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田毅鹏 《人文杂志》2015,(1):105-110
本文通过对C市城乡结合部若干村落的调查发现: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的重要空间和通道,城乡结合部不仅吸纳了大量的以进城务工农民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同时也使这一群体在城乡结合部建立起初步的社会联结。这些基础性的社会关联主要包括血缘关联、租赁关联、社区关联、职业关联等,构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联结体系。在使农业转移人口落脚城市的同时,也开始积累起进入城市最为基础的社会资本,为推进其完成市民身份转换,提供了基本的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琼阁 《兰州学刊》2005,(2):202-204
改革前的农村社会结构是均质同构的.改革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区域的不均衡性、群体内部差异性和阶层意识的逐渐增强.为此,政府需要调整农村政策、改变城乡二元格局,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合理分化.  相似文献   

3.
区域中心城市城乡结合部稳定和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一个新的实践课题。城乡结合部作为特殊社区,其存在的体制性矛盾、经济性矛盾、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和利益性矛盾等,使城乡结合部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高发地区,对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影响很大。实现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及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意义明显。这需要在城乡结合部推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搞好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人口管理;发展城乡结合部经济,整顿经济秩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4.
城乡结合部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乡结合部是介于城乡之间的第三类社区 ,兼有城乡生活方式的特征 ,但具有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特点。文章主要从城乡结合部的概念、特点、土地利用、社会稳定及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当前有关研究进行梳理 ,以帮助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城乡结合部。  相似文献   

5.
农民转身:新型农村社区的适应处境与公共服务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业苗 《浙江社会科学》2013,(1):98-107,158,159
作为与城市社区对接和并轨的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民实现向市民转身的重要场域。然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却忽视了它在社区城市化和居民市民化中的意义,仍把新型农村社区视为农村社会的一个部分,没有注意到农民身份将要发生的变化,更没有采取积极措施以减少居民的社区失范行为,致使居民的社区适应处境出现诸多问题。本文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秉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从保证居民能享受到与城市社区居民等值公共服务着手,逐步改善新型农村社区的适应处境,最终促进其居民向市民转身。  相似文献   

6.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179,自引:0,他引:179  
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15年来的社会结构变迁作了总体描述和概括性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前重国家、轻社会的模式已经改变,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开始形成;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社会整合由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转变;国家与组织(单位)的关系由总体生存模式向独立生存模式转变;原有的城乡各种身份系列为一种新的、以职业身份为标志的身份系列所取代;全国一盘棋的区域格局被打破,地方社区开始成为利益主体。文章还指出,社会整合明显滞后所导致的分化与整合过程的不同步,是现阶段社会运行的一对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城郊结合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郊结合部社区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在构建和谐社区过程中,仍存在对社区建设的认识问题、资金问题、选举问题、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以及和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问题等。解决城郊结合部社区自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为:提高对社区居民自治建设的认识,明确社区居民自治的定位,探索社区居民自治的路子,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选举制度,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的财力筹集机制,理顺社区内外关系,优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运动,"两栖人"现象是阶层分化中出现的身份 契约的失范现象;因身份的差异,"两栖人"分为"城乡两栖人"与"官商两栖人";原有身份制度下的政治权力结构及社会资源分配差异是"两栖人"现象产生并不断反复的深层次原因。在社会转型的深入阶段,应该进行"去身份化"改革,调整原有身份制度安排下的政治权力结构,促使"城乡两栖人"快速转化;同时规范政府权力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压缩"官商两栖人"的生存空间,促进社会合理分化,寻求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曹克奇 《晋阳学刊》2012,(6):44-47,5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政府主导以农民为参保主体的初级社会保险制度,然而随着户籍改革的推进,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身份区别逐渐消失,户籍权益走向均等化。因此,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中,新农合作为缴费标准和补偿水平最低医疗保障制度,应转型为为非正规就业人群提供的兜底性医疗保障制度,将保障对象界定为城乡低收入居民,以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实现全民医保之远景。  相似文献   

10.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保障,新疆南疆三地州要出台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方案。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先导,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推进城市化(城镇化),以策应新农村建设;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积极开展农村社区试点工作;变城乡结合部为城乡耦合区。  相似文献   

