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文学研究回归到研究文学上──读史瑶新著《论茅盾的小说艺术》骆寒超本文认为史瑶新著《论茅盾的小说艺术》不同于目前那种以文学、哲学替代文学的研究,而是致力于探讨茅盾小说创作的审美视野、创作心理以及由此出发对主体构思、情节组合和文本结构的考察。骆寒超,男...  相似文献   

2.
日记本小说,亦即日记小说。它是日记文学之一种。在日记文学园地中,它枝叶繁茂,花团锦簇,硕果累累。较早注意到这一文学现象,并予以初步分析论证的,是郁达夫。1927年6月,他发表了论文:《日记文学》,1935年6月,他为其《达夫日记集》的出版,写了“代序”:《再谈日记》。其主要论点是:“日记文学,是文学里的一个核心,是正统文学以外的一个宝藏。”“小说家在初期习作的时候,用日记体裁来写的时候,其成功的可能性,比用旁的体裁来写更多一点。”因为“在日记里,无论什么话,什么幻想,什么不近人情的事情,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记叙下来,人家不会说你在说谎,不会说你在做小说”,因此要提倡日记文学了。  相似文献   

3.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04,11(4):51-56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小说之神”之誉。郁达夫称赞志贺的文学“文字精练绝伦 ,在日本文坛上所占的地位 ,大可比得中国的鲁迅。”1 他的一些代表作 ,对郭沫若、郁达夫等中国现代作家产生过积极影响。志贺文学的顶峰 ,是他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鉴于志贺的文学特质 ,《暗夜行路》可谓是一部志贺本人精神生活发展变化史。  笔者认为 ,从本质上解剖《暗夜行路》,既是探究志贺文学的奥秘及其心灵生活历史 ,也是索解白桦派文学乃至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文意蕴和人性感受的关键。一、《暗夜行路》的创作过程  在日本近代文坛…  相似文献   

4.
简讯     
1980年7月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政治家和物理学家C.斯诺在伦敦逝世.英国《泰晤士报》、美国《时代》周刊以及日本《朝日新闻》等先后发表了纪念文章.斯诺1905年生于英国莱斯特郡,1930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克利斯特学院,获博士学位,以后曾在该学院任教.他早年从事于物理学研究,在放弃物理学研究之后曾担任过多种公职.斯诺的一生在文学、政治学和科学领域里作出突出的成就,但他致力最多的是文学.在他将近50年的创作生活中,一共发表了25部小说、传记和散文作品,另外还有多部剧本和许多论文.英国作  相似文献   

5.
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的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多彩。文艺转型,即中国文艺如何从古典型转为现代型,是研究现代文艺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这一方式看,中国文化的三种转型模式最具有理论意义。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转换,文学的形式转换和绘画的功能转换。关于建筑转义,我已经在《中国建筑文化三题议》一文①中有详论,这里就专门讨论文学和绘画的转型问题。中国文学的转型模式:“形式”转换中国文学的转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结构的等级变动,从古代以诗文为最高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级制转为现代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3册小说单元中,同时节选了十九世纪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俄国大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课题分别为《守财奴》和《泼留希金》。《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是浩瀚的《人间喜剧》中一朵放射异彩的浪花。作品中的葛朗台亦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的一个极为出色的典型形象。从这一形象的刻画中,我们可以窥视到这位大师的非凡手笔。用泰纳的话讲,巴尔扎克正是以他那“非凡的洞察力”,“能在一个姿态里窥见一种性格、一个人的整整一生”。(《英国文学史引言》)同样,果戈理以他的杰作《死魂灵》而“震撼了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8):96-99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1895年出版的一部以维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小说。他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女权主义、美学观点、政治观点和写作技巧使他成为英国小说中现代主义的先驱。笔者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这部小说。裘德在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不断变更的情况下,依然恪守着自己应尽的伦理义务,他和阿拉贝娜所生的儿子的离世,淑的离去,标志着裘德所有梦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8.
序言在论述近代日本文学的传统──“私小说”方面,几乎已成定论的,要算下列三人的著作。 《小说的方法》1948年 伊藤 整 《风俗小说》1950年中村光夫 《艺术与现实生活》1958年 平野 谦 如果说这三人通过上述三部著作而展开的文艺 评论活动,“是战后日本文学史的核心,也不算过 分。我们这里所以要特别提到伊藤整,是因为他的理论具有概括性和独创性。作者在对日本文艺与世 界文学比较研究时,其视野的广度和他自己所走的把创作与理论结合起来的独特的道路,现在依然具 有批判研究的价值。 关于伊藤 整 伊藤 整(1905-1969)生于北海道,毕…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史学与艺术的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它既是文言小说,又是史学名著;既有史书之真实可信,又有小说之可读性;既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又是通过某些艺术加工写成的历史著作。可以说,《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结合得最好的一部杂史小说。它创建的体例、运用的技巧、蕴涵的内容,对后世的史学与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 一九三五年二月一日出版的《文学》四卷二期上,发表了著名理论批评家茅盾(署名“江”)的儿童文学论文《关于“儿童文学”》。一年之后,他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在叶圣陶等编辑的儿童文学刊物《新少年》创刊号上开始连载。如果说《关于“儿童文学”》是茅盾的儿童文学观和对“五四”以来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纲领性的论文,那么《少年印刷工》则是他的儿童文学观在创作方面的具体实践。两者出现在这个时候是有深刻的时代历史原因的。一九三五年顷,中国儿童文学正经历着从沿袭古代、照抄外国阶段向全面创新的阶段过渡。有一大堆积存的问题急需解决,创新的路子又亟待摸索。恰在这时,表面来看儿童的需要似乎引起了当局的关注。不是吗?一九三三年十月,经上海市儿童幸福委员会呈  相似文献   

