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健 《阅江学刊》2014,(4):81-87
曹魏至西晋,拟诏机关为中书省。当时三省的机构职能尚未完全确定,拟诏机关及人员不绝对是中书省及其属官。诏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在具体运作中,很多诏令直接指明了执行机构或具体执行者。为了正确贯彻自己的意图,皇帝还会在前诏的基础上发出新诏,对如何执行做出明确而详细的指示。在诏令的发布和执行过程中,会有多次的反馈和调整:反馈包括预前反馈和同期反馈;调整既有对诏令本身问题的调整,也有对执行不力、违背诏令精神行为的调整。曹魏西晋皇帝诏令的形成和执行过程说明当时的行政运作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社会有丰富的尊老、养老思想和比较完备的养老制度。宋朝张九成曾说:"孟子开口必说‘仁政’.而所以为‘仁政’者,必先养老。"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春二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证明汉代的尊老落实在了政府赋役减免的实际行动中。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六月"丁卯,幸赤城,亲见长老,问民疾苦,复租一年。"可见免除老年人子孙的徭役负担是国家资助百姓养老的最普遍措施。宋朝真宗天禧元年  相似文献   

3.
宋朝磨勘制度是中国古代考课制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宋朝官职制度新的统一体系中,配合默契,运用灵活,在巩固宋朝的中央集权,笼络官僚士大夫,完善官职制度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特点。因此,从宋朝政治的历史背景上去把握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以及形成诸特点的社会历史原因,对于深入研究宋朝的官职制度是极有必要的。本文在研究宋代磨勘制度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就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原因,加以初步的论述。宋朝磨勘制度作为宋朝考课制度的一个补充,是宋朝官职制度中官、职、差遣分离现象的一项必然产物,专门用于宋朝官员在叙迁本官或寄禄官阶时的审查和考核。唐朝的考课制度是在唐朝官制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考课制度中发展最完备的。唐代自武德、贞观中正式制订考课法之后,除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对《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有关赋税徭役制度的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了大料集、农田贡赋、牛腿税、草税、黄金赋税和关卡税等赋役名目,进而分析了吐蕃征收赋役的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提出集会议盟是赋役征收顺利进行的重要政治保障、吐蕃的赋役征收颇具灵活性的特点、王朝不仅频繁统计人口和资财,更设立"岸本"主管账簿文书,为赋役征收做保障等观点。进而推断吐蕃赋役制度不是单一模仿唐制的结果,而是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葛翠玲同志在《唐代“制举”、“殿试”辨》①一文中,对我主编的《隋唐文化史》关于“制举”、“殿试”的一条解说,提出了很好的商榷意见。这里,我就唐代科举中的制举与殿试,略谈个人的一些浅见。唐代科举制度主要分常举与制举两种。常举是按“常贡之科”经常举行的考试选官的制度,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制举是由皇帝临时特诏举行的科举考试,即“其天子自诏者日制举”②。天子下诏举荐人才来源于汉代。但作为科举中的制举,直至唐初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二月,设志烈秋霜科,韩…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涵括了四个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关键内容:"招商引资"、"招商引知"、"招商引智"、"招商引制",相比较而言,其中的"招商引资"最不重要,而"招商引制"则最为重要.长期以来中国致力于引进资本和技术等非制度发展要素,因过分强调国情特色而很少关注最为重要的制度引进--"招商引制".优质高效的好制度体系是人类文明提升的共同财富,中国可以不费分文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加以模仿效法和引进复制.优质高效的制度资源是发展中国家最为稀缺的首要资源,国情特色并不能成为拒斥好制度引进的重要理由.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现状,主权国家内如何进行司法协助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能否有效、持续、稳定地展开,有赖于中国内地与港澳之间进行真诚的合作,并形成相关的制度.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化的过程中需要确立主权唯一、法域平等、便捷高效三个基本原则.上述三个原则相互协调和统一之时,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制度体系方能有效和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8.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以来,宋朝是绵延时间较长的朝代,但它的疆域,和汉、唐、明、清相比.却是最小的.如何看待宋朝的历史地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陈寅恪对其给予最高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钱穆则斥之为"积贫积弱".陈、钱两位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到底哪一种看法正确呢?笔者来谈谈个人的一点认识,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胡舒云 《求是学刊》2003,30(2):104-109
"九品官人法"通常被称为九品中正制,此外还有诸多异名、别称.名称是对事物的称谓,是区别事物彼此的符号,名称的随意称呼,无疑会造成认识上的偏颇、混乱以至对话的困难.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而学界对此却重视不够,学界少数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讨论,亦未达成共识,甚至造成了新的混乱,有些观点也很值得商榷.经过考辨,文章认为"九品官人法"是曹魏时期陈群创立的选士制度的全称,"九品"是其简称.而"九品中正制"等称谓,是后世学者随意为不变的历史所更定之名,破坏了该制度"名"与"实"的对应关系,妨碍了人们对这一制度本来面目的认识.因此,笔者主张应废弃"九品中正制"等异名、别称,循"九品官人法"之"名"而责其"实",以摈弃成见,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0.
浅析日本《劳务派遣法》的沿革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日本<劳务派遣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日本雇佣制度的影响.<劳务派遣法>从最初的立法到后来的大幅度修改,是立法者和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顺应了日本社会对雇佣制度的改革要求.据此形成的劳务派遣制度使日本传统雇佣制度即"终身雇佣制"得以维持的同时,促进了其向"组合雇佣制"的演进,也给日本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造成了新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探求》202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系统治理注重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系统整体顶层设计,将治理体系看作一整套系统完备、相互关联的制度体系,注重组织目的、发展理念与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中国之治是以构建系统完备制度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治理。中国治理以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为组织目的引领制度建设,制度主线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协同并进的理念为国家意志指导制度变革,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推进制度创新,通过系统善制实现系统善治。  相似文献   

