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回顾总结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产生与发展的实践,力图从理论上概括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内涵、形式、原则、类别、目的与特征;指出社会公平原则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价值准则;人们生育需求可变性与可替代性是利益导向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对育龄群众的生育需求进行调适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基本特征;利益导向可分为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两类形式,以“三结合”为代表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具有间接补偿性质,它是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核心内容;“三结合”主动利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生育孩子机会成本和养育成本增高对过度生育的抑制作用,不仅具有使计划生育工作化难为易的策略性质,而且具有对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旧生育观念产生“釜底抽薪”作用的战略性质;本文最后探讨了利益导向机制在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转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计划生育“三结合”利益导向机制的适应性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生育动机、生育需求角度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生育“三结合”对我国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原因。文中指出,生育动机的多样性、可变性及某些生育需求的可替代性是“三结合”利益导向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原因,用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手段对生育需求进行综合调节是“三结合”利益导向机制的基本特征。“三结合”是主动利用市场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机遇,利用管理介入手段使孩子成本效益原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从而削弱对多孩和男孩偏好的需求,达到促使人们计划生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的理论依据。认为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的理论依据包括3个内容即“两种生产”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导向理论,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生育水平的理论。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就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由领导机关总结基层经验,加以肯定和推广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三结合”模式,是计划生育管理改革在经历了长时间艰难探索后取得的初步成果。本文详细阐迷了“三结合”成功地、灵活地将专家学者提出的“利益导向”、“综合服务”、“生育观念转变”等改革的理论构想,同计划生育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计划生育之路的实践过程,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意义,对继续深化计划生育管理改革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永修县自2005年以来,加快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大力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个”即建立一个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十”即创建十个规模较大的计划生育“三结合”示范基地,“百”即树立一百个计划生育“三结合”示范户,“千”即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与千名困难的二女节育户“一帮一”结对子,“万”即为全县万余计划生育户落实《奖励办法》中规定的十二项奖励措施。  相似文献   

6.
推广“三结合”抓好五项工作李广远推广“三结合”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希望之路,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很紧。首先,推广“三结合”就要抓强化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从政策上引导和激励农民少生快富奔小康。通过在乡企就业、开发承包、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  相似文献   

7.
推广“三结合”的实践与思考李广远,袁长洁近年来,黑龙江省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通过推广"三结合",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增强...  相似文献   

8.
计划生育“三结合”的整合作用●王平权1.宏观与微观利益紧密结合。在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以前,计生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主要考虑的是国家、集体的宏观利益,较少考虑家庭的微观利益,致使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计生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下去。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  相似文献   

9.
1995年11月21日,河北省人口学会理论研讨会在省会石家庄举行。理论工作者和计划生育实际工作者荟集一堂,共同就计划生育“三结合”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省计生委主任刘德运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的讲话,省计生委副主任、省人口学会会长高庆英主持了此次会议。 刘主任在讲话中指出:计划生育“三结合”是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三结合”的根本是服务,内涵是经济利益导向。“三结合”使党政领导找到了控制人口增长和  相似文献   

10.
“三结合”的发展与农民传统生育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 ,生育行为是受生育意愿的影响 ,而中国农民生育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计划生育“三结合”作为以利益导向为特点的新型人口控制的工作模式 ,其运行带来一个极好的“附属效应” ,即加快了农民生育观转变的进程。因此本文意在分析“三结合”的深化发展对促进农民传统生育观转变的作用。一、农民传统生育观及转变的条件生育动机源于生育需求 ,生育需求又受生育观念 (也称生育文化 )的影响。中国农民传统的生育观是传统经济和传统社会的文化体现 ,受家庭文化和村落文化的影响。家 (族 )文化注解着农民生育最原本意义 ,村…  相似文献   

11.
贫困地区如何实行“三结合”王会德,高焕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贫困地区积极有效地实行计划生育“三结合”,既要注意普遍推广,又不能生搬硬套,要建立和完善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制约和利益导向有机结合的新机制。1.因地制宜,找准结合点。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是一...  相似文献   

12.
“三结合”要深入发展,亟需在理论上有所总结和提炼.“三结合”的理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什么应该结合,二是为什么能够结合.“三结合”的实质是“双面结合”,即计划生育工作要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计划生育多元化的终极目标告诉我们:少生不是一切.作者提出了“利益补偿”和“利益分享”的观点,并且强调:在“三结合”的初创阶段,对其具体成效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急于判定,“三结合”的实施和成效是有条件的.总之,在积极推广“三结合”时,应当防止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把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推向新的高度──盐城会议以来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的新进展石海龙,李晓霞1994年3月,在第四次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李鹏同志充分肯定了把计划生育与脱贫致富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认为是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成为群众自...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计划生育工作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大问题。近几年来,山东莒县计生协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计生协会的支持下,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在生产、生育、生活三方面的需求,积极创办经济项目,通过经济项目这个载体,将生产、生育、生活三者融为一体,把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农民发家致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运用利益导向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创办了生产、生育、生活“三结合”的经济项目,将生产、生育、生活服务落实到育龄群众当中,群众  相似文献   

15.
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在全国推行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各地都总结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随着计划生育“三结合”的逐步推广,有必要对“三结合”的质量问题及其评价标准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这一工作的开展。质量是计划生育“三结合”的生命,“三结合”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各省成文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选择数据,本文建立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生育数量影响效应的面板模型。计量结果显示:利益导向政策对生育数量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远不及经济社会因素对生育数量的影响,更不及生育约束政策对生育数量的影响;利益导向政策内部不同措施出现与政策设计相背离的情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多推行易于落实的利益导向政策、改变利益导向政策的作用范围、政策设计区分不同目标群体的需求以及维护政府公信力等四条有效提升利益导向政策导向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计划生育“三结合”操作模式要件构成初探刘柏林坚持计划生育同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同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是吉林省群众的首创。计划生育“三结合”,贴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的需要,开展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服务,引导...  相似文献   

18.
推进“三结合”的主要做法陈德修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及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计划生育“三结合”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搞好计生“三结合”的关键。地委、...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把加快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治本之策和源头工程,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惠民、安民、富民的“民心工程”,健全完善奖励、优惠、减免、帮扶、救助、保障“六位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利益导向体系,为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于焕伦近年来,各地计划生育部门通过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户这个载体,引导农民少生、快富、奔小康,较好地实现了生产、生活、生育的有机结合。但是也应看到,计划生育中心户开展“三结合”的工作还是不平衡的,即使在一些“三结合”开展比较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