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 王学以良知说为其主干。在王阳明那里,良知既以“理”为内容,又具有“吾心”的形式,它在总体上表现为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吾心)的合一。理作为良知(主体意识)的普遍性规定,既是指封建的义理(天理),又兼有一般的理智之意,而作为个体性规定的吾心,则主要与主体的意志、情感等相联系。这样,良知在其展开过程中,即逻辑地涉及到了意志与理智的关系。志(意志)知(理智)之辨,构成了王学的重要主题,而后者又在理论上与道德行为中的自愿原则与自觉原则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对王学本身的演变及近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多年来,王学的研究者虽然对良知本身作了种种细致的分析,但却未能进一步考察良知说在志知之辨中的逻辑展开,这就多少妨碍了对王学的深入把握。本文拟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志知之辨的角度,对王学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
德育目标实现的过程,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力量教育、影响与个人内在动力共同作用的过程。意志是推动个人道德行为重要的内在因素。充分认识和调动意志的能动作用,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意志的培养,使德育工作更加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3.
知·仁·勇     
知、仁、勇乃孔子倡导的三达德。按孔子的意思,知德、仁德、勇德各有不同的内涵、职分。知德在于辨别人之行为的是非善恶,知,不是巧智之意,而是辨别是非善恶和行为价值的能力;仁德在于它是一种人之伦理行为趋于至善境界的内驱力,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勇德在于它是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的行为意志,是源于人的自我意识之抉择的意志显现。知就价值判断的能力言,仁就价值体现的内在情性言,勇就伦理行为的意志官。知仁勇的统一,也就是知情意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吴海文 《理论界》2006,1(7):172-174
中西方传统诚信道德教育各有不同。在教育目的上,中国人的诚信重在人格信任,目的是加强个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内圣外王”的品格,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西方人的诚信则是一种契约信任,以法律为基础,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在教育内容上,中国人强调对个人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教导人们做人、做事和处世的经验,适用于宗法等级“熟人”社会,重感情、情理;西方人的诚信更多的是法理意义上的,重理性,法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中国人的诚信强调知与行的统一,但对“失信”行为缺乏社会制约机制;西方人的诚信则重视功利和好处,建立了完备的信用体系。今天,诚信道德的精神实质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展都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的伦理行为之所以是自由意志行为,乃是因为它是出于理智的认知与意志的同意的行为。意志自由与责任紧密相联系,是行为价值的基础。同意行为本身包括理智的认识,与行为的负责性密不可分,负责性则由于不同程度的同意而有所区分。中世纪哲学家肯定人的自由意志,不仅将自由意志与原罪、救赎结合在一起加以探究,而且将意志自由视为人自身所具有的选择能力,努力使自由意志由神学的层面降至世俗的层面,以凸现人的自由、创造力、价值与尊严,从而对近现代哲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德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既不能脱离人的内在生理活动,也不能脱离人的外在社会性活动,其生成过程是个体生理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理论上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是其心理机制的综合反映,整个过程将受其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以及道德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反言之,道德情感在留守儿童品德结构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理论价值在于不仅推动着自身道德认知、意志、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与人格。  相似文献   

7.
孙晓艳 《理论界》2010,(2):93-94
"知行合一"具有贯通阳明心学整个体系的地位和意义,以此命题所遭遇的难题入手方能洞悉阳明心学根本困境。"知行合一"难题根源在于阳明浑然合一的心学体系一味强调同一,而缺乏对知与行对立面之间差异性的分析,因而不能解释现实中知行分离的情况。这正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困境,贯穿其理论始终。在作为其理论前提的"心即理"这一阳明早期提出的命题中便开始孕育,更是对作为其统帅和根本依据的"致良知"思想本身之困境的暴露:漠视知与行、求知对象(客观知识)与求知行为、道德之理与万事万物之理、道德法则的社会与个体维度、知识形成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等诸多对立面的差异性,在不加以分析澄清各种关系的前提下,通通归置于"良知"旗下,以自我心灵作为判断是非道德的唯一标准,这并非真正的浑然合一,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一种混淆。最终结果是导致知与行在现实中的终极断裂,良知之"致"亦无所依托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刘晓华 《船山学刊》2003,(4):101-105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佛教的“五蕴论”及其对“无我论”的论证是梁启超对佛教的理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梁启超对佛教既持信仰又持理性分析的矛盾态度是对作为宗教的佛教在精神实质上与理智及科学存在着内在而深刻的矛盾的反映,这种矛盾最终使梁启超对佛教的理性研究不能彻底。  相似文献   