12.
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以社会保险制度为重点,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城乡整合的基本模式与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根据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作者将未来我国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模式设计为一种"有差别的统一模式".按照这一模式,进城务工农民与乡镇企业(小城镇)职工应逐步和城市企业职工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基本项目的养老保险的第一支柱--保障最低生活水平部分与医疗保险的大病统筹部分应渐次过渡为全民共享项目;至于以上两大项目的其他部分,以及社会保险的其他项目,如失业、工伤等,可依城乡职业的不同特点而在制度形式上保持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金中都太庙是国家宗庙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庙制史料乏栽,迄今未见学者对此详加剖析.金中都太庙属"同堂异室"①之制,且基本实行"七世之庙"制度.在特殊情况下,庙室经历了一个变易的过程,出现"八世十二室"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文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建秀 《社科纵横》2011,26(1):115-117
文书档案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书立卷科学分类、规范归档管理,提升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建立健全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促进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高校文书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胥吏·衙役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机构是一个完备而庞杂的系统,大致可分为君王、官僚、胥吏三个子系统,彼此协同,互相制约,对"天下"进行统治.君王系统具有至高天尚而被神化的绝对权力,"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天下"的百姓和土地都相对他为他们私有,君王的意志有着唯命是从的权威.官僚系统受制于君王而实际上又制约着君王,因为君王的"圣旨"、"王法"、"纲纪"、"诏今"等要靠"朝廷"中的大臣和遍布各地的官僚去执行.尽更是各级官府、衙门的目员,即"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更"。《周礼·天宫》上说:"胥,…  相似文献   

16.
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前,美国文官"功绩制"的范围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文官制度本身也通过国会立法,处于初步的改善之中,美国文官制度的发展开始步入规范化的轨道。但是罗斯福在任职前期推行的"政治庇护制"却打断了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进程,使美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一度偏离了原来的方向。罗斯福实行的"政治庇护制"是指不通过"功绩制"的文官分类办法,直接用政治手段来任命文官的原则。它的特点是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的庇护,罗斯福使用"政治庇护制"的目的是用行政领域的改革来保证"新政"措施得到高效率地贯彻和执行。从行政效率的角度看,"政治庇护制"是有效的,罗斯福在运用"政治庇护制"过程中促进了美国行政体制和官制向现代制转变。  相似文献   

17.
日本德川幕府的土地制度为等级领主制,亦称为"石高分封制",这种土地制度改变了中世以来多重土地支配隶属关系,是以领主农民间的阶级关系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它通过检地将土地生产力表现为"石高",明确了农民保有土地的担税责任.建立起幕府一大名一农民间的统治、被统治关系.德川幕府的领主及其家臣武士团整体离开农村,集中于城镇,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依靠农民交纳的地租,小农经济是德川幕府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德川幕府统治的稳定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司法建议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集中体现了司法机关的司法外职能.广义的司法建议包括法院的司法建议和检察院的司法建议(即检察建议).就性质而言,司法建议只是一种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当前司法建议适用范围、建议对象、建议参与主体的自行扩张,印证了当下中国的司法属于"建议型司法"的模式.从长期来看,法院的司法建议应当废止,法院对外发出的唯一具有司法权威的文书只能是裁判文书.但对于短期而言,司法建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法院与党政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可根据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对其予以改进,即严格限制司法建议的适用,规范适用对象、制作和发出程序,以保证法院文书的权威性,提升司法权威.针对法院的检察建议是一种非对抗性的诉讼监督,客观上有助于在保持法检良好关系的前提下发挥更好的监督效果,在短期内可以进一步完善和适用,而从中长期来看.根本无需针对法院的检察建议.针对其他单位的检察建议则体现了检察机关的司法外职能.检察机关可以拥有此类司法外职能.  相似文献   

19.
钟书林 《唐都学刊》2010,26(6):17-21
敦煌遗书S.2199《尼灵惠唯书》,自刘铭恕、施萍婷先生等校注以来早已引人关注。"唯书"是古代民间盟誓之书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古代盟书文体之一。它具有明确的制立文书时间,强调文书制立者弥留之际的清醒程度,以押署为验,具有半官方的色彩,产生较强的法律约束力等特征。它一般适应于没有子嗣的老人,在分配遗产时使用。由于宋代新遗嘱法的推行,导致了唐五代"敦煌式"唯书的消亡。此外,这份唯书的制立者尼灵惠,并非是一名尼姑,也不以比丘尼为姓,而是一位姓尼的普通世俗女子。  相似文献   

20.
东汉掌管音乐的官署,国史书散佚而缺记载,先贤多根据《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太乐为太子乐。”而断定东汉掌管音乐的官署名为“太乐”或“太予乐”。然而,这项记载很可怀疑。《东观汉记·孝明皇帝纪》:“永平三年。……秋,八月诏曰:‘《尚书璇机钤》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