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戏曲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宋代曲子词的影响。宋代以前,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为同处于萌芽状态的曲子词和戏曲所共有。到了宋代,曲子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歌唱艺术,曲子词的曲调在宋代杂剧和南戏的共时态横向交流中融入戏曲曲调,并对后来的戏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曲子词的缠达、唱赚和诸宫调三种表演形式是戏曲发展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2.
戏曲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宋代曲子词的影响.宋代以前,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为同处于萌芽状态的曲子词和戏曲所共有.到了宋代,曲子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歌唱艺术,曲子词的曲调在宋代杂剧和南戏的共时态横向交流中融入戏曲曲调,并对后来的戏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曲子词的缠达、唱赚和诸宫调三种表演形式是戏曲发展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3.
宋南戏《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南戏剧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特别是由科举制度带来的婚变;认识早期戏曲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戏剧结构、提炼戏曲语言的艺术经验;认识南戏的戏剧形态,并通过剧本中留存的宋杂剧片段,探索宋杂剧的艺术形态;认识当时剧作家、演员和观众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4.
科诨,即插科打诨的简称,是我国古典戏曲一种传统的戏剧手法。明代宫廷杂剧,其创作者和演出者都是地位低下的无名艺人,特定的身份导致了宫廷杂剧特有的风格。《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明代宫廷杂剧中的科诨使用具有特殊性和多种艺术功能,对此进行研究,以引起我们对这种艺术技巧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自昆腔产生以后,明代戏曲在艺术上已臻于相当完美和谐的地步,它不但摆脱了宋元杂剧的某些粗糙状态,并且出现了诸腔竞奏的局面。而自宋代以来,上海地区流行的  相似文献   

6.
南杂剧是在以前的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的,因此南杂剧在曲调体系、曲调运用、演出体制、剧本形式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以前南北戏曲文化的传统;但同时南杂剧在许多方面又有所发展与创新,这些发展与创新使南杂剧成为继南戏-传奇和元杂剧之后又一新的戏曲体制.  相似文献   

7.
藏戏是全国各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一个剧种。如果从西藏僧人汤东杰布(1385—1464)将藏族民间说唱、歌舞融入戴着面具以哑剧形式表现简单故事情节的娱神舞,而初步形成有唱、有表演的戏剧雏形算起,藏戏约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它只是稍晚于北杂剧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西部的一种少数民族的戏曲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8.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因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体制完备而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运用诙谐的艺术手法,通过喜剧性的情节、滑稽的形象、幽默的语言,较好地发扬了"寓庄于谐"的艺术传统,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审美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推动杂剧的传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6,26(3):53-58
研究者一般地认定两宋杂剧是同一种戏剧形式。实际上北宋杂剧与南宋杂剧是两种不同的杂剧形式,因为在运用致语口号、演出形式、演出角色、演出结构、艺术社会地位五方面,南宋杂剧区别于北宋杂剧。从艺术形态发展史的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北宋杂剧到南宋杂剧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杂剧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与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孟称舜在戏曲选集<古今名剧合选>中对南、北曲的艺术风格作出了深入论述,并提出曲之风格各异,不可以优劣论南北之曲的著名论断.孟称舜不但在诗词曲整体艺术样式上持艺术风格双美论,而且在具体作家、具体作品的评判方面也持风格多样性的评判标准,这些突出反映在<古今名剧合选>选集中对元、明杂剧所作的大量评点.从对杂剧"气味"着眼来探讨杂剧风格和艺术得失也是孟称舜艺术风格论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隐语“孤馆独眠”在杂剧《风光好》中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宋元时期的小说、戏曲文献可以得知,隐语“孤馆独眠”与陶学士故事在宋代各自流传,后由元代戏曲家戴善甫捏合至杂剧剧情中,使之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顾随所作杂剧六种,既自觉继承元杂剧的体制规范、结构特色与风格特征,努力维护和传承杂剧的艺术传统,又着意尝试变革杂剧传统的某些方面,在新文化背景下寻求杂剧生存与延续的可能性。顾随杂剧既继承了中国戏曲叙述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剧诗传统,又自觉借鉴和运用西方戏剧观念,寄托着理性精神和哲学智慧,从而在思想内涵和精神指向上与传统戏曲表现出显著不同。顾随一代戏曲家的传奇杂剧创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最后命运和思想艺术光辉,也寄托着对其未来出路和最终命运的沉重思考。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我国民族戏剧的形成阶段。从京师到地方,先后产生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戏剧样式,例如盛行汴梁和临安的宋杂剧,活跃于东南沿海的戏文。此外,西南还有川杂剧,尤为时人所瞩目。但是,在以往有关戏曲史的论著中,川杂剧被程度不同地忽略了。因此,本文将不揣鄙陋,试就其形式、源流及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杂剧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刘晓明的《杂剧形成史》是关于中国杂剧形成史的专著。作者运用新发现的唐宋杂剧、金元院本方面的材料及大量已知的材料,对杂剧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书对“杂剧”观念的演化、宋代杂剧演化机理、脚色的由来及其意义、官本杂剧与金元院本剧目考释、剧目的分类与方法论意义、杂剧的表演形态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对“斫拨”、“则剧”、“合生”等戏剧史中的难题也做出了新的诠释,是杂剧研究的一个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陈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3):107-107,112
南戏 ,亦称戏文 ,是我国古代最早成熟的戏曲音乐艺术 ,被人们誉为“戏剧之祖”。明祝允明《猥谈》云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 ,南渡之际 ,谓之‘温州杂剧’”。它是用南方语音、民歌小曲合成的一种民间戏曲 ,自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 ,在浙江省的永嘉一带极为流行 ,故又称之为“永嘉杂剧”。徐渭《南词叙录》亦有记载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另曰‘永嘉杂剧’”。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方杂剧 ,最初只是一种以村坊里巷歌谣小曲为基础的歌舞小戏 ,在发展过程中 ,大量汲取了宋词、元曲以及诸宫调养分 ,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6.
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戏曲艺术当然不会例外。一部戏曲史,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戏曲无一不是沿着新陈代谢、此兴彼衰的道路走过来的:盛极一时的盛明杂剧,因艺术老化而没落;形成鼎足之势的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在元代包公戏里,《陈州粜米》是堪称首屈一指的杰作,也是最优秀的元杂剧名著之一.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陈州粜米》的作者是谁,已无法知道.但从作品风格质朴、语言俚俗和情节活泼生动等特点看,这位作者很可能是一位戏曲艺人,或者是精通杂剧艺术的下层知识分子. 《陈州粜米》虽然假借了宋代的年号,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遵循这样一条轨迹: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发展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直至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清代戏曲班社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的演出是由班社来实现的,因此,从戏曲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戏曲班社。在戏曲刚刚形成的宋代,对戏曲班社的称呼不一。有称“甲”的,《武林旧事》卷四“乾谆教坊乐部”条云:“杂剧三甲。刘景长一甲八人:戏头李泉现,引戏吴兴佑,次净茆山重、候凉、周泰,副末王喜,装旦孙子贵。盖门庆进香一甲五人:戏头孙子贵,引戏吴兴佑,次净侯凉,副末王喜,…。”有称“班”的,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卷四云:“近日优人作杂班者,似杂剧而略简。金虏官制,有文班、武班,若医卜娼优谓之杂班。每要集,传人进,曰‘杂班上’。”到元代,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