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与贵州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漠化问题是贵州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也是贵州农村出现"经济贫困--生态恶化"恶性循环的直接原因;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条件下粗放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石漠化的根本原因.贵州石漠化的治理不仅要采取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措施,更要从农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探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贵州实际和经济发展的趋势,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石漠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欧美国家公园发展已历140余年,形成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生态保育和游憩(旅游)利用是国家公园功能定位的两个基本目标。因此,国家公园游憩利用与生态保育协调机制就成为欧美国家公园管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如政府立法机制、管理机制、旅游发展监管机制、非政府组织协调机制、社区参与机制、游客管理机制、自愿者服务机制、环境教育机制等。我们通过梳理欧美国家公园旅游利用与生态保育平衡机制研究的趋势、重点、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现阶段国家公园试点区域旅游监管机制研究的若干主题,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国家公园制度建构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国不同区域主体功能的划分,需要构建双重生态补偿机制,包括生态修复补偿和生态贡献补偿机制。生态修复补偿实行谁破坏谁补偿原则,分为自行补偿和委托补偿、等量补偿和加倍补偿等方式;生态贡献补偿遵循共建共享原则,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补偿途径,需要合理确定补偿水平。  相似文献   

4.
桂西石漠化地区生态扶贫的应对之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西作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滇桂黔石漠化区,生态扶贫的地域特征突出。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中,从政策、产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寻求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耦合之路,是桂西石漠化地区生态扶贫的重要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建设是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广西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旱涝灾害诱发的生态灾变、产业转移出现的污染转嫁、石漠化蔓延、矿山生态环境恶化、沿海生态失调、物种入侵等。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人口素质、建构防灾减灾体系、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发展清洁能源、致力于生态恢复等。  相似文献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机制是建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支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前沿领域和重要基础。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案例总结与理论探索,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讨生态基础、生态资金、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生态技术、生态服务6方面要素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发现4条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的路径以及3条抑制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路径,并提出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生态修复反向拓宽生态资金渠道、重视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化运营的独特作用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衔接机制”作为一项环境司法政策,源于人民法院对环境资源类案件审理经验的总结提炼,历经了萌芽、发展与逐步成熟的形成过程,其价值目标在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协同修复。生态整体主义、系统论和协同治理论可分别从目标整体性、构造体系化与实施协同化等维度阐明生态环境修复责任“衔接机制”的理论缘起。针对生态环境修复责任“衔接机制”在实现生态环境协同修复过程中存在的理念滞后、适用受限和管理失序等实践问题,建议通过确立生态环境“修复优先”原则、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的“扩展性”应用与生态环境修复过程“统合化”管理,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在刑事制裁、民事赔偿与生态补偿中的体系化运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修复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类案件裁判执行的核心内容,因生态修复的专业性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开放性特点,传统裁判执行机制面临专业性、科学性的诘问,环境公益的整体救济效果不佳。生态环境公益保护与裁判执行机制的冲突纾解需探寻新的路径。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的联动执行机制,强调政府、环保团体、专业技术团体等与执行法院协同合作,在现有执行机制基础上补强执行法院的专业性与公益救济整体性的不足,共同推动涉及生态修复公益裁判的顺利执行。联动执行机制的规则体系主要包括联动执行主体规则、联动执行程序规则以及联动执行责任与激励规则构成。通过完善联动执行规则体系实现生态环境公益的综合治理与环境公益的整体救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我国生态面临的挑战及生态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提出将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试验区的设想。其目的在于通过试验区探索生态补偿、科学治理的政策机制,提升产业的生态准入平台,促进生态立法,形成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的价值取向,恢复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背景下,流域内各主体普遍形成了协同保护的共识。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协同保护过程的集体行动分析框架,通过对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生态协同保护案例的比较分析,发现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的现实困境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上游存在贫困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地方竞争与区域协同冲突和协同风险较高的困境;中游主要存在生态环境脆弱与经济发展冲突、生态用水与工业用水矛盾突出和管理分散难以满足协同需求的困境;下游则存在合作成本高和参与意愿低的困境。