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抗战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12年,是中国话剧的辉煌一纪:话剧运动持续开展,成为战时社会动员的有力手段,话剧艺术也在普及的演出中获得全面提升,话剧创作迎来了全面的繁荣.除了成就显著的历史剧外,左翼剧作家的写实剧在人性开掘和社会讽喻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浪漫剧则拓展为传奇的情节剧和抒情的情调剧,为在战火中坚守苦熬的观众们提供了多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文章指出,面对张爱玲的作品,王安忆有一种无可置疑的"影响的焦虑"与张爱玲的<传奇>相比,<长恨歌>有着宏大的艺术建构,但在思想与形象的结合上,却有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东北文学,被称为"沦陷区文学".沦陷区话剧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纵观沦陷区话剧文学,其主题中的压迫中的抗争、隐忍中的反抗、专制中的附逆等精神和思想,体现了东北沦陷区话剧文学独有的艺术价值:反映了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斗争、呐喊、屈辱和叹息,反映了作家在民族危难时刻勇于斗争的精神和个别作家背离民族大义的错误立场.这些剧作增加了中国话剧文学主题的维度,在中国话剧文学史上是独有的一页,和沦陷区小说、散文、诗歌等共同构建了沦陷区文学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4.
范红娟 《学术论坛》2005,(5):167-170
传奇概念的界定一直是古典戏曲研究领域一个争论的焦点,并由此引出了传奇和南戏的历史分界的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目前学界对传奇概念的几种界定及其理论背景和所反映的戏曲观念,认为从多元角度界定传奇的本质内涵是符合传奇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传奇和南戏之间也确实存在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题材话剧,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环境下,呈现出"五四精神"的回归,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话剧创作者表现出了积极的启蒙意识和审美创造意识。而80年代"戏剧观"的论争则极大鼓舞了农村题材话剧创作者的探索实验精神。于是,80年代农村题材的话剧呈现出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强烈的舞台探索热情相结合的风貌,由此诞生了一批卓有影响的作品,如《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古塔街》等。  相似文献   

6.
话剧音乐作为舞台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导演构思的一部分.是为衬托表演艺术服务的.在话剧演出中,成功的话剧音乐能起到震撼观众心弦的作用,因此,话剧导演要更好地运用话剧音乐,使话剧作品更具有灵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李奇志 《江汉论坛》2005,5(5):111-113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印象批评话语的集大成者.本文试图对李健吾的印象批评话语的总体特质有所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其"灵魂探险"的批评模式进行探析,最后从批评文体的向度阐明李健吾以美文批评享誉现代文坛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戏曲与话剧在中国遇合后,面对20世纪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使得古老戏曲与时代同步、外来话剧同中国合拍,二者在碰撞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开始了自我更新的艰难历程,大致经历了"杂合"、"融合"和"整合"三个阶段,基本呈现出戏曲现代化、话剧民族化的历史进程."杂合"是中国戏剧历史的教训,"融合"是历史的经验,"整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戏剧将会在融汇整合中走出困境,走向新的更大的综合.  相似文献   

9.
纪念话剧百年,最重要的意义是探讨百年来中国话剧兴衰成败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总结历史经验,以利于中国话剧今后的发展与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话剧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话剧与时俱进,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的战斗传统;中国话剧民族化道路的发展方向;中国话剧以现实主义美学为主体,兼收并蓄,多元并存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0.
连演100场,场场爆满,对于日渐低迷和衰微的话剧而言,由三峡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方言话剧&lt;移民金大花&gt;无疑创造了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1.
外倾社会心态制约着近代以来的中国戏剧变革最终走向了移植西方话剧的道路。人们对话剧的热情有时并不在话剧本身 ,而在于赋予话剧之外的那层心理色彩 ,在于人们对话剧的热情中把自己的社会心理倾向表达出来了。早期中国话剧研究的成果 ,对认识当代中国文艺的诸种现实多有裨益。话剧传入中国的文化史价值 ,主要不在于它传达了近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而在于它改变了传统中国戏剧的格局。早期话剧在文化史上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恰恰在于它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历史剧创作的高潮,尤其以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最有代表性。郭沫若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历史剧,采用悲剧这一叙事形式,塑造了屈原、聂婪等志士仁人为祖国和民族慷慨赴难、从容就义的悲壮形象,彰显这些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和悲剧精神;同时,这六部历史剧政治意图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通常被分类为爱情剧、社会公案剧、家庭剧、神仙道化剧等,而大量的家庭剧和爱情剧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配角人物——丧夫、无亲无故且带着子女的老妇人角色。这类女性的形象,可以称之为"寡母"。她们的形象无论是在人物语言上、身世遭遇上、性格特点上甚至剧情线索的发展上都呈现出种种类型化的特点。通过分析考察这类角色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可帮助我们从侧面认识作者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创作心态,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社会关于这类女性的认识状况。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及民初所修的山东地区志书中,有一些关于民间演剧现象的记述,分布在"岁时民俗"、"民间文艺"、"冠礼"、"丧礼"、"祭礼"等篇章中。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旧时山东地区民俗与戏剧搬演的关系,考察山东民间戏剧的活动状态以及其它剧种在山东民间的播衍,特别是探究中国古代民间戏剧演出史和古代剧场的形式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中国要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而戏剧正是文化的精髓。我国有丰富的剧种和曲目繁多的优秀剧目,要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就要让优秀剧目跨出国门尽显中国戏剧的魅力。然而由于戏剧剧本的内容有大量的文言句式和诗词曲赋,在翻译中要有效地传递诗词曲赋的意象美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戏剧剧本的内容中还有大量的古代典故和戏剧术语,这些对于中国人都陌生的中国元素要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的朋友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翻译。翻译的高质量需要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文章尝试用翻译剧本为例,阐述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戏剧剧本翻译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地方戏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地缘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和资源。河北是戏曲大省,传统戏曲剧种比较丰富,是河北省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振兴民族文化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今天,重新认知地方戏这个文化资源,研究其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之路,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祭仪式。在古希腊戏剧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古希腊社会、宗教环境的束缚,洋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从古希腊戏剧的题材、结构、情节乃至内容里,都可以找到宗教仪式的影子,所以古希腊的戏剧演出自始至终都不仅仅是一种纯娱乐的活动,而是城邦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动画创作的现状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戏曲以开放的姿态,融合舞蹈、音乐、文学、美术、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综合体系。时至今日,戏曲仍旧以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中国动画界根据树立本土动漫品牌的战略需求,也开始了对戏曲元素的挖掘与利用。戏曲动画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目前戏曲动画的创作仍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故应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果断调整创作思路,对戏曲解构式融入动画创作,对戏曲动画与新媒体结合的形式进行全新的探索,创作出好看又有意味的中国戏曲动画,从而为树立中国本土动漫品牌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中国现代戏剧语言最初状况的分析,探讨了语言变革的要求如何改变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形态,催生了以话剧为主要形态的中国现代戏剧.中国现代戏剧是伴随着当时新出现的新的话语资源、新的话语方式而诞生的,从文明新戏等戏剧创作开始的戏剧语言的革新和变化,为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中国现代戏剧语言最初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的确立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去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和文体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韩素玲 《齐鲁学刊》2007,1(3):97-99
中国话剧初期创作笼罩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从当时国内、国际的时代语境来说,中国大转型时期社会观念的颠覆与重建与西方悲剧意识的影响与渗透应是中国话剧悲剧意识的主要成因。悲剧意识的形成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大团圆”模式,成为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主导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