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同书》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康有为的重要著作之一,一八八四 年开始酝酿,一九○一至一九○二年间完成初稿。这位不倦地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 进中国人,“上览古昔,下考当今,近观中国,远览全球,……至是数易其稿而卒成 《大同书》十部。”(康同壁:《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第22页。)其中“入世界观众苦”、 “去国界合大地”两部,曾刊载于一九一三年的《不忍杂志》。直到一九三五年,也  相似文献   

2.
"大同"理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社会追求。《礼记·礼运》中所憧憬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道德追求,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古代的"大同"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中经过康有为的解说而具有了新的意义。康有为的《大同书》无疑是近代关于理想社会最系统的描述。本文就是要梳理一下《礼记·礼运》和《大同书》的关系,从《礼记·礼运》到《大同书》,康有为究竟继承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进而分析在中西文化碰撞初期,康有为是如何处理文化转型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调触中西思想,复以之为基础创发其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历史闸门。《孟子微》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其思想史意义并不次于其《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和《大同书》。正是在这书中,康有为通过重新诠释孟子,将儒家传统的“民本”论转化成为了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并将近代西方的平等观念引入中国政治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4.
崔波  尚新丽 《南都学坛》2000,20(1):24-26
康有为的《大同书》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期形成的大同思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他的政治构想,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远景。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社会构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从事资本主义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高政治纲领,它给资产阶级维新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对于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可以找到贝拉米虚构的新社会的"影子",他们都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张未来社会的公有制、有计划生产和分配,详尽地设计了未来理想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消费、休息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制度,都十分关注妇女问题、婚姻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他们的未来社会理想都是以进化论和天赋自由平等权为理论基础的。可见,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对贝拉米的《回顾》一书有多方面的吸纳与改造。  相似文献   

6.
《大同书》手稿南北合璧及著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是书甲、乙两部最初刊布在1913年《不忍》杂志,继而长兴书局将此两部刊印成单印本,书名《大同书》。康有为自序:“此书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今先印甲乙两部,盖已印《不忍》,取而印之,余则尚有待也。”至1935年其弟子钱定安才将全稿交中华书局出版。钱定安序曰:“……是书凡十卷,前二卷早已印行,余均草稿。在甲戌,由武进蒋竹庄先生之介,获交舒君新城于中华书局谋梓以行世,盖距先生之卒已七易寒暑矣。安定抚坠绪之茫茫,独怆然而涕下,爰为校订其书。既竣,并为钩元提要,弁言简端,以告世之读是书者。”1956年古籍出版社重印《大同书》,出版说明云:“这次重印,除上述各本外,又从著者家族那里借到一种抄本。我们参照各本和上下文义,对于最显著的错误加了一些订正。”表明当时主要以家藏抄本为主与已刊本互校后印出。  相似文献   

7.
有为的《孟子微》,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继承,对西方道德的吸收,对近代新功利主义的提倡,以及对未来社会道德理想的憧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转换的标志。《孟子微》中提出的道德与“天则”“教化”说、道德与“人禽之辨”、道德与“三世”说,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与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乌托邦》与《大同书》对战争的提及并非巧合,莫尔和康有为先后于近代世界历史的浪潮中目睹全新“他者”的浮现以及“他者”与“自我”的矛盾,在现实的触动下深入反思乌托邦思想体系中“乌托邦”与“非乌托邦”之间的空间矛盾。二人都希望消除战争,但是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展现出空想社会主义战争观的思想演进。《乌托邦》体现出莫尔对扩张者的规劝,其希望实现小邦善治,但这一思想在世界历史的浪潮中显得缺乏实践性;《大同书》则希望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国界区隔会逐渐消融,各国可以实现联合,走上“大同”的道路。这一战争观流变不仅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更是世界历史发展历程的折射,是现实世界中资本主导的“时间消灭空间”的历史进程在思想上的反映。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看到消除战争的现实力量,未能对资本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做出完整评价,但仍可以启发今人批判性地看待资本的力量,为维护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道就是依人为道,依人为道就是去苦求乐。康有为《大同书》认为,去苦求乐不仅是人天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本性,而且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变法维新,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之权,并遵循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进化阶梯进至大同社会,人类才能去苦难至极乐。  相似文献   

