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埃利希的法社会学的课题是对法规、法律制度的形成、法的发展以及法的结构和功能同社会的关系进行理论性的研究,客观地观察分析法领域中促使法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认识法律结构、法律发展的规律性。日本小林直树教授的宪法社会学的课题是对一定的社会条件以及国民意识怎样支持和否定宪法、对解释宪法的价值和条规、对宪法功能等进行实证分析。每个国家、每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条件不同,因而宪法根据国家和时代的不同而各异。在本质上决定政治的社会条件是经济条件,人们是根据生产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社会学,今天无论从其研究人员的数量或是从每年出的研究成果来看,都不亚于海外各国,就这一点而论,日本的确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社会学大国。但正如后面将要谈到的那样,在质量上可以说日本社会学仍然处于欧美社会学的极大影响之下,特别是理论社会学研究从传统上其主要内容一直是吸收、介绍和解释欧美的理论。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即使在今天,3个研究人员中就有1个认为“社会学还没有从进口学问中摆脱出来,还缺乏结合日本现实进行研究的态度。”(新睦人:《对日本社会学的见议·下》,《现代社会学》第10号,讲谈社,1978年)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社会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日本的社会学发展为日本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就象礼会本身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影响日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社会学去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4.
《国外社会科学》2007,8(3):45-53
在过去的六七十年里,日本城市社会学在引进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欧美城市社会学理论研究本国城市化和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将"研究正常人口的正常生活"确定为学科基本课题,创立生活结构理论,以"生活结构"和"社会结构"分析和解释城市社会及城市化背景下的地域社会,渐次构建起一个具有生活论特色的城市社会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社会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在明治初期,日本一方面派人到西欧留学,一方面直接从西欧聘请学者、教师到日本讲学。因此,西方的社会科学很快地传播到日  相似文献   

6.
日本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晓阳 《浙江学刊》2012,(1):124-129
在日本,隐私权经历了从私法权利到宪法权利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日本隐私权的客体内容从私生活自由扩展为包括个人信息自决权;同时,隐私权的权能属性也从消极扩展为积极。日本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及其发展过程有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7.
试论宪法社会学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现代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宪法文化的成熟,人们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求解释与说明宪法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强化宪法理论体系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本文分析了宪法社会学在整个宪法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提出了宪法社会学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日本农村社会学的特征农村社会学在我国社会学的发展中可以说是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是一个与我国农村现实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并与之同步发展起来的学术领域。战后以来,从依然大量保留着战前那种半封建性的社会关系阶段到出现人们所谈论的“村落解体”、直至“自下而上的村落再生”问题阶段,日本的农业、农村、农户、农民始终沉浮于日本资本主义及其政治体制大发展的浪潮之中,不由自主地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以至走向衰落,日本的农村社会学则与他们一道记录了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日本已经成为仅亚于美国的“第二社会学大国”,这一看法在今日日本社会学界颇为流行。究实而言,这种看法并非毫无根据,因为日本社会学在战后的确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战后日本社会学的从业人数以及受训练的人数逐年增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社会学评论》杂志第29卷第4号报道,1978年度日本社会学团体活动频繁。各地区的社会学学会就广泛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下面分地区介绍社会学学会年  相似文献   

11.
乔治·康茨(George Counts,1889—1974)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教育界的名人,教育社会学的鼻祖。他较早地接触了苏联式教育,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校做了30年的教授。他是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协会委员会委员,曾任《社会前沿》杂志的第一任编辑。在40—50年代期间,他一度还是纽约市的政治风云人物。此外,他担任过全美教师联合会主席、英国劳工党和自由党的双料主席,做过市议会议员、副州长及参议员的候选人。尽管如此,如果今天人们念及康茨,恐怕只会记得他是大肃条时期那篇赫赫有名的、颇引起人们争议的小册子《学校敢不敢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的作者。  相似文献   