9.
彭焕彬  文剑辉 《理论界》2007,1(5):146-147
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基本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传统德育过程认为道德认知教育是基础,道德情感培育是目的和手段,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关键,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培养目标。青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在道德人格认知方面必须强调道德理想和道德责任;在道德人格情感方面必须强调人格信仰对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在道德人格行为形成方面必须注重把道德要求制度化及努力建立奉献与回报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0.
意志软弱,是伦理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存在性也获得了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意志软弱者总体上呈"知而不行"的表现形式,但意志软弱者又常常具有某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其内在的实质是理性与欲望之间的不协调。为了克服意志软弱的发生,朱熹推崇一种将内在工夫与外在实践结合起来的敬义夹持的修养方法,以培养行为主体的道德意志力。朱熹的理论建构虽具有其自身的圆融性,但也难免有其缺陷。  相似文献   

11.
试论道德教育中的“心理体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心理学的维度揭示良好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性,对优化道德教育意义重大。“心理体认”是个体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心理体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策略是:以道德认知为根基,以规范认同为中介,以情感体验为动力,以实践体悟为关键,以人格教育为灵魂,着力建构一个知、情、行合一的德育内在调节机制和动力整合系统,把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作为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李振纲  陈鹏 《河北学刊》2012,32(1):30-33
君子“三达德”中的“知”、“仁”、“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即理智,“仁”属于情感,两者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品格(“勇”)来实现.“勇”不同于“好勇”.君子之“勇”,以“义”为质,以“礼”为节,统摄于“仁”,行已有“耻”,是一种以道德理性为内涵的意志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4.
阿奎那认为,自由适用于发自理智和意志(即理性能力)的行为,阿奎那称其为人性行为。人性行为即伦理行为。人的伦理善之完成(道德实践)同时仰赖理智与意志两者的相互配合,而人的行动由潜能到实现的过程端赖自由意志的促动。追求伦理之善即追求人性的成全与自足。意志自由因包含“对已之爱”指向现世人生,又以终极之善为最终的超越指向,并遵循自然法或本性之律之规定,由此而在伦理之善的神圣与世俗间构架起通桥。  相似文献   

1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人的心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心理生成机制上看,社会心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心理凝炼和升华的产物.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心理接受机制上看,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这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阶段.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机制的运行过程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心理个体化和个体心理社会化双向互动的无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精神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是一种结构形态的存在 ,其各结构维度如理智、情感、意志等 ,都能得到涵养而变得宽广和深厚。其秘密在于 :劳动可以对欲望满足实行延迟 ,这种时间上的延迟导致了空间上的开拓。它在心灵中“空出”了一个场域 ,于是我们可以通过知、情、意互渗来对自己的精神空间进行开拓、涵厚和化通。其中理性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决定性的支撑力量。在任何情况下 ,道德教化的任务 ,就是让人们维持精神空间于不坠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当代中国国家意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国家意志是中国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它是政党意志、国家意志、人民意志和社会意志的高度统一.当代中国国家意志的形成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是其内在机制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其形成的内在机制各要素的主线,是国家意志形成的重要思想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志追求的价值目标,国家意志的实现也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二者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伦理冲动力对人的意志行为的作用方向是“义”,经济冲动力对人的意志行为的作用方向是“利”,“义利合一”就是在“作用方向”意义上“冲动力的合理体系”。伦理冲动力对人的意志行为的作用点是组织“合力”,经济冲动力对人的意志行为的作用点是个体“活力”,“活力”与“合力”的互动整合,就是“作用点”意义上“冲动力的合理体系”。平行四边形是“冲动力合理体系”的“力”学模型,从中可以演绎出伦理冲动力—经济冲动力辩证互动在结构、原理、体系三方面的“力”的法则和“力”的原理。  相似文献   

19.
"内在超越"是儒家精神的基本特色。孔子"践仁以知天"即是儒学"内在超越"之精神体现。在孔子,仁即性命、即天道,"仁"与"天道"不二。本文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角度对孔子的"仁与天道"观念进行阐释,儒学的"天"是生存论性质,而不是范畴论性质的,如果抛弃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近代哲学思维模式,进入现代哲学视野,"内在超越"就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20.
论情感意志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某种体验,对主体的认识活动起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意志则在一定的理性支配下,使主体自觉地确定活动目的,并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控制、调节其行为的心理过程。主体结构中的情感意志要素是认识发展的催化剂,又是思想物化的推动力。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价值内容、情感意志结构中理性因素的渗透、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和动态特征都决定了主体的认识活动必然要有情感意志参加并受其影响。科学地阐述情感意志因素的作用,对于全面揭示认识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认识发展多元化趋势的内在根据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