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共鸣的文化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鸣,是文学欣赏中存在于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的一种极普遍却又极复杂的心理现象.鲁迅先生在《热风·圣武》中说:“是弹琴人吗?别人心上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吗?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这里,鲁迅先生明确指出了共鸣发生的主要条件,即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间的同构对应物:弦索、发声器.可是,弦索和发声器究竟是什么?这仍是困扰人们的“斯芬克斯之谜”;特别是,由于共鸣的发生是以  相似文献   

2.
“第三代诗”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和内涵的概念 ,它空前的反叛性使得人们对于它与传统的关系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它的称谓乃是一种基于中国新诗史的自我定位 ,而其诗学观念与艺术探险更是完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英雄———个人”的历程。在美学风格上 ,它的冷静客观、整体呈现及对于语感的强调 ,也为中国新诗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质素  相似文献   

3.
就中国的历史情境而言,与我们擦肩而过的2 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世俗化浪潮跌宕起伏的时代,而这一历程的演变又显然集中在“城市”的地域空间和精神空间内完成。于是,对百年以降市民文化与文学之相互关联和流变轨迹的考察,便为我们洞察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奥秘”提供了一种契机(或者说视角) ;而且,置于文学的阈限之内,这种考察本身也为我们所处的“世俗时代”的文学研究拓展了别开生面且溢满活力的空间。然而,就笔者的观察来看———令人备觉遗憾的是———从“市民文化”的角度切入2 0世纪中国文学的零星散论或许并不少见,但贯之以…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     
本专栏这次向读者推介的两篇文章 ,其视角截然有别 ,但却都是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文学史上的“古代”与“近代”》作者金学主先生是韩国的汉城大学名誉教授、中国文学研究泰斗。本文所述 ,是其长期研究中国文学的心得。他认为 ,直到宋代为止 ,中国文学都是十分辉煌的 ;但从元代开始 ,中国文学就不如前代了。他的这一观点———尤其是对元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的评价———大概会遭到不少中国学者的质疑 ;因为这与很多中国学者所持的看法颇相歧异。但他的大作至少有三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 ,而且这种思考会导致我们…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的“诸神”中,施蛰存无疑算是颇有影响的一位了。就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来看,他大抵是属于“新感觉”这一路的。在这里,我准备就施氏的创作实践中发掘出“本真生命意义”的内涵来,从而对整个中国现代派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唤”得见一斑。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这个定义至少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不管其出发点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也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其归宿必然是要道出人的生存的“生命意义”来。因此,虽然中国的现代派文学(广义的),众所周知,是在大量借鉴和对照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民初 (1912 - 1917)文学虽然相对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来说 ,显示出某种历史的“倒退” ,但就文学自身的现代化来说又不能不说是某种历史的进步。这不仅体现为它对情感的重视 ,传达出某种黎明前夕的青春气息 ;也表现为现代文学形式建构的进步 ,并开启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先河 ;同时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戏剧———话剧也开始在中国大地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7.
《文学活动的多维阐释》致力于文学理论的新建设 ,在文学基本问题的探索上 ,提出了“审美感性直观”的新话语 ;在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上 ,标举了“中西互阐”的研究范式 ;在文论研究的方法论上 ,突现了关系论、过程论、辩证论及审美体验———理解研究方法的一体化 ,表现出宏通的学术眼光和新致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8.
注重各地域文化的发掘 ,寻找各种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以此展现中国文学独有的审美观照方式 ,亦是张扬民族本土化文学的一条可行之路。同时 ,中国文学既要思索全球化文学可能的共有审美价值尺度———如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用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来说 ,就是“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文学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普遍关照” ,继续从事未完成的“全球性”文化启蒙和在这种语境中对中国独有传统的创造性认同 ,这要求既师法西方经验更要在西方面前重塑“中国” ,以便在“全球性”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1978年上的北大中文系,我们班有五十多个人,现在,去世的已经有四个,退休的占一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经常看到中国梦,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词,最大的体会是,我们确实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只有特别弱小的民族,才会急切地、焦虑地想把自己展现给别人。前两天,上海有一个电影节,主题也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好莱坞在讲故事的时候,从未考虑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体学与中国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众化”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是个一以贯之的潮流,虽然左翼文学界的文艺大众化是从批判“五四”文学开始的,但作为大众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的周文在文学的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上,都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他提出文学要面向大众,要使用“活”的语言,而且还利用自身在边区政府的领导地位,完成了公文改革,实现了“五四”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同文同种”的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是源远流长的。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文化主要是学习中国,受中国的影响,然而到了近代,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学。这种影响有直接的与间接的,比较而言,后者要远远大于前者,但前者也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化”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是个一以贯之的潮流,虽然左翼文学界的文艺大众化是从批判“五四”文学开始的,但作为大众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的周文在文学的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上,都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他提出文学要面向大众,要使用“活”的语言,而且还利用自身在边区政府的领导地位,完成了公文改革,实现了“五四”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