基于此,在黄河流域生态协同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应进一步深化流域协同、完善流域协调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约束机制和加强复合型合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主导下的为拯救、修复、重建因人类活动而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或者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活动称为生态移民.涉及相关利益的补偿问题直接关系到生态移民项目的成败.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视角解释分析生态移民补偿机制的概念、内涵及建立的基本理论依据.准确定位生态移民补偿机制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制定较为合理的生态移民补偿政策,深刻分析生态移民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有利于选择更为合适的生态移民补偿途径、方式与方法,并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级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是我国县级政府管理系统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机制论政府管理 ,就是要对县级政府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的整体考察。目前 ,县级政府现有管理机制中仍存在诸多弊端。创新县级政府管理机制的主要思路是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健全依法执行机制、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农村资源能源浪费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恶化,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是我省两型社会建设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两型家庭、两型农业,建设县域生态田园城镇体系,创新农村资源与环境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绿色补贴机制、物业化管理机制等,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在农村地区的纵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生态恢复,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捆绑起来,制定一套完整的对策付诸实践.通过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轨,稳妥地推广相关地区各民族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技能,辅以适用的技术手段,稳步提升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对水资源的截留、储养、再生与净化功能,确保我国的珠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文化大环境影响下的中国企业家,其生态观念和行为模式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采用精炼贝叶斯均衡分析企业家生态观念和行为模式对生态经济发展影响的行为选择,结果表明:企业家的行为选择视维护生态的利弊情况而定;在遵守维护生态的规制时,道德准则对企业家行为的约束力是较强的,应注重激励机制的设计;在不遵守维护生态的规制时,企业家表现出了较强投机性的经验主义价值取向,其破坏生态的行为属于隐蔽违规行为,应该注重约束机制的设计,并给出了管理机制设计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16.
风险社会是近些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理论。风险固然可怕,但更为可怕的是缺乏应对风险的社会机制。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面临许多困境,需要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构建强有力的危机决策指挥机制;健全危机管理法规政策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的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7.
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自然也是依赖平衡的 ,面对我国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通过生态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 ,建设一个生态资源能够自我补偿和修复的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在这个机制中 ,参与生态活动的各关系人成为生态补偿的主体 (补偿基金的支付主体和接受主体 ) ,而人—自然—经济的协调则成为其补偿的客体 ;要实现生态补偿就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等三个原则 ;作为一个运行机制 ,其实现路径是以利润分成制等五种方式筹集补偿资金 ,其实现方式是对生态资源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其实现手段是探索和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Nvivo12 Plus软件对270份生态修复政策文本进行扎根分析,构建了生态修复政策演化关系模型,进而描绘中国生态修复政策图景并凝练出一般解释性框架。研究发现:生态修复政策文本延续“目标转译-优势嫁接-制度整合-政策协同”的逻辑,经过解剖、重组、再生后,执行主体遵循核心流程、行为边界、优先原则、保持同步原则、适时退出五大原则确保目标实现。结果表明:政策的适当模糊性方可给予基层转译、解释、践行灵活空间;生态修复主导型制度可搭配同盟型制度,并根据领导注意力、考核指标等需求灵活供需;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治理能挖掘资源推动修复持之以恒。文章丰富了生态修复的政策研究图景,有利于深化对修复实践和政策行为的理解,同时从理论层面透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践行逻辑。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区是我国两大生态脆弱区之一,由于自然和人类的因素导致的农地石漠化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在一般屠能—李嘉图模型中添加劳动力成分,当劳动力空间配置存在粘性时,就可能使大量劳动力充斥在狭窄的土地上,形成农地利用过度密集,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石漠化。以广西都安县为例,由于体制缺陷、人力资本不足、社会网络弱势,使劳动力空间配置存在粘性,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狭小的空间,为了生存、发展,他们在狭窄、脆弱的喀斯特土地上的劳动严重超过正常配置,如毁林开荒、大肆养殖山羊、掠取自然植被的藤茎草芒等进行编织、伐薪作为能源等,这些劳动配置都直接、间接地对土地形成过度利用,诱发农地石漠化。因此,政府治理喀斯特区农地石漠化的政策目标应定位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上。  相似文献   

20.
城市弱势群体公共危机的解决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该机制的建立由三大模块构成:一是信息管理机制的硬平台;二是信息管理机制的软平台;三是基于不同视角的信息管理机制的整合,各模块又由一系列子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