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现实就业水平由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和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决定。因此,缓解城镇就业矛盾的根本出路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劳动力供给总量;二是拓展劳动力需求总量。当前我国高比例递增的劳动力供给是形成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但这种供给更多地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而人口增长又恰恰具有连续惯性特征,根本改观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努力,因此当我们将理论分析的视角导向城镇就业对策分析的时候,关于如何拓展就业需求的分析就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迁移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瓶颈。表面上看是城市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移民的迁移,但实际上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资产(房地产)不能随人口转移而导致的城市移民的安置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土地资产的沉淀,既增加了迁移人口的城市安置成本,也增加了他们脱离乡村的退出成本,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迁移。另一方面,目前城市政府对低收入阶层提供的住房仅仅限于已有的城市居民,且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公共财政和部分土地出让收入,对城市政府是一种负激励,导致了中国城市化空间区域上的无边界约束和人口城市化的严重制约。因此,如何为城市政府寻找一种对外来移民提供城市住宅的解决方法和激励措施,就成为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移民的关键所在。将农村劳动力移民的土地资产进行置换来解决移民的城市住宅,对城市居民的所有住宅实施房产税收作为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是一种现实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考察其他国家(地区)在跨越刘易斯拐点时期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可以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韩国在跨越刘易斯拐点后仍享受着人口红利,并没有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而放缓经济增长,也没有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导致高通货膨胀。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可以判断,中国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仍然丰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等都有限。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现有人口资源,选择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成功转型的产业政策,通过提升现有人力资本等奠定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3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开始持续上涨.文章分析表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出,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总量不断下降.同时,余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资源相应增加,加上一系列惠农政策,人均务农收入不断上升,由此产生的收入效应降低了他们的务农劳动供给弹性.当向城市转移的农业劳动力边际产出大于零,且技术进步不足以抵消劳动投入下降带来的损失时,随着农业劳动投入总量下降,农产品供给的增幅会相应下降,甚至绝对减少,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劳动投入中提高了劳动的质量,增加了劳动的复杂程度,也就增加了实际的劳动供给,导致产出增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大。然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际体现着人力资本的一种积累,因此从投入和产出的意义上看,推动经济增长的是投入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本。但是,人力资本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 一 学术界经常用人力资源概念.这对经济、人口等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有用的概念。但是,人力资源,一般来说既指自然人力资源,又可以包含人力资本资源,它是一个概括性的范畴,如果要反映劳动力素质的程度,应当引入人力资本,因为资本是一个反映价值量的概念。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劳动力素质实际是人力资本价值在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反映;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下岗失业的成因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引起失业增加的供给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劳动力存量的多少,二是劳动力增量的变化。从总量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八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5630.33万人,而“九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人数为5123.75万人。据有关专家估计,2001—2010年要净增劳动力3000万人,2011—2020年还会继续增长,到2020年将达8.5亿人,以后才会减少。从劳动力存量来看,有显性失业人员900多万,隐性失业人员300…  相似文献   

7.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体制转轨失业显性、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派生等是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突显的主要成因.政策支持与市场就业并轨、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再就业的现实选择.再就业是市场经济下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家庭经济学和时间配置理论可以证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并不是无限的。受制于家庭分工的约束,供给曲线呈特殊的阶梯形态: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保留工资不断提高,且幅度不断扩大。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反应是非连续的:只有当工资上升到新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供给才会增加;否则,工资上涨并不能带来供给增长。与这种特殊的供给形态相对应,工资上涨的主要动力从农业收入转向工业劳动需求。内蒙古、甘肃两省1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证明了这一判断。当劳动需求扩张时,由于工资的微调不能带动供给的微调,劳动力市场将长期难以出清。这提醒我们,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与用工短缺并存现象很可能源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并不必然意味着剩余劳动力枯竭,不能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超额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相并行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既要治理通货膨胀,又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任务.为此,我们不能不对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同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的关系进行认真和仔细的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周期性特征所谓通货膨胀,指的是由于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过多地发行纸币,从而引起纸币贬值(具体表现为物价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只要  相似文献   

