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刘亮 《社区》2014,(23):18-18
在民间传说中,在现在的电视剧中,清代的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他与和坤针锋相对,时时伺机捉弄对手,出他洋相。然而历史并非如此。据史书记载,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貌寝”指相貌丑陋,“短视”就是近视眼。这位大学士不光有这些缺点,而且还有口吃的毛病。作为纪晓岚上司的乾隆对身边近臣的要求不但要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帅气,和坤、于敏中、福康安等人就是如此。所以,纪晓岚的“先天不足”让他受了不少窝囊气。  相似文献   

2.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他才华横溢,极善对句,往往信手拈来,出口成趣,天地万物、古今诗赋无不可入对者。关于纪晓岚对对联的故事民间流传颇广,比如乾隆说:两碟豆。晓岚答:一瓯油。乾隆改口说:我念的是“林中两蝶斗”,晓岚随即也改口道:我念的是“水上一鸥游”。诸如此类的对句为戏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3.
郑元鹏 《社区》2012,(14):8-9
古代中外有很多关于通信的有意思的故事,小小的文字彰显出大大的智慧,在今天读来还是令人觉得妙不可言,对古人的才智由衷地敬仰。 以物报信救急情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四库全书》的编纂主持人纪晓岚以物报信的故事。纪晓岚的好友卢见曾被人告发大肆收受盐商贿赂,乾隆皇帝想派人去查抄他。纪晓岚知道此事后,就想去通知卢家,但他又不敢留下把柄。思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他拿出一个信封,在里面装了一把茶叶,又放进一小撮盐。里外一个字没写就封好,速速派人送去了。卢见曾看到这封信后,开始不解其意,后恍然大悟:这是隐喻朝廷要“查”(茶)我这个“盐”运使啊。于是,他马上转移了家产。次El,乾隆皇帝派人包围并搜查了卢见曾的家,  相似文献   

4.
梁淼 《淮海文汇》2011,(6):47-47
最近偶尔看到有关纪晓岚的一则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次,散朝的时候乾隆突然兴致来潮,叫住刘墉说:“刘爱卿,我今有一题,你仔细想想,明天上朝时回答我。”刘墉称是。  相似文献   

5.
在整个大清王朝的历史上,乾隆一直是个不可忽略的君主,与之相对,和珅则是臭名昭著的“顽、奸、贪”的恶臣。相对英明如乾隆,却宠幸劣迹斑斑的和珅二十余年,是君臣相得,还是别有隐情?是乾隆看错了和珅,还是和珅钻了乾隆的空子?最近《铁齿铜牙纪晓岚》一播再播,人家旧话重提,讨论起来又没有答案,真成了“千古奇谜”。  相似文献   

6.
纪晓岚轶事     
黄力 《小康生活》2005,(3):71-71
妙释笑佛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游览大佛寺。二人来到天王殿时,乾隆见殿内正中独坐一尊大肚弥勒佛,坦胸露乳,满脸笑意。乾隆问:“此佛为何见朕而笑?”“此乃佛见佛笑。”纪晓岚从容的说。“此话怎讲?”  相似文献   

7.
杨熠 《北京纪事》2010,(5):91-93
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把一位高高在上的大学士捧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睿智笑星。我们心中的纪晓岚,是抽着小兰花儿,说着俏皮话儿,一生未娶、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为了黎民百姓,动不动就跟和中堂针锋相对,对他的顶头上司乾隆爷也没少插科打诨。  相似文献   

8.
郑意长是我的博士生,在他结束博士论文答辩离开复旦不到二个月时,突然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他的博士论文已交出版社,马上要出版,希望我能为他写篇序,时间限定为“五天之内”。这让我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他居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联系好了出版社,且出版社愿意马上付诸出版,否则绝不会“限定”我“五天”内交稿——这可是对我这个导师下的绝对紧迫的没有商量余地的“限令”;喜的是,  相似文献   

9.
朱文杰 《老友》2011,(10):45-45
我国文学史上,有不少“一字诗”与“半字诗”,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日偶见江心一艘渔船,船上渔夫正在垂钓。乾隆触景生情,令身边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纪晓岚稍加思索就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相似文献   

10.
传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巡游江南。一日天近黄昏,天空中飞来一只白鹤。乾隆一时兴起,就命陪游的众人以鹤为题,赋诗吟之。众人一时皆不敢言,只有江南才子冯诚修脱口吟咏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听后有意要为难一下冯诚修,就说道:“我让你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  相似文献   

11.
朱晖 《可乐》2009,(10)
纪晓岚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一年夏天,他和同僚在办公室闲聊,由于酷暑难耐,他索性脱去长袍打起赤膊。聊得正欢,忽听外面有人大呼:"皇上驾到。"几位大臣立刻整理衣衫,跪地恭候。纪晓岚慌了,穿衣服肯定来不及了,又不能光着身子见皇帝,情急之下"哧溜"钻到桌下。乾隆环视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乾隆皇帝素有文韬武略俱全之美誉,他常常以商人、游客之身份巡幸各地,或惩处贪官污吏、乡霸地痞,或于寺庙名胜吟咏诗联、题写匾额,留下诸多趣闻佳话。 一日,他与纪晓岚各骑高头大马,前往香山观赏红叶。时值深秋时节,爽风轻吹,碧空如洗,游人如云,人欢马叫。乾隆心绪甚佳,他见景生情,猛然想起一句联语,便说出来让纪晓岚对下联。其联为: 路人行上行人路 纪晓岚一听,初始觉得此联较浅显,但仔细一推敲,才发现此联句乃是回文联,联语正读倒读均一样,要想对好下联,难度十分大,他只好恳求皇上容他慢慢考虑。 君臣二人一前一后继续策马而行,乾隆爷  相似文献   