10.
也谈《诗经》与楚辞中的“兮”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兮”字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虚词。关于这个字的性质与作用,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一些学者为之训释。较早的如《说文》释为“语所稽也。”(段玉裁注云:“语于此少驻也。”)后来的《广雅》释为“词也”,《广韵》释为“语助”。再以后的韵书或文字训诂之书或释为“语辞”,或释为“助字”,大体相同。有些著作在论述虚词的时候则常把“兮”字与其他虚词并列在一起如唐代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宋代洪迈《容斋五笔》中说:“毛诗》所用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大同学说集中体现在其《大同书》中,而《大同书》除了书名指示的儒家思想渊源之外,全书更多的是吸取了佛教思想资源。通过将《大同书》与佛教弥勒下生系统的经典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几乎是佛教净土的翻版。康有为在基督教、进化论以及乌托邦等理论的启发下,用佛教思想资源构建了一个本土的具有千禧年色彩的美好世界。这个美好世界是人道的也是神道的,鲜明地体现了康有为儒教思想在世俗与神圣间,在人间与天国间的双向思考。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针对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将大同社会的教育分为前后衔接的五阶段;他提倡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康有为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的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对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周礼》又名《周官》或《周官经》,主记周代官是发掘最晚的一部古文经书。该书来历众说纷歧,初传为“周公旧典”;但自东汉至近代,许多学者怀疑《周官》为周公所制,有人说是六国时人作,有人说是汉哀帝时刘歆伪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众学人惑于《周礼》来历,对该书的学术研究裹足不前;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更是不为重视,所见一鳞半爪之议,多零散无章。 笔者认为,以《诗经》、《左传》、《论语》、《今文尚书》等先秦典籍相印证,《周礼》虽寓“托古改制”之  相似文献   

14.
美籍学者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一书,在利用康有为大量未刊稿的基础上,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对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和大同思想进行了剖析,得出的结论是:康氏变法“方法是渐进的,但目标却是激进的,即实现中国的民主与富强。”康氏大同思想对中国传统专制思想及近代西方种族歧视具有批判性,因而具有进步意义,视角独特,不失为一部“中心而论之作。”  相似文献   

15.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通过注解《春秋繁露》本义 ,企图扶正过去被维新变法扭曲的《公羊》学说。他质疑康有为认定的《春秋》口说的可信性 ,申明《春秋》非改制之书 ,认为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学说并非如康有为所言“绝无迥异”并辩别出了二者之异。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中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阐明《春秋》济世之用 ,又审定当时的政治环境 ,分辨华夷关系 ,驳斥西方平等观念 ,这反映出苏舆的《公羊》学说与湖湘学派有着深厚的渊源 ,加上他以礼印证《春秋》经世大义 ,凸显出他治经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6.
印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之我见王绍曾清代著名学者、“儒藏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周永年曾经说过:“书籍灿陈,且如淮阴用兵,多多益善。”大藏书家、目录版本学家黄丕烈也说:“读书在广见博闻,余谓藏书之道亦然。”藏书的目的在读书,读书要广见博闻,首先要藏书广见...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入华,出于“知识传教”的目的,以学者身份进入中国,接触并引用《楚辞》传教,并以天主教教义解读《楚辞》,乃至译介《楚辞》以推寻教义,从侧面推动了《楚辞》的传播与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宇宙体系与天文、地理知识为中国学者解读《楚辞》提供了新材料与新视野,明代万历以后部分《楚辞》研究著作中已然渗入西方天文学理成分,清代《楚辞》研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注家或援引西学以证己说,或广征材料以备参详,明清之际楚辞学新变建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这部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先秦著名典籍,历来的研究不太充分,且传统的研究停留于校勘、辑佚、考辨、注释等方面。直到近十年来,《战国策》研究才在前人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更向深广度推进,而呈现可喜的新局面。一、《战国策》的性质《战国策》由于本身内容的复杂,历代学者对它的认识就存在较大歧义。有的将它归入史部杂史类,有的将它划归子部纵横家类,有的说它实是刘向“一家之学”。近年来,学者们对其书的性质更有新说,这主要有:1.史书兼子书说。如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下引同一人之同一著作或文章不复…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同样也是一部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全面系统地发挥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展示了一幅美妙动人的乌托邦蓝图。这个教育乌托邦和它所处的时代一样,是一个迅速旋转的万花筒,五光十色,奇异非常。但略加剖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它的构造主干、它的旋转中心,就是教育平等思想。一、对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抨击强调历史进化,要求改革封建专制政体,是康有为戊戌变法的重要纲领之一。他明确地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并依据“公羊三世”说,把社会分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宣布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它将必然被资产阶级民主制所代替,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他的这一哲学政治思想推广到教育思想上,就是对“据乱世”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深深慨叹和愤愤不平:  相似文献   

20.
杜甫《前出塞》新解王崇王晓秋对于杜甫的《前出塞》一诗,学者们一般皆认为它是一首反对唐王朝开疆扩土、进行侵略战争的诗。如萧涤非先生认为:“在安史乱前,他(杜甫)就反对统治阶级发动的侵略战争。《前出塞》说:‘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①金启华先生则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