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闻自由”是一个口号,也是一种体系,历来都从属于所在国家统治阶级的政治范畴,历来都是以阶级的意志来决定其“新闻自由”的属性。然而在美国,那些资产阶级的政客们却矢口否认“新闻自由”的阶级性,而视新闻界为“自由、独立、客观、公正”的“社会代言人”,冠之以“无冕之王”,用最美妙的言辞称赞“新闻自由”和“无冕之王”们制衡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本文仅对美国的“无冕之王”及“新闻自由”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透视。一当今的美国,号称“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和“新闻大帝国”。其“政治大国”所实施的是带有相当大欺骗色彩的资本主义“多元化”政治,名曰“多元”,而却只有资产阶级大垄断集团这“一元”,尽管其施政手段变化万千,但终究掩饰不住它的资产阶级本性;其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压力和商业利益下,西方媒体成了势力集团的斗争场域,新闻自由的乌托邦难以实现。但公众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期待从未减弱,西方媒体人也从未放弃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尽管带着枷锁跳舞,从两部"媒体人电影"我们还是看到了多重压力之下"无冕之王"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新闻自由的意义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自由是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实现的工具性权利。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而且还表现在对新闻事业和公民其他自由权利的保障。对个人、社会和国家而言,新闻自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母乳",它架起和开通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并且还是舆论监督制约国家和政府有效的基本条件。对新闻事业而言,新闻自由是新闻事业健康、蓬勃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自由权利体系中,新闻自由是公民实现其他自由权利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新闻自由",起于17世纪弥尔顿提出的"出版自由",经历了商业上的独立、职业化的追求、传播媒介的变化等历史语境的变迁,以及从"作为日常言论自由场地的市民传播圈"到"以企业的理论或以资本的理论为基轴的传播圈"的转变。其中一脉相承的是对于政治权力滥用的警惕以及监察政府的"看门狗"的政治内涵的建构。新闻自由的现实空间也主要是在媒介权力(大众传媒)与政治权力(政府)之间的对立关系中建构起来的。现代新闻自由理念及其现实的自由空间的建构对于现代民主社会弥足珍贵,但代价不菲。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界,新闻自由的性质、内涵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有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之争,有个人权利和制度性权利之争,还有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之争。我们认为,以自由权利的内容和主体行使权利的身份判定,新闻自由是一种社会自由;以新闻自由确立的初衷和普遍意义来看,它应当是一种个人权利;从新闻自由的内涵和目的来看,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等概念都不能涵盖新闻自由,新闻自由不仅是公民意见和思想的表达权,同时也是公民获得资讯、信息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6.
对王弼"自然"内涵的辨析,历来限于本体论的角度,这自然难以还王弼思想的原貌.释义学意义上的"自然",在本质上,同于"道"、"无",构成物的本根;在存在论上,它表现为物性自然,指物生存的自然状态;在方法论上,它显示的是自然而然,指应对、成就物的方法.从三维的角度分辨"自然"的意义,对深化王弼的思想研究和拓展以自然与名教为中心议题的整个玄学都是一个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7.
新闻自由作为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一直被许多人视为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新闻历来都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是不存在的,并且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美国这个高度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新闻自由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特权,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沪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无论美国新闻界怎样神化新闻自由,也掩盖不了其新闻的资产阶级性质。本文试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从美国新闻事业的特点,新闻界与政界,新闻界与大众的关系诸方面,对美国新闻的资产阶级性质作一些扼要剖析。  相似文献   

8.
"阳光工程"是遵照江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统一",结合社会热点、大学生思想困惑点和闪光点,组织的大学生为下岗职工子女进行义务家教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志愿报名参加的大学生们从中了解社会、国情、民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国志愿者协会准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探索了一条德育新路.  相似文献   

