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人口死亡率约为千分之六点五,平均每年死亡人口有800万左右,丧葬用品拥有一个潜在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种种限制,丧葬用品市场却出现了日益萎缩的现象。目前我国有关殡葬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对传统的“视死如生”、铺张浪费的厚葬观念的一种矫枉过正。现在,一提起丧葬用品,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封建迷信的东西,认为那是不必要的浪费。其实,丧葬用品并不能与封建迷信的东西划等号,例如人们今天用于寄托哀思的鲜花,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文明健康的时代精神;至于丧葬用品的消费是否属浪费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们当前的国情…  相似文献   

2.
邹波  李晓 《社会》1995,(11)
近几年来,在我国部分城乡悄然刮起一股丧葬奢靡之风。有的耗资万金,占地逾亩,修豪华墓;有的大宴宾客,延请戏班,出千人殡;有的扎纸楼,做道场,搞封建迷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把这一类行为统称之为“愚昧型丧葬行为”,并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类行为作一理性的审视。愚昧型丧葬行为的成因传统封建迷信思想是愚昧型丧葬行为的文化基础。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传统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传统丧葬文化属于糟粕的范畴。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人人有生有死。丧葬,作为人生旅途的终点,它和当时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人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丧葬行为不断膻变、发展,留下了漫长而曲折的足迹。当前人们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十分重视,对社会k占有重要地位的丧葬产生很大的兴趣,想对它了解、认识、研究、总结,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对中国丧葬的认识和研究,远没有相类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婚姻家庭)那样红火。近些年来,出版了几部有关中国丧葬的著作,令人欣喜,然而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国丧葬史的著作仍是寥…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社会开始相对独立起来,农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被合理利用,农民被浓厚的丧葬意识观念所束缚即是突出表现之一。当前农民丧葬意识观念浓厚,主要表现在农民有着很强的风水观念,农村社会的跪拜礼太过复杂,丧葬程序越来越繁琐三个方面。由于农民的丧葬意识观念日趋严重,使得文明农村的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无论对于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社会开始相对独立起来,农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被合理利用,农民被浓厚的丧葬意识观念所束缚即是突出表现之一。当前农民丧葬意识观念浓厚,主要表现在农民有着很强的风水观念,农村社会的跪拜礼太过复杂,丧葬程序越来越繁琐三个方面。由于农民的丧葬意识观念日趋严重,使得文明农村的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无论对于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6.
商代时期的丧葬习俗,主要表现在隆丧、厚葬。它在中国古代厚葬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厚葬史上出现的第一次高潮。本文将对商代时期厚葬的成因及内容予以论述。厚葬原因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厚葬一直占有着主导地位。厚葬,是一种习俗,一种现象,是丧葬礼制的具体表现,也是当时统治者通过倡导隆丧厚葬达到他们统治人民的目的。  商代统治者尊鬼敬神,以鬼神之名施政。有《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里所指的“鬼”与当时人们的灵魂信仰有关,表明商代统治者对鬼神是十分迷信和虔诚的…  相似文献   

7.
葛玉红 《学术交流》2004,(7):142-145
清末民初,风云变幻、新旧交替、西学东渐、新潮泛起,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当时的丧葬习俗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丧葬从简,迷信减少,出现了缠黑纱、鞠躬、开追悼会、奏乐、明器、殡仪馆、公墓等西式文明习俗。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广泛性,但它在中国近代丧葬习俗演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近代丧葬习俗发生变革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林义 《社会工作》2011,(1):40-40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社会开始相对独立起来,农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被合理利用,农民被浓厚的丧葬意识观念所束缚即是突出表现之一.当前农民丧葬意识观念浓厚,主要表现在农民有着很强的风水观念,农村社会的跪拜礼太过复杂,丧葬程序越来越繁琐三个方面.由于农民的丧葬意识观念日趋严重,使得文明农村的建设受到...  相似文献   

9.
韩恒 《社会》2002,(9):24-28
本文是对发生在豫南某农村一起丧葬事件的叙说 ,之所以选择这一丧葬事件进行叙说 ,是因为这一丧葬行为并不是一起偶然的事件 ,而是当地普遍采用的丧葬行为。在这一丧葬事件中 ,死者家属一方面不舍丢弃传统的土葬习俗 ,另一方面又面对现行火葬政策的压力 ,在这双重压力下 ,死者家属最后选择了夜里“偷埋”的丧葬行为。在此 ,传统的民间习俗与现代的国家权力相遇了。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事件过程的叙说 ,透视出转型期的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农民、基层政权、国家的关系 ,或者说传统习俗与现代国家法规的关系等。1 在此 ,我们不妨把…  相似文献   