10.
我国通货膨胀名义成因和实际成因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货币供给扩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名义因素,总需求和总供给扩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实 际因素。通过统计检验,我们发现,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但 消费需求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这说明我国价格水平变化具有名义需求和 实际需求的双重驱动迹象。因此抑制通货膨胀时,控制名义因素效果比较明显,而治理通货紧缩 时,实际因素扩张的作用则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政府全面履行WTO义务,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通货膨胀的风险正在集聚.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不在于物价上涨,而在于对经济体系中供给能力的损伤,甚至会导致经济衰退.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防止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重大经济课题.从目前情况看,在诸多财政手段中,与支出政策、公债管理政策相比,税收调控对于通货需求会起到自动稳定器和人为稳定器的作用,改善税制供给仍是目前比较可行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农民素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需要与其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适应的劳动力。工业的发展要求劳动力的高质化和劳动者素质多样化,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按受教育程度呈现出“金字塔”型,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呈“倒金字塔”型。这种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非对称性,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人数增加,成为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极为严重的障碍。一、农村劳动力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我国12多亿人口,9亿多农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锐减,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三农”问题突出。理论界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受农地供给约束,农业劳动力需求会不断递减;现有农村人口增长一时间难以放慢,农村劳动力供给有无限增加趋势。这二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过剩性不断增强。如果不寻求到一条有效的转移道路,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以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代价换取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化的状况,提高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拓展农林牧渔就业容量;二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彻底改变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传统的城乡经济格局,发展农村“二元经济”,扩展农村就…  相似文献   

14.
人口城镇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农村人口逐渐转化为相对集中的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及其它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是一个同社会其它过程紧密相关的、十分复杂的人口结构变动过程.这既涉及到城镇数量增加、容量扩大和规模体系的调整,涉及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又涉及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涉及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程度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渠道、方式和规模.本文试图从城镇与农村、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上,对湖北人口城镇化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进行人口研究、制定人口政策进而解决人口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全面二孩政策是国家在准确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核心和内涵的基础上,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成果,是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生育政策。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视角下,全面二孩政策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缓解人口老龄化、均衡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从现在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快上升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现实问题,使我们必须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予以重视。 第一,高增长与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存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同时严重的通货膨胀也困扰着政府、经济学界和各阶层人们。中国的经济稳定问题与能否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密切相关。迄今为止,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率可以调整的空间已经很小。当经济增长低于7%时,会出现无法忍受的企业亏损及其债务增加;而如果经济增长率高于10%,又会引起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过热。所以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已经不能再主要依靠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要寻求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与长期的改革发展战略间的有机协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失业现象的生成,不能单纯地用人口过多、劳动力无限供给来解释,应该在劳动力的供给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关联中来说明。只有当劳动力的数量超出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水平时,失业才成为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的供给是一个定值,因此,失业率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凡是影响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就业状况。所以,应该从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劳动力供给等诸多因素中,剖析我国失业现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胡日东  曹婧博 《西部论坛》2021,31(5):100-111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不利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会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并通过对其他因素的影响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人口老龄化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是多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非线性的,并有异质性表现.以200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的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现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促进效应在中部地区最为显著,东部地区次之,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人口老龄化会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增加R&D投入等路径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应优化和完善人口、教育及劳动政策,积极发掘和创造人口红利,以弱化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结构的消极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依赖人口红利的要素驱动转向利用技术红利的创新驱动,进一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诸多理论问题的讨论中,劳动力是不是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后还有没有按劳分配等问题,皆存在特殊的难度。因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还会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问题,容易导致政治上的错误。但我国理论界不避嫌疑,一直有学者在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从已有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考察,发表我们的见解。一、“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结果大家知道,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述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定量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历史条件。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韩俊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预测及其转移前景分析(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供给预测由于生育率下降的滞后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会有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98年农村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