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  相似文献   

2.
沙尘暴对西部发展的危害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 ,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 ,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 ,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 ,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 ,因地制宜提出五条对策 :实行综合治理 ;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 ;建立健全法规 ;增加投资力度 ;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3.
沙尘暴对西部发展的危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即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 ,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 ,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 ,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 ,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 ,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五条对策 :①实行综合治理 ;②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 ;③建立健全法规 ;④增加投资力度 ;⑤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4.
森林是生态的主体 ,是农业的保障系统。因此 ,专家们把林业称之为“母亲产业”。可如今一些地方却没有把“母亲产业”放到“娘”的位置上 ,这实在令人担忧。有资料表明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沙化正以每年 2 46 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 ,不少昔日的良田、草场不断沙化。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森林的大肆砍伐应该是主要原因。请看今年三四月份环境对人类的报复———沙尘肆虐 荒漠步步逼来今年 3月中旬到 4月下旬 ,我国北方先后 10余次受到沙尘暴的袭击 ,沙尘暴肆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是种草还是植树风沙灾害已成为中国的心腹之患,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属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之一的中亚沙暴区的一部分,其危害深远,直捣京城.虽然沙尘暴成因复杂,北方地区在"退耕还草还林"、固沙种草、植树造林治理土地荒漠化,改良牧草遏制草场退化之时,京城人也应紧急行动起来,协同作战,保卫北京,保卫中国.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长期存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差等诸方面问题;造成恶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既有历史因素,又有体制、机制因素。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探究“农耕为本”史对西部发展的影响——沙尘暴启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农耕为本”思想导致了历史上持续的开荒垦田,特别在西部造成了大面积沙化、荒漠化;解放后,“农耕为本”仍产生影响,表现在全国生产领域推行“以粮为纲”方针,掀起了多起垦荒热潮,今天的沙尘暴及其他自然灾害就是报复;纠正“农耕为本”的片面性,消除其影响,关键是深入“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认识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制定科学的、立体的、因地制宜的生产方针,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相似文献   

8.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的第七大沙漠,由于沙化严重,寸草不生,这里曾被称为“死亡之海”。每年春、冬两季气候干燥之时,都会有大量沙尘随风而起,形成沙尘暴,弥漫在中国的北方。  相似文献   

9.
环境秩序与环境效率——四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秩序,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环境秩序贯穿始终的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强调一种内在的、深层的一致性,它不仅要求主体之间互相配合、合作以及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还要求主体人与客体自然之间的融洽和合作."人与自然相和谐观"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环境资源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它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发展、人与自然双赢的理念上.环境资源法的任务就是建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秩序,把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发展机制改造成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发展机制;实现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环境资源法学所追求的效率和效益包括环境(生态)效率和效益.环境效率(效益)理念表示环境资源法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统一,追求最高的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0.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现、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强调建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表现在:第一,将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以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第二,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性形式和辩证法。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强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问题上。马克思的这种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实践性的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三种基本关系,现实中由于人主体意识的强制入侵导致这些关系的冲突与恶化,因此人作为理性的一方必须为恢复这些关系的和谐做出自己的道德承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必须超越人类利己主义,主动承认自然的“赋予性主体”地位,从而通过保障自然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他人关系中,人必须摈弃个人利己主义,根据对所有人普遍有效的理性法则行动,从而通过尊重他人的目的性存在重建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关系中,人必须节制自身的情欲,彰显人不同于动物的理性本质,从而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就是人在道德上必须对自然、对他人、对自我做出的道德承诺。  相似文献   

13.
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思维的存在者,其存在的意义是在人与自身、以及人与自然对象性的关系活动中形成和展开的;人存在意义的丰富和完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提升人类存在的意义,关键就在于不断变革人类存在意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提倡以"和"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在中国价值哲学视野中,"敬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齐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基础,"爱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动力,而"用天"则是实现"天人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关注生态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相融,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从生态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在阐述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建设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顿在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生物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论,它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在其中的地位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罗尔斯顿在自然价值论中对人类采取了“双维度”的定位,既肯定了人类主体在自然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高于一切主体性价值。自然价值论对我们在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生态思想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人与自然新型的和谐关系。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保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有总体的寓意,也有局部的象征,无论总体寓意或局部象征都散发着折射现实的光芒,均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这其中就蕴含着作者的和谐社会理想。吴承恩的和谐社会理想在《西游记》中具体反映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上,力主铲除邪恶势力,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主张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恶劣环境,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亦可以窥见作者的社会意识和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9.
如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当代的一大主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几方面的论述中,即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该思想的提出虽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前提,即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绝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其次,它指明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进一步改善生产关系;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个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采取"机体主义"的方法理解"自然",因而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富于和谐精神。儒家、道家、墨家、佛家都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整体圆融、广大和谐"的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和谐精神根源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方东美的见解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