10.
作为生物的个体人,最终都将面临死亡。每个民族都无法摆脱这个事实,就产生了不同的丧葬文化。中国人的主体民族汉族人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因此,与土地的亲和性,就产生了入土为安的观念,只要能和种子一样埋入土地,就认为了结了将来重新返世的愿望。其实这真有些自欺欺人,是不能面对死亡而发明的障眼术。1958年,政府开始宣传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生物的个体人,最终都将面临死亡。每个民族都无法摆脱这个事实,就产生了不同的丧葬文化。中国人的主体民族汉族人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因此,与土地的亲和性,就产生了入土为安的观念,只要能和种子一样埋入土地,就认为了结了将来重新返世的愿望。其实这真有些自欺欺人,是不能面对死亡而发明的障眼术。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丧葬文书是指在丧葬过程中产生和使用的文书。具体言之,便是指“丧葬活动中处理助丧、送葬事务形成的记录”[1]。从目前出土的材料来看,丧葬文书大体可分为遣册、赗书、告地书、衣物疏、买地券5类。其中,遣册、赗书常有混用、共用的现象,前者多书写于简册之上,内容为遣送死人时随葬物品(包括死者生前所用、丧家自备、助丧所赠)的记录,由公史面对灵柩诵读;后者常书写于方牍之上,内容为赗赠人名及其赗赠物品,由主人之史面对主人诵读。衣物疏是西汉中晚期出现的一种记录死者随葬物品的丧葬文书,  相似文献   

13.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以来,至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思想必然影响到当时人们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丧葬习俗也不例外。本文从佛教思想影响下的生死观入手,对汉唐以来佛教因素影响下的民间丧葬习俗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中国民间丧葬习俗中出现众多的佛教因素,绝非偶然,它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永恒的悲美: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产生。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至魏晋南北朝时,挽歌诗成为一时之风尚,许多名士借此充分显示了其蔑视礼俗、潇洒不羁的魏晋风度。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凄美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各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  相似文献   

15.
栗志强  崔方智 《学术交流》2023,(12):153-164
农村丧葬仪式在当代发生了畸形嬗变,包括仪式的简化和支出的不断攀升,其逻辑在于现代性侵入和农民本体性价值失落导致的农村丧葬仪式功能变迁,即传统的孝道表达、秩序维系等功能逐渐淡化,而挣面子、彰显地位等功利性需求逐渐上升。现代性侵入背景下以孝道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的衰落降低了丧葬仪式表达孝道的需求,“原子化”的农村居民更需要通过丧葬仪式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以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尊敬。农村丧葬仪式的现实嬗变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存在较大的张力,亟待移风易俗,重塑农村丧葬文化,倡导新时代农村丧葬文明新风尚。为此,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村两委以及“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构建村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丧葬既是国家对退役军人爱国奉献的一种尊重,也是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体现.美国政府对退役军人的丧葬非常重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其服务特点十分突出,对于健全我国退伍军人殡葬服务机构,完善烈士陵园管理,改革退役军人殡葬货币补偿制度,提供免费退役军人殡葬服务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丧葬问题不仅是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同样也是法学研究的范畴:合葬是一项古老的丧葬习俗;传统孝道观、爱情观、风水观等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引发了合葬争议,法律法规的缺失加剧了这种分歧:因合葬引发的诉讼正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刘永连 《唐都学刊》2002,18(1):74-76
突厥在自其兴起后的数百年中 ,与中原地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长期的相互影响使突厥民族从中原地区吸收了大量先进的汉族文化。在此背景下 ,突厥丧葬风俗的汉化现象成为突厥文化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较东西突厥可以看到突厥丧葬风俗在中原汉族文化影响下逐步演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死的尊严--淮北地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解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洋 《社会》2001,(4):21-23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具体表现为对丧葬的重视及铺张上 ,仅以安徽淮北地区为例 ,我们便可以看到丧葬礼仪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淮北 ,死者的亲属会在亲人刚去世后就为死者清洗身体 ,换上寿衣 ,并在死者的口中放入铜钱或硬币等物。死者被头向门、脚向里放在一张铺满麦草的床上。亲人在死者的床头前的一个小陶盆(称为“老盆”)内点燃纸钱 ,死者头前的床下还要点燃一盏小油灯 ,称为“指路灯”或“引魂火”。死者除了身着寿衣外 ,脸上还要盖上一张烧纸 ,身上则盖一大幅布。到了吃饭的时候 ,照例是要给死者送饭的 ,名曰“送汤”…  相似文献   

20.
史金波 《浙江学刊》2000,(2):159-160
古往今来,人人有生有死。丧葬,作为人生旅途的终点,它和当时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人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丧葬行为不断嬗变、发展,留下了漫长而曲折的足迹。当前人们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十分重视,对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丧葬产生很大的兴趣,想对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