9.
新闻自由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新闻自由价值的认识日益重视,从新闻自由的基本理念、权利属性和作用功能等方面对新闻自由价值作了阐述,这都是新闻自由价值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加强新闻自由法律建设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处理佛儒关系方面,王安石绝对是宋儒中特立独行的一位,他一生经世致用,同时又耽于佛教.这一矛盾现象,学者们历来都从哲学上进行诠释,但对造成他融儒、佛于一"心"的心理原因却很少涉及.从需要层次、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心理阈限与自我防御机制、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心理角度分析,王安石集儒佛于一"心",看似矛盾对立,实则和谐统一,这为理解其复杂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心理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源"和"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形成的源和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源",即当今时代及其社会实践.当今时代的变化及社会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社会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流",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和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脉相承的社会历史观,一脉相承的价值观,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不是所有的名词和人称代词后面都可以用"们",而是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指物名词+们"有着特定的表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写"心"说综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为谁写"心"?历来众说纷纭为农民写"心",为市井细民写"心",为江湖游民写"心"等等.但通过对作品内容、人物性格和说书者思想感情倾向的分析,可以认为《水浒传》是以写"士心"为主和为其他阶层写"心"为辅的作品.这是因为施耐庵有着"替天行道"、不平则鸣和辅国安民的"南柯之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诗由于其独特的音律和句式特点,历来是译界的难题.关于古诗翻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诗译诗",即保留原诗的风格,特别是韵脚;另一种是"以散文体译诗",即放弃原诗的形式,只传达原诗的意.本文通过对<春晓>五个英译版本的对比,发现"以诗译诗"更能表现中国古诗的美,因此更适合古诗翻译.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新闻自由"的概念发展,不仅是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的话语转变,而且是新闻自由的理论发展过程,更是激烈新闻自由抗争的反映。1927年7月,戈公振首次使用"新闻自由"一词,表达"新闻传递和发表自由"概念,此后其概念渐受关注,但新名词并未能得到推广。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内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民国新闻界积极响应美国发起的国际新闻自由运动,"新闻自由"一词逐渐融入政治话语体系,成为社会各种政治势力表达政治诉求的政治口号;随着国统区新闻出版界"拒检运动"的胜利,"新闻自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不断出现在新闻学著作和各种书籍词典之中,成为学术关键词,概念也更加明晰,即采访自由、传递自由、刊载自由、发布自由、批评自由。1948年,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后,国民党抛弃了新闻自由,失去了大陆政权;而"新闻自由"经《人民日报》等报刊进入新生人民政权政治话语体系。随着《共同纲领》的实施,言论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概念融入新中国并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6.
新闻自由是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许多新闻官司实际上是新闻自由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名誉权的冲突。名誉权和新闻自由均是公民重要的权利或自由,都不可缺少,两者存有一致、协调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相互冲突、矛盾之处,衡平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全面地保障新闻自由和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是一个已经不能再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美国各地发表了不少专著与专论分析并阐述新闻自由在本国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其中不少论著认为:在美国,新闻是自由的,“没有任何其他行业象新闻事业那样享有宪法规定的特殊保护,”①新闻界及其传播媒介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并负有监督政府之职能,可谓称得上“无冕之王”。但事实并非如其所说。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实也可论证。笔者无意否认“新闻自由”在美国历史上所起到的进步作用以及新闻传播媒介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本文仅对美国新闻自由的实质及美国新闻事业的受控问题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8.
宗寒 《中华魂》2004,(1):37-39
这些年来,西方的思想家及其辩护士们对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一直津津乐道,似乎找到了挽救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他们说,采取自我调节措施后,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生,成为"有序化、可调控的繁荣社会"; "工人阶级大部分变成中产阶级","社会实现了合作、和谐","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已经先于资本主义而死亡"; "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资本主义已变成为"人人都有资本"的"人民资本主义"、 "股份制社会主义",等等。总之,"资本主义病体正在痊愈", "有了新的生命力", "不再'腐朽垂死',而是青春长驻"了。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作一番考察吧。  相似文献   

19.
在凉山彝人法律文化的研究中,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习惯法的规则和运行机制上,作为纠纷解决程序和制度的"莫"很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导致了凉山彝人的公共道德与习惯法的混乱,从而得出"德古"就是习惯法的执行者的结论.笔者认为,"德古"与"莫"分别象征着凉山彝人社会中的"世俗权威"和"纠纷解决方式",这样的看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的凉山社会,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的凉山.  相似文献   

20.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为巩固政权施行了诸多改革.这些改革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但长期以来,隋朝的"孝治"政策及"孝治"措施却被忽视.而实际上,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以孝治天下",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孝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