12.
日本日外联合公司1977年出版佐野真编辑的《社会学研究文献要览》。该书收入《二十世纪文献要览大系》丛书。全书四百零六页,共  相似文献   

13.
明治宪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放  范晓阳 《日本研究》2004,7(1):75-78
明治宪法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也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明治宪法的诞生,才使古老的亚洲有了宪、议会、选举等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法典。明治宪法对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日本,在集中权力、财力、人力以维护民族独立、统一和建立近代工业、文化教育方面,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此,它曾为当时亚洲其他落后国家的进步人士所向往和效法。  但是,明治宪法所规定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本质上是利用“天皇大权”之名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形式,行维护少数军阀、官僚、贵族、财阀利益之实的寡头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后,伴随资本本义生产方式的输入和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在日本出现了一批宣传“文明开化”的启蒙思想家。其中包括以福泽谕吉、中村正直为代表的温和自由主义者和以中江兆民、植木枝盛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并在民主自由思想传播的基础上,掀起了自由民权运动。自由民权运动以1874年的爱国公党提出的《民选议院建议书》为发端,到1887年的“大团结运动”止,前后持续了14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日本和平宪法是在占领军主导下制定的,战后制宪权的正当性时常遭到质疑。这是目前日本宪法出现和平主义危机的直接诱因。强加宪法论、新老两代人交替论等修宪主张立足于人民制宪权立场,但人民制宪权蕴含着极权主义陷阱、不能为宪法秩序的建构提供稳固基础。从权力来源来看,国际法限制战后制宪权是基于二战时期日本犯下的国际罪行。宪法不能违背国际公认的价值规范,国际法为制宪权划定底线与主权独立并不矛盾。从制宪过程来看,国际力量的中立地位和制度经验积累,使其具有了为战后日本立宪的独特优势,其权威地位得到了日本人民认可,确保了宪法持久的正当统治。国际法与宪法规范在价值上具有同构性、国际力量的制宪权威确保了日本战后制宪目标得以实现,这为辨别日本战后制宪权的正当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6.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的国策一直是:统治中国、称霸东亚、最后三分世界。它发动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以及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它已挤身于当时的军事大国的行列,陆军已被公认五大强国之一,虽然还屈居在英、美、德、法之后。海军与英美并称三强,但根据协定,船只数量只能维持五、五、三比例。  相似文献   

17.
制约国家权力以保护个人权利只是宪法的一面,而国民作为主人公,发挥能动性则构成宪法的另一面。护宪派从宪法的社会契约性与普遍的价值性出发认为不应修宪,而修宪派则以日本宪法在制定程序上存在问题为由主张修宪:他们的问题都在于将法律文本绝对化,而宪法,并不仅仅指的是成文的法典,而是与宪法内容相关的各种法、制度、习惯的全体,是人民通过主观能动的政治实践活动形成的宪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日本的企业普遍实现了办公室电脑化、生产自动化、机器人化。这一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生产关系与整个社会带来了冲击,从而也给社会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首先,企业内45岁以上的中年职工,面临被淘汰的威胁。他们对微电子学知晓甚少,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正规教育和专门训练。而重新学习又感到有种种困难,因此在工作中往往难以胜任。其次,企业的社长、工厂的厂长也因此受到困扰。原因是广大青年职工在学校接受了微电子学的教育,而在这电脑化的工作环境中,他们可不费吹灰之力通过微机获得大量信息,其中包括企业的财政状况,生产计  相似文献   

19.
胡伟 《社科纵横》2012,(9):74-79
"水权"是当前国家推动水利建设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但以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为主流的水权研究有局限性,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提出一种替代性的社会学视角,并归纳出社会结构、文化象征、政治权力、社会互动这四种具体研究路径,最后从社会学角度提出水权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应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邀请,1983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长尾野雄和大阪府立大学社会福利系主任、社会学教授野村哲也先后到该院讲学。长尾教授共讲了五个题目:一、日本社会学的现状和课题;二、当今社会学的方法;三、开展城市研究和现阶段的课题;四、研究生活的方法和生活意识;五、有关大城市居民生活和意识的因素。野村教授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