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实现此目标,对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国家课程一同天下的局面,给地方和学校课程留有一定空间,以增加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利于学校的办学特点,利于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被提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棋类教学引入课堂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则提出要"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增设10-12%的地方与学校课程,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相似文献   

3.
钟鸿 《科学咨询》2008,(6):40-41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发展中的"第三势力",它依托于学校,立足于实践,有自己独立的课程开发理念、途径与策略.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又是国家课程发展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学校课程管理和决策民主化、课程资源优置化;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特色化.  相似文献   

4.
一、棋类教学引入课堂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则提出要"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增设10-12%的地方与学校课程,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如何在这样一个教育改革背景下发挥学校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作用,将创建学校特色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让学校在创建学校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成了新一轮课改的亮点,也是学校文化重塑的新机遇,对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2004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施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校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各种传统节日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6.
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能够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到补充作用。较好地开发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加全面。但是,如何结合本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发好校本课程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我镇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教职成[2010]9号文件的要求,中职示范校建设有七大重点任务,其中创新教育内容提出: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而现在中职学校实施的课程存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弊端。因此,在示范校建设中按照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调整改革,开发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乡土教材是在课程标准范围内,结合区域实际和特点编写的,以地方性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民俗风情、语言文化等乡土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从本质上讲,乡土教材是区域文化艺术与人文特征的再现,是传播、弘扬、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大力开发垫江乡土教材对于打造区域特色教育、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服务川渝东部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发展中的"第三势力",它依托于学校,立足于实践,有自己独立的课程开发理念、途径与策略。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又是国家课程发展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学校课程管理和决策民主化、课程资源优置化;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特色化。近几年来,我校充分利用我镇深厚的地域文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新课程选修II课程(即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专题形式呈现,通过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的挖掘,辅助国家课程完成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而县情乡土资源整合、教材资源的整合、关联学科资源整合以及政治教师资源的整合是有效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课程执行力"至少应包括"课程构建、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方面。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所感所悟,浅议如下。一、课程实施?——"一流的执行力"(一)完善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12.
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传统的计算机课程首先按部就班一点一滴的介绍基础知识,然后在实践课中让学生做简单的课堂练习。这种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如何结合软件行业对计算机程序员的要求,开发符合教学规律的课程便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方向。本文就企业通用门户网站建设课程的开发做简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市第一次实施新课改,而选修Ⅱ是新课改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且为学校灵活设置地方特色课程和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体现一个学校独具魅力的特色,地方选修课程是学校的一个窗口。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就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Ⅱ课程设置进行探讨和研究,研究高中新课改选修Ⅱ的课程设置还需要解决的问题:(1)地方选修课的设置如何既能彰显"三峡红叶"校园文化学校特色,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怎样围绕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设置地方选修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是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目前,新课程正走进校园,地方和学校除积极落实国家课程之外,广大教师正以满腔热情对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进行实践和探索.在此,想通过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进行的课程资源开发作一梳理,以期对我们新课程建设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市第一次实施新课改,而选修II是新课改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且为学校灵活设置地方特色课程和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体现一个学校独具魅力的特色,地方选修课程是学校的一个窗口.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就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II课程设置进行探讨和研究,研究高中新课改选修II的课程设置还需要解决的问题:(1)地方选修课的设置如何既能彰显“三峡红叶”校园文化学校特色,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怎样围绕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设置地方选修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唐明春 《科学咨询》2008,(10):10-10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和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实施中学新课程以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中学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的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常规管理要求,以利于推进中学新课程的实施.这是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个需要重新加以认识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笔者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进科学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充分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将学校课程资源与家庭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整合,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能够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到补充作用。较好地开发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加全面。但是,如何结合本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发好校本课程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我镇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黄凯  王蓉 《科学咨询》2013,(4):37-38
巫山中学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选修Ⅱ课程设置,既要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新课程选修Ⅱ课程(即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以专题形式为主,通过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的挖掘,辅助国家课程完成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三峡红叶是巫山文化典型符号,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发展是巫山中学办学特色。政治课选修Ⅱ设置是特色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围绕红叶系列活动、红叶文化氛围、教师特色课堂、学生个性发展进行体现人本教育理念,最终实现"片片红叶展风采,千姿百态成人才"的三峡红叶精神特色内涵。  相似文献   

20.
黄凯  王蓉 《科学咨询》2013,(2):39-40
巫山中学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选修Ⅱ课程设置,既要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新课程选修Ⅱ课程(即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以专题形式为主,通过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的挖掘,辅助国家课程完成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三峡红叶是巫山文化典型符号,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发展是巫山中学办学特色。政治课选修Ⅱ设置是特色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围绕红叶系列活动、红叶文化氛围、教师特色课堂、学生个性发展进行体现人本教育理念,最终实现"片片红叶展风采,千姿百态成人才"的三峡红叶精神特色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