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我们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论断,既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或基本特征没有搞清楚,而是说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或基本特征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没有搞清楚.邓小平的这个论断还阐明了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哲学认识论中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应科学地分析认识过程所包含的不同质的阶段,这样才有助于指导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关于认识的一般进程,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列宁的这一段论述,一般地被理解为:这里说的生动直观是感性认识,抽象思维是理性认识,认识过程只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本文将限于讨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过程,暂不涉及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过程)。其实,列宁在这里论述的只是认识的总进程,并非具体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历史性飞跃和发展,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中国实际,以一系列新认识、新观点、新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同时,对我国现代发展而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4.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黑格尔第一次提出和论述的,同时被马克思加以批判地继承和运用。“抽象”是这一方法的起点;“具体”是这一方法的终点。作为起点的“抽象”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最抽象、最直接、潜藏后继一切概念和范畴以及具有唯一性。作为终点的“具体”则具有整体性、丰富多样的规定性,已被认识被理解和表现为体系本身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刘波 《探求》1996,(Z1)
大凡时代巨人,都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同样是这一时代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的典范。 一、邓小平的创造性思维,是坚持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创造性地坚持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结果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就已提出必须“照辩证法办事”的主张,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他又进一步强调必须“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照辩证法办事”、“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是邓小平同志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指导思想,也是他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邓小平同志坚持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坚持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为搞清楚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以后,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认识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一个带根本性的课题。对此,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作出了回答。从理论、实践和战略这三个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道路以及当代社会主义的前途,从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他的社会主义观。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并以此逻辑地推演到其他基本的内容。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方法论内在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借助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西方传统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批判,建构了以社会个人为出发点的政治哲学;他把生产形式作为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特定社会形态下政治哲学范畴的历史性规定;他提倡的从抽象到具体的经济学方法论,否定了从直观的现实出发落脚到抽象理论体系建构的政治哲学思维进路,也否定了黑格尔式的思维或绝对精神的观念逻辑任意组装社会政治现实的辩证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哲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实现了政治哲学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有着过人的哲学头脑。他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新的困难和复杂的形势时,能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取决于他具有善于冷静分析和作出科学决策的哲学头脑。这种哲学头脑正是他始终坚持的以唯物辩证法思想为灵魂的辩证思维。我们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立场和观点,还要学习他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为此,本文就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两种辩证思维方法作些探讨。 同中求异的具体分析方法 所谓同中求异的具体分析方法,就是从一般认识到个别、从普遍认识到特殊,研究和把握具体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深刻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认识方法。这种方法是辩证思维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 同中求异的具体分析方法在科学认识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知道,事物的存在是以个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个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一事物同他事物的区别。虽然许多事物之间看起来相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确实相同,但是每个事物总有其特殊性,总会与他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甚至对立。科学认识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具体事物这种矛盾特殊性和个性本质,说明一事物为什么是此物而不是彼物。但是理性思维并非一开始就可以保证这种科学认识目的的实现,因为理性思维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注重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现实,是五种社会形态依此递进的理论体系。宏观社会概念是横跨时间长的社会基本形态。另有一种微观意义上的社会概念,它指宏观社会形态在某一时期其人口、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呈现的微观的态势。微观的社会在某一时期内应该怎么发展,这在马克思宏观社会发展思想里找不到答案。邓小平在解决20世纪后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发展问题时,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宏观意义上的社会观念予以微观的划分和区别,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新模式。邓小平社会发展观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论述,追根溯源,这是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3):21-26
公共性的价值取向贯穿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思考的始终。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在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现实、由公共性具体制度和体制的设计到实证分析三次历史的转向。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在当代不仅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当今时代不同维度的发展问题给予了回应。  相似文献   

11.
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三个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理论基础、历史实践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三个角度来论述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三个走向问题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从阶级性现代化走向社会性现代化;从封闭性现化化走向开放性现代化.力图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性和证明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这无疑将会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不断地总结法制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法制建设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地领导了中国的法制建设,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一、搞法制靠得住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情,指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①。由于封建主义在中国的长期统治,重人治、轻法制的意识根深蒂固,这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对这一现象保持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积极倡导社会…  相似文献   

13.
浅谈邓小平文艺思想张文泰邓小平同志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坚持、运用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在总结群众和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14.
一般人性与人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用以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概念,是衡量人的社会行为的标准。由于人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又划分为阶级,因此人性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这就是说,这个概念具有两重性,对于具体的人来说,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它又是个具体的概念。人性问题的复杂性就在这里。 怎样才能得出这个概念来呢?这就要用马克思讲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这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其一般属性来(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用这些抽象的规定去分析具体事物。经过这种科学分析,具…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确立并丰富了两个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当前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深刻变革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在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上抛弃传统的认识偏颇,走出新老体制交替过程中的理论误区,从更深广的认识层次上解决好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新课题。一、破除在方法论上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对立,树立“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思想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任晓伟 《唐都学刊》2004,20(3):66-7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邓小平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对苏共二十大和斯大林问题的重新评价,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认识。这一认识为他在苏共二十大20多年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来看,邓小平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科学认识和评价,为中国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根基。由此,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这成为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桑春红 《学术交流》2007,42(7):10-13
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事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人一直关注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其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进一步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描绘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想蓝图,同时也形成了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固定模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建设的实践中,将这一理想变成了现实,但也陷入了僵化思维的困境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最终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为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黄秋生 《创新》2009,3(1):27-30
通过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潜心研究,马克思借用“卡夫丁峡谷”这一古罗马时代的典故,提出了他晚年的天才设想:俄国等东方国家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和巨大成就,可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跨越“峡谷”内外条件均已具备的情况下,进一步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使马克思晚年设想从纯理论和俄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马克思的具体语境中转入中国现实,实现了设想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华 《社科纵横》2008,23(12):11-1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共十七大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邓小平同志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到江泽民同志的"先进生产力",再到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以及怎样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生产力发展在不同阶段所遇到的不同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生产力认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的生产力理论体系,推进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尽管三者之间有所区别,解决的问题有所侧重,但存在着根本思想和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理论来源的科学性、实践基础的坚实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