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亚洲大陆先进文明的影响之下,日本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直接进入阶级社会,使其社会形态和婚姻形态发生变异。日本平安时代虽然仍实行“访妻婚”,但与原初形态的走访婚已相去甚远。与我国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肖婚姻对比,就可发现两者虽然形式相似,但却存在本质差异。日本平安时代的访妻婚属于专偶制婚姻形态,但已发生变异,表现为:第一,独占但不同居;第二,父权制时代延续母系氏族社会婚禁规则,因此属于“变异的专偶制”。日本古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为之提供了完整的“标本”与“化石”。  相似文献   

2.
日本平安时代的婚姻、家庭形态——"访妻婚"和"妻方居住婚"与当时的"摄关政治"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日本史料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当时的婚姻、家庭形态中所包含的"小孩的归属"问题、"近亲婚姻"问题和"正妻地位的确立"问题对"摄关政治"的确立、持续和衰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继婚是中国古代民族中普遍盛行的一种婚姻制度,也是中国婚姻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通过大量史实材料,探讨收继婚在中国古代民族中产生的历史条件、分类、长期存在的原因及逐渐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婚姻是诗歌的重要题材,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可以发现中国婚姻史上存在四种基本形态无偶婚、寻偶婚、配偶婚和择偶婚,这四种形态各有其流变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藏区历史上存在着各种婚姻形式,即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卓桑婚、多夫多妻制和外室等。文章从历史渊源、宗教、文化、经济和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一妻多夫制婚姻在西藏长期存在的原因,认为如果不加大法律对这一婚俗的约束力度,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6.
休书作为古代解除夫妻婚约的一种文书,不仅仅存在于古代中国,也曾经出现于日本的婚姻历史舞台上。通过对中国休书和日本休书各自内容和特点的介绍,揭示出古代社会众多妇女被休妻离弃的现象,从而看出中日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为卑微和低下。  相似文献   

7.
在婚同妻的婚姻生活经历中透视着许多社会人类学的文化密码。通过对8名27岁到35岁同妻的多次深入访谈,了解其3到12年的婚姻生活过程。使用解释现象学分析(IPA)的方法整理和分析半结构访谈记录,有助于挖掘被访同妻自身对于所处生活世界的理解,获得一种"内部的视角"。这种研究方法沿袭了现象学和符号互动论的传统,有助于理解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经历的意义。借助IPA分析,在婚同妻婚姻生活中的四个主题呈现出来:不可置信的感受,我只是一个工具,不愿或不能离婚,寻找生活的意义。研究结论认为,同妻婚姻生活过程中存在着"他者"文化的冲击、情感资源和经济资源缺乏的现象,孩子是同妻维持婚姻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在应对同妻身份的过程中,在婚同妻通过反思和重构生活意义,不断保持生活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立法一举废除了仪式婚,改采登记婚。但由于民间传统习俗的影响和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仪式婚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仪式婚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因此,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待仪式婚效力的态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但在目前形势下,对仪式婚进行法律保护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合理方法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婚姻法律制度,即在某种情况下将仪式婚纳入法律轨道,实行婚姻法上的"一法二制"。  相似文献   

9.
汉字中的女部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安、姓、婚、娶、妻、妾、妇、女,积淀了丰富的古代姓氏文化、婚姻文化等信息,这些文化蕴涵,表现出古代女性地位由尊到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宗法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对蒙古族婚姻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当今学术界尚无从宗法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章。蒙古族进入阶级社会后 ,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收继婚、抢婚制、世代婚、等级婚、入赘婚、买卖婚、抱斧婚等名目繁多的宗法性婚姻形态。在蒙古族历史上 ,宗法性婚姻缔结必须遵循的原则有父母主婚的原则、服从神权的原则和族外婚原则。蒙古族宗法性婚姻形态形成的原因 ,是由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宗教和其他民族影响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古时把“婚”称作“昏”,是因为成婚在黄昏时分。据《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掠夺婚。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中,女子往往不愿打破“从妻居”的婚俗,于是男子便强行劫婚,而劫婚的最好时间是在黄昏时分...  相似文献   

12.
元代是蒙古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大融合时代,这一特殊环境必然使得传统的汉儒文化与唐宋以来传承的社会精神风貌发生重大变化,婚姻形态的多样性特征正是这一变化的反映.本文对元杂剧中描写较多的指腹婚、赘婿婚、掠夺婚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三种相异于聘娶婚的"另类"婚姻在元杂剧中既体现为历史意义上的存在,又渗透着人文意义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婚居模式普遍为从夫居。A村维吾尔族婚后的居住类型以从夫居为主,同时存在少量的从妻居和独居制。近年来,婚居模式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妻居略有增加,但不是入赘,这种情况多见于再婚。在相应居住模式下,从维系婚姻及女性视角,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婚后主要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格萨尔王传》蕴藏着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族外婚、婚姻不自由、抢婚、妻从夫居、一夫多妻、弃妇等现象,反映出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低下。《格萨尔王传》中所体现的具有藏民族特性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是藏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的婚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女旁构形汉字中充分反映了古代婚姻的原始群婚、亲缘婚、买卖婚、一夫多妻等状况,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婚姻状况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魏晋北朝婚姻中的二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夫二妻作为魏晋北朝婚姻中的一个独特现象,最早形成于汉末建安初年,晋武帝时发展到了顶峰,到北朝这一婚姻现象仍有存在。这一婚姻现象的出现既有长期战乱、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剧的客观原因,也与政治斗争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好色有关;而人类历史上的一夫多妻和二妻制的影响,封建礼教束缚的放松以及统治者的带头倡导也是导致二妻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的结婚方式是仪式婚,新中国成立以后转而改为登记婚。此种立法忽视了民间大量存在的仪式婚,不仅不利于法律制度和现实民俗的统一,也为违法婚姻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于民间长期存在的仪式婚习俗,如果我们不把它当作陈规陋俗而与法律制度尖锐地对立起来,反之,能够正确地认识这种传统习俗的积极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将对现代婚姻制度的实施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同姓不婚包括同宗、共姓和姓音同字不同三种情况,有人认为唐律所称同姓,乃谓“同宗共姓”,亦“即尝同祖”者而言,其实并不正确。亲属不婚限制的是与异姓之间的婚姻行为,反对尊卑为婚。唐律和唐令都有官民不婚的规定,但互有不同,可能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以前执行的是唐律的规定,之后则执行的是唐令的规定。在唐代存在有妻更娶妻的情况,但不能估计过高,有妻不婚的禁令基本得到贯彻。唐朝尽管没有僧尼不婚的规定,但由于唐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要求僧尼严守戒律,因此僧尼的身份在事实上已经构成婚姻的法定障碍,而且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僧尼不婚确实得到了比较严格的执行。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析与对比的方法,对日本婚姻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文章指出,日本历史上旧的婚姻习俗损害了人的尊严,否定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权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民主化,日本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由恋爱取代了过去的包办婚烟。现在,日本人的婚姻又出现了多样化,这虽然标志着日本社会民主化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说文》所反映的上古婚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探求《说文解字》中有关婚姻的文字及其释义,参验古代文献及近现代婚俗,考稽出了上古时代存在过的六种婚姻制度──群婚、抢夺婚、夫主婚、妇主婚、交换婚、妻妾婚。旨在拓宽汉文字研究的领域,并为古代婚制的研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