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和基本的观点,但是过分夸大实践作用、以实践为重心的实践唯物主义,尽管它为改革现存的哲学教材体系带来新的启发,但其发展过程中,一些观点值得商榷,如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辩证法、哲学基本问题、实践观等方面的主张。文章认为:发展要创新,但还是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鉴于“实践唯物主义”歧义太多,应尽量避免使用它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改革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并汲取现代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 ;关注科学的最新成就和当代社会的发展 ,使大学生能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为了救国救民,“五四”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在这实践中,他们的一些思想、做法对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众多启示。如要正确处理好理论自身的坚持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过去实际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时实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未来实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变革的实质是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代替旧的物质主义哲学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超越物质主义哲学体系为前提,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为根本,以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是“改变世界”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本位、“革命的实践”和以社会进步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对金钱、权利和责任及其相互关系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认识,有与剥削阶级根本对立的金钱权利观和利益观.正确认识货币的本性、特性和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发挥货币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正确处理金钱、权利和责任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特殊利益与劳动者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公权力和个人权力之间的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搞好国家社会管理治理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开展的调查研究与创立的“实践论”哲学体系,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创造性贡献。这两者从学术分类看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看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调查研究成为“实践论”哲学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正是为了思考和解决调查研究中遭遇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开展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实践论”哲学体系;另一方面,这一哲学体系的创立,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化形态,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世界,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而使调查研究获得了更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重要贡献,就是提供了一种影响深远的阐释模式:苏联教科书式阐释模式.该模式缘起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表述之争,因为如何命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决定了在怎样的指导原则基础上来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范畴;而基于1920-30年代的“体系之争”所确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命名的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阐释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和“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论板块.  相似文献   

8.
全国高校第19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学术研讨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一些思路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体系与方法之间的关系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矛盾,正是这个矛盾使黑格尔哲学不可避免地走向解体。也正是为了克服这一矛盾,马克思哲学才得以产生。正确地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第二个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案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古代儒家义利观的吸收借鉴,从“原则”“标准”“党员个人利益”等方面,论述了正确处理党员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极大提升了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透彻性与说服力。《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国外对马克思技术哲学的研究,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日本与苏联学者为代表;国内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技术论的兴起而逐步展开。  相似文献   

12.
孙跃纲 《东方论坛》2016,(6):97-101
发展哲学是改革发展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的具体形式和理论创新,已经成为哲学现代化的显学。但是在一些基础性学理建设上还存在诸多分歧。最主要的就是理论与应用、发展与倒退、发展与生存、发展性矛盾、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的关系等。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研究解决理论学术的逻辑结构问题,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创新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马克思哲学放在整个哲学史的背景之下,通过对“人”自身的理解,通过对哲学的理解,试图揭示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变革的双重必然逻辑,即哲学史的“思想逻辑”和资本主义时代的“现实逻辑”,从而揭示出马克思哲学引起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的合理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观”,分析了电机过载或短路故障时电机产生的热量与电机故障间的因果关系;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关系探索了检测电机短路故障的传感器发展;电机与电器信息系统的虚拟数字平台突破了线性因果必然的思维方式,变革了非此即被的两极思维方式;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的发展历程映照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哲学思维能够帮助电机与电器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把电机与电器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由于存在的衰微而使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担负起支撑人们生活在世界中的大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代概念的强化,解构了纯思辨的存在与时间的虚无化关系,使人们始终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还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以清白;多层面厘定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这就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需关注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嬗变中历史辩证法的逐渐露面在场;而挖掘掩映在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必然回归马克思原生态、本真的新唯物主义,从而远离解释学似的苍白无力的纯教条式诠释;从而才能使被当代西方哲学弄得混乱不堪的思辨哲学在新唯物主义中的维度得以走向澄明。  相似文献   

16.
从实际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建设性意见,是哲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针对现行教科书存在的种种问题,拟从更新哲学内容和更新哲学体系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明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系结构问题,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或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上世纪早期甚至更早贯穿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公案。其中穿插着关于实践观点与人本主义的问题,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化与实践本体化。这些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命运。对中西方有关的几次论战加以学术史的梳理,可以为当前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陈云的哲学思想是在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升华中逐渐形成的。其哲学思想的实践品格,从精神特征方面看,表现为一种应用哲学,一种知行合一、以人民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其价值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三个具体化: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具体化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具体化为政策与事实的关系,把政策与事实的关系具体化为“上”、“书”与“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带动了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比较妥善的处理了中西哲学的关系。冯友兰是一位不断求索的哲人,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固有哲学相结合的道路是他学术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与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未得到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由哲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对当代中国均具有正向功能:哲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这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进而对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都是不可或缺的;批判理论则不仅提醒我们正视和充分认识现代化事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自觉地趋利避害,而且还启示我们,必须把对现代化进程中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对社会主义目标追求之必然性的论证, 变成推进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