11.
陈云辉 《唐都学刊》2005,21(5):81-85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很快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从获奖后的1995年到2004年上半年,10年间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87篇。这些论文探讨了有关大江健三郎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大江小说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意识,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江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文体特点以及大江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2.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1 -1916)是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一位杰 出的小说家,文体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生 于美国,长年定居英国,最后加入英籍。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下了 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文艺评论论 著。 国际题材小说是詹姆斯创作生涯的主 要成果。小说大多以欧洲为背景,描写美 国人在欧洲的经历。其中较著名的有《美 国人》、《苔茜·米勒》、《一位女士的 画像》、《使节》等。国际题材小说的主 题之一,便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超越精神, 小说中所反映的这种超越精神可以具体概 括为:开拓、进取、追求、赶超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林佩芬的使命感吕智敏在“满族历史与历史小说研讨会”上听了台湾满族籍女作家、历史文学学会秘书长林佩芬女士的发言,深感她是一位治学与创作态度都极为严谨的学者型作家。读了他三卷本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天问——明末春秋》,我更为她叩问苍天、上下求索、追...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塑造了各阶层众多的人物形象 ,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生、探索人性。少年时代 ,家人的所作所为使他朦胧地认识到人性的自私。而失恋事件则使他彻底领悟到人性的利己。于是芥川龙之介以历史为舞台 ,创作了小说《罗生门》,塑造了“罗生门”下的下人形象 ,从而确立了探索人性这一芥川文学的主题。一  芥川对《罗生门》充满自信。尽管发表时没有得到广泛的反应 ,但他还是为这篇小说做了很多辩注。而且将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罗生门》。芥川在《那时候的我》中对《罗生门》的创作动机曾作如下说明 …  相似文献   

15.
鲁迅最早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除开科幻小说等体裁外,要算一九○九年在日本出版的与周作人合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选集《域外小说集》两册。其中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谩》、《默》,迦尔洵的《四日》为鲁迅所译。安氏的中篇《赤 记》(通译为《红笑》)当时也在第一册后登出译书预告,但因故没有译完(后来鲁迅亲自校订了梅川的译本《红笑》)。他刚踏上文学翻译之路,首批介绍的文艺作品不是名家名篇,而是安氏和迦氏的小说,由此可见他喜爱的所在和程度。这四篇小说是他充分阅读两位作家许多小说后筛选的结果。四篇小说重点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  相似文献   

16.
有岛武郎的《宣言》,是受到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的著名书信体小说。本文从作家精神结构与作品的关系来阐述《宣言》宣扬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文学意义,及其对日本大正时代书信体小说诞生发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月刊不是同人杂志、文学社团,并主张文学风格多样化,称它为“现代派”、“现代主义”不符合历史事实。穆时英等人的小说从整体看,与西方“现代派”仍有很大差别,以戴望舒的诗为据论定《现代》是“现代派”则更不恰当。戴望舒要求中国新诗同时摆脱中国诗和西洋诗的两种格律枷锁,是值得赞赏的。  相似文献   

18.
稍许了解当代文学的人,都不会忘记,1954年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问世,是当时轰动文坛的一件大事。从此,一颗文学新星升起,确立了杜鹏程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严格地说,杜鹏程文学活动的真正开始,应该从这部小说为起点,虽然在此之前,他就发表过一些作品。这是因为,构成杜鹏程作品艺术独特性的几乎一切因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这还  相似文献   

19.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水死》问世之后,其中引用夏目漱石名作《心》的"时代精神"段落、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假如从漱石文学一贯的"未来视角"入手分析,就能发现小说中的角色除了推动情节的作用外,还有国家性的隐喻功能,即"我"代表大正日本而"先生"代表明治日本。小说中的"时代精神"也因此具有了个人层面与国家层面的双重含义。对"先生"自杀身亡结局的安排,不仅表达了作者呼吁青年人警惕"个人主义"的误用,更是他向发动侵略战争的天皇制所提出的强烈批判。  相似文献   

20.
从《恨海》、《劫余灰》看吴趼人对小说表现手法的探索与尝试宋一兵我国古代的小说,不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还是侠义公案,神仙鬼怪,大都以讲故事为主,人物为故事服务,对故事情节的叙述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吴趼人的《恨海》、《劫余灰》则对小说结构进行了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