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形成的诸多生存方式,它的整体性特点体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从时代性、实践性出发,把文化的核心要素嵌入当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视界统一,它是对人本文化的积极扬弃以及和谐文化的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2.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既是一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战的背景下,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应运而生.他认为,现代社会是由时间体验主导的,后现代社会是由空间范畴主导的,特定的空间转换可以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进而言之,现代主义是时间性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空间性的.由此,在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詹姆逊对空间尤为关注,形成了其后现代空间理论.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强调空间优位,有其自身的形态和特征,能够以"认知图绘"加以把握,为我们研究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堂璜》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离家、冒险、爱情 ,表面上看 ,这部作品是以人物行动为线索 ,按时间顺序把事件连接起来 ,是时间性逻辑结构。但事实上 ,它在深层上却是一种空间性的情感结构。这体现在 :( 1)作品中五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 2 )每个子故事中具体场景之间的关系。《堂璜》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结构 ,与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非理性精神和由此而形成的创作心理过程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2,29(5):18-20
“全球性”与“现代性”可能是目前人文社会科学中最热门、使用率最高的概念了 ,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极其密切 ,以至人们提起一个 ,就自然会想起另一个。然而问题在于 ,“全球性”是一个空间性概念 ,是对于全球范围内人类生存状态趋同性的界定 ;“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性概念 ,是对于“过去—现时—将来”的时间链中“现时”这一时间段的特点的概括 ,二者何以能够如此密切地相互交叉、彼此融通呢 ?二者交叉融通的关节点何在呢 ?当今滚滚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冲决一切制度、地域、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的固有差异 ,拆解着以往矗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种…  相似文献   

5.
张立立 《求是学刊》2002,29(1):16-20
本文不是试图对海德格尔进行解释 ,而是试图从文本本身的角度质疑《存在与时间》中概念的矛盾性。《存在与时间》建立了一种新的 ,关于时间始源性问题的学说。时间的始源 ,被海德格尔称为“时间性”。时间性在此在分析中有中心地位 ,对时间作出了新的解释。然而时间性本身却是一个矛盾概念。时间性源于死的本真性 ;死所以是最本真的 ,因为死是必须此在自己去承担的存在可能性。如果以是否自己去承担为标准 ,那么此在能承担的存在可能性并不只有死。所以死不可能是最本真的。因而 ,时间性也不可能是始源性的时间学说。文章通过对时间性的分析指出 ,时间性学说是建立在对于时间的一般理解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新一年的钟声敲响,翘首回望,总有那么一段光阴因为书籍的慰藉而变得阳光普照.本刊特邀了几位嘉宾,请他们讲讲这一年中读过的印象深刻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7.
复兴传统文化是国人面临的时代课题,然而对于什么是传统学界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首先,从时间间距上看,传统分为"传统意义上的传统"也即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传统,以及"现代传统"也即在近现代形成的传统,前者区别于后者的特征在于其神圣性、源头性、等级性和根系性等;其次,重复传统有两种路径,一是"回归源头的重复",二是"前行的重复",而这两种方式都无法实现重复传统;再次,在对传统的解释方面,"原本中心论"认为传统是难以摆脱的,一切解释都无法脱离传统,"述者决定论"则认为传统是阐释者共同塑造的;最后,传统不仅仅是时间性的,也是空间性的,尤其在全球化时代,不同传统之间的横向流动是传统发挥效力的更显著的维度。因此,是否具有"流通性"成为传统能否流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空间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理论家宣布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文学家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空间性探索,在叙事学研究中掀起了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热潮.从空间叙事视角重新解读爱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可以看出"空间"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和形式在<日常用品>中得到了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9.
马驰 《学习与探索》2008,22(2):188-192
马克思身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本身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继承,同时又是对马克思文艺思想的新的理论建构.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元化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展现出众多理论形态,这些理论形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的主要逻辑架构体系与空间性的具体存在形态,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扎实基础与敞开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的乐论中,音乐的地位之所以至高无上,根本原因在于它被赋予了贯通人神两界的异能。音乐神性品质的获得,与它固有的超验特性有关,但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神并没有成为一个一体性概念,它既包括自然神,也包括祖宗神。与此一致,所谓"乐与神通",则主要体现出通于自然和通于祖灵的双重特征。这种特性,在上古时期主要表现为借助音乐享祭祖灵并招引自然神,如《尚书·益稷》中的"祖考来格"和"凤皇来仪";至春秋时期则蜕变为音乐的自然感通和生死预言问题。但是,在自然神与祖宗神或空间性神灵与时间性神灵之上,一种被音乐隐喻的超越性维度仍然存在,这就是弥散于宇宙之间的普遍神性。这种神性,在《尚书·尧典》和《尚书·益稷》中被以"百兽率舞"的狂欢方式呈现,在后世乐论中,则被作为"天地之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4,(4):109-115
在康德《实用人类学》中存在着极为丰富、深刻、透辟的时间性美学思想,他不仅认为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开启并完善地持存着人类的兴发性经验,而且从内时间意识是否流畅的构成角度对比了审美活动与科学认知活动的区别。康德还把审美活动置于"生活-之中",为审美价值在时间性的绽出上觅得坚实之所,并把这种时机化实现于流畅的审美活动所呈现的内时间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2.
汪斌锋  郭强 《创新》2014,(1):9-13
纯粹的时间概念一直不是社会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只有其度入了社会性,特别是现代性之后,时间性设置才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而这恰恰孕生着社会速度的问题——一种时间性设置的加速的状态。文章试图分别从韦伯和马克思两人的思想中阐释社会速度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呈现路径,且它的呈现背后有一种正义与非正义的纠合——一种社会速度的正义与非正义。  相似文献   