13.
《中华魂》2014,(2):23-25
长发及腰 【语源】简化自“待我长发及腰”,出自一对情侣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中学时期,另一张是穿学士服的毕业照,女孩从短发到长发,两人的爱情一直继续。有网友配诗曰:“你陪我从齐肩短发到腰际长发,那么我陪你从纯真青涩到沉稳笃定。”并作评论:“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据网友考证,“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的出处为小说《十里红妆女儿梦》。  相似文献   

14.
娱乐广场     
幽 默与笑 话 老农与无赖一位老农牵着毛驴走在县城的大街上,一个无赖迎面走过来说:“你吃饭了么?”忠厚的老农虽然不认识他,但出于礼貌马上回答:“吃过了,兄弟。”谁知那无赖把眼一瞪,喝斥道:“没跟你说,我是和你的驴说话。”老农一听气坏了,用手猛击驴一掌:“畜生!你在城里有亲戚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 都是“士”老张:我儿子是博士,媳妇是硕士。老王:是的,如今兴这个。星期天女儿、女婿陪我上街,别人称呼他们一个是“女士”,一个是“男士”。 懒人张三张三,性懒。一天,家里的花猫病了,妻子让他到街上买点肉回来喂猫,支…  相似文献   

15.
苇杭 《百姓生活》2014,(8):15-15
今年是马年,流行“马上体”: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如此等等,说到成功,最吉祥的一句话莫过于“马到成功”。“马上体”,马到成功,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固然无可厚非,但也暴露出人们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不由想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画家去拜访绘画大师门采儿,他问大师:“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要一天时间,而卖一幅画却要整整一年?”门采儿对青年画家说:“你不妨把时间倒过来,用一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说不定一天就能卖掉它。”  相似文献   

16.
吴晓波 《市民》2006,(9):12-17
伟人去世30周年了! 2006年8月,我陪女儿去北京。上天安门,带她去毛主席纪念堂。排队参观的人很多,绕了纪念堂整整一个圈。排在找前面的是一个企业家模样的中年人,他一直在打电话,“我在毛主席纪念堂呐,我去看一下他老人家。”他的身后站着两个小伙子,一个抱着好大的一捧鲜花,另一个则给他打伞遮阳。  相似文献   

17.
春节六陪     
狗年春节,休哉优哉,闲哉游哉,此闲那游,有个“六陪”。不过,这闲不是那闲,此陪不同于那陪,我的“六陪”,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小姐三陪”,何况鄙人不是小姐,更不是年纪轻轻的小姐,而是一个年纪六十超外的老人,一个退而未休的老人。这个“六陪”,自然也不是有人所说的“官员三陪”:陪上司,陪老板,陪小姐。何况,我也不是什么政府官员。那可能有人要问,老头陪谁,谁让老头陪?那么我的回答是:老头怎么没人可陪?何况,我的“六陪”,还陪得有味,陪得有趣,陪得有乐。我所陪者,我的老伴也。我所“六陪”,陪老伴治病之所需矣。  相似文献   

18.
先来听一个故事:一天,纪晓岚去友人家向友人的太夫人祝寿。纪晓岚没有带什么礼物,就说吟首诗以示祝贺,第一句一出口满座宾客都大惊失色:“这个婆娘不是人。”纪晓岚继续吟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这才笑了。谁知第三句竟是“生下儿子去做贼”,宾客的笑容顿时转为惊愕不解,主人也是怒气横生。等纪晓岚吟出第四句“偷得蟠桃献母亲”,一时之间,满座雀跃,赞叹不绝。  相似文献   

19.
皇子齐为仆     
沈银法 《可乐》2011,(4):68-69
一天早朝,乾隆生气了,把几个懒惰的皇子遣到众卿家去当奴为仆。六子永瑢被纪晓岚领走。到了纪府,纪晓岚施了一礼说:"六殿下,您到我这儿,不用受罪了,爱干啥就干啥吧。"永瑢担心地说:"你还是遵从皇阿玛旨意,给我奴衣穿,再给我一把扫帚,让我天天扫地吧。"  相似文献   

20.
(续)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渊源和差异。但是多数人往往习惯於认可某个权威的某种简单的结论,便不再思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词,是我和胡乔木在争执中争出来的。”胡耀邦听了,马上表态说:“写上,写上。”在我和于光远先生关於刘少奇的那次交谈结束时,于先生送给了我一本地的《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回到家中仔细阅读了一逅,发现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中根据翔实资料的排比,叙述了毛泽东从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放弃他的创造,到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