11.
置身于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社会高度流动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尚未走向终结的背景之下,城乡结合部非定居性移民有着复杂的"社会世界"构成,其观念世界中,既有割舍不掉的"故乡情结",又有一种深深的社区隔离感。非定居性移民社区归属感的疏离与游移,其实质是一种所属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在移民社区的双重缺失和空间错位而引发的社区认同危机。由此导致大量"故乡怀恋者"与"故乡丧失者"的产生,形成大量漂浮于社会上的游民和"社会无根"群体,也使得城乡结合部的"社会"陷于深度疏离化的险象。  相似文献   

12.
沈承诚 《学术界》2022,(10):29-37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呈现为“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结构化空间转型,辅之城市“增长联盟”对城市空间的逐利经营,城市内部空间分化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在空间上消解阶层身份符号,促成话语融合,是国家空间治理的难题之一。传统现代性在空间分化治理上的功能困顿主要表现为:资本贪婪本性带来的积累危机引致空间极度扩张和残酷剥削、现代性对城市空间的形塑会抽空人类意义而带来人的异化,这些相应促成空间政治的兴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空间政治运行的核心行动者,以西部大开发、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等为代表的国域空间治理已彰显出巨大效能,而城市内部空间分化治理需要地方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同时以央地税源配置调整和税种结构优化来逐步减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形成良性可续的地方财税体系,并在城乡有机融合、基础性民生公共产品均衡配置和城市科学规划等向度上促成空间分化的消解。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触发了我国社会结构的空前分化,社会结构的健会分化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大量分化是在同质性极强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展开的,一些与旧体制相关的社会因素,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保护主义、集团内平均主义分别严重地制约着城乡、区域、集团三个社会结构分化的重要领域;封闭性的人事制度则成为社会结构良性分化的人事障碍;传统小而全意识则是社会结构良性分化的社会文化障碍;发育不良的市场机制、滞后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整合机制则成为社会结构分化中面临的突出机制障碍。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之中,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伴随着社会变迁,城市社会空间在重构与分化,社区治理模式与权力结构也在持续变革。进一步而言,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分类与分权的趋向。从分类与分权的视角重构社区治理,一方面可以小区及其居民卷入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为指标开展分类治理,另一方面可以多元主体在社区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为切入点实施分权治理,在充分考量了社区治理中的复杂性和异质化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能够消解社区治理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姜武汉  吕萍 《兰州学刊》2006,(10):123-124,159
本文主要揭示城乡结合部地籍管理的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文中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得出:城乡结合部是地籍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地带,并且城乡结合部的地籍管理严重分割,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状态,应采取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措施来解决,以促进城乡统一的现代地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于洪卿 《兰州学刊》2009,(8):127-130
社区服务是社区社会保障的延伸,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体现。促进城郊结合部社区服务体系的发展,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城郊结合部社区服务发展,就是要坚持社区服务的主导方向,明确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定位,构建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治理方式与治理条件密切关联。在城镇化过程中,一批村庄逐渐从农村社会脱离出来但尚未完成城镇化,形成了一系列介于城乡之间又超越城乡社会体系的后乡村时代特殊类型社区,主要有超级村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拆迁农民集聚社区、进城农民聚居社区、田园综合体以及特色小镇内的社区等。这些社区经济社会的城乡叠合结构建构了新的社区治理条件,决定着社区治理方式的转换和创新。后乡村时代特殊类型社区治理需要直面当前社区治理中治理体制与治理条件之间的张力、治理能力与治理任务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社区治理创新路径。其中,关键的是确立社区治理新理念,探索包容型社区治理制度,建构后乡村时代特殊类型社区治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一、单位社区的形成与扩张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社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传统式街坊社区,这类居民区历史悠久,老式住宅保存较为完整,居民多为世代居住繁衍的本地人;二类是单一式单位社区,居民多为同一单位的工作人员;三类是混合式综合社区,为1980年代后建设的普通居民小区,包括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身份的居民;四类是演替式城乡边缘社区.第一类社区是历来就有的,单一式单位社区在1950年代已经出现并在1960年代获得发展,后两类社区在1980年代以后才形成气候.  相似文献   

19.
潘红祥 《兰州学刊》2005,1(2):180-182
利益分化是宪政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促成了我国社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从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所要求的社会整合而言,中国宪政建设必将在社会主导价值的嬗变、共容协商制度的确立和公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三个方面完成转型.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结合部是在城市中心迅速膨胀和城市边界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在城乡交叉地域形成的特殊地理空间.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存在严重的“污名化”取向,缺乏对城乡结合部正面效应和功能定位的反思和研究.鉴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独有特征及其城乡结合部村落终结形态的独有特点,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城乡结合部的功能定位,以制定相关社会政策,引导城乡结合部的合理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