13.
阅读论     
张建生 《社科纵横》2003,18(3):55-56
文章论述了消费社会中物质化趋势对阅读的影响 ,主要是传统的空间型阅读转向时间性阅读 ,批评了阅读的短期化行为  相似文献   

14.
据苏联《历史问题》杂志1986年第8期报道,为纪念恩斯特·台尔曼诞辰100周年,民主德国出版了一批书籍,其中包括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编纂的一部文集.这部文集收集了台尔曼的讲演、文章和书信以及台尔曼在狱中所作的笔记.此外,还有部分台尔曼的发言和回忆录.这次发行的书籍还有《台  相似文献   

15.
国际市场中非对称信息具有双向性、独占性、空间性等特征。为使我方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必须对国际市场非对称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利于我国经济快速、稳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何坤翁 《学术交流》2006,(8):184-186
明初的书籍刊刻,一般在作家卒后,由后人编次文稿,筹资刻板,属于私人活动。火灾是书籍刊刻的大敌。这种情状可以引申到古代的其他时段。编次文稿、刻印、火灾之害,这三者都与古代书籍刊刻出版相关。这三者更是大致画出了明代书籍出版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赵卫国 《浙江学刊》2008,3(2):50-54
本文从海德格尔的视角出发,揭示出主体哲学背景下伦理学的理论建构特征,表明主体伦理学中的伦理主体,由于其非本真时间性结构的规定,只能局限于理论建构之中而无法真正获得自己的存在,不能真正面对他人承担自己的伦理责任,只有在对存在之领会的生存实践中,才能找到作为本己的、真正能够承担其行为的伦理责任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突发事件有可能催生现实中的公共危机,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国内问题转化为国际问题,同时某些国际问题也会衍变为国内问题.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参与风险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9.
西方书籍史研究中的社会史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书籍史研究从20世纪中期起至今经历了一次社会史转向。这场范式转换运动是源于书籍史本身的社会史范式契合,在新史学思潮、心态史和其他学科的外史转向的影响下发生的。该社会史转向前后大致经历了年鉴派计量分析法、阅读史研究进路、深度描述理论和传播循环模式等一系列的范式变迁,并在西方掀起了新的中国书籍史研究热。西方书籍史的这一社会史转向也影响到中国书籍史和出版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书籍传播属于社会运行机制中的文化机制,与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等五个二级机制都有关联,直接影响社会运行的条件和因素。书籍传播是社会文化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符号互动行为,由书籍引发的文化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