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宙图式·生命意识·季节悲情──中国文学春恨悲秋主题的“合力论”考察瞿明刚儒、释、道的血脉流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备一种令人心摇神荡的悲凉情调和忧郁气质,春恨和悲秋就是中国文化悲患兼风流,美丽杂哀愁的特质在文学上的典型体观。日本汉学家松浦永久认为:中国春...  相似文献   

2.
霍建波 《社科纵横》2011,(10):92-94,98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反复咏叹,蕴涵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客观的秋景之所以可悲、并能成为审美意象,是有“天人和一”的传统哲学作基础的。而悲情则缘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由此而产生了忧死意识、失意情怀和“在别处”心理等生命感受。正是基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性,悲秋才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从《全唐诗》所收入的5000多首有关秋的诗篇看,尽管其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秋的感觉和体味也各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凉凄苦、萧索枯寂的情感却是共同的,可见“秋”带着它挥之不去的萧瑟与苍凉,在这些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痕,形成“秋”中含悲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秋”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试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三方面加以探讨。一、“秋”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秋”的意识中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农耕生活的情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繁衍在地球…  相似文献   

4.
黄昏日暮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频仍出现,决非一段时间及相关景色的展示,而是古代文人心目中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从民俗心理、文化传统、文人心态及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对黄昏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文化苦旅》中的散文分为文化游观散文、记人叙事散文、文化走向散文三大类,并分析了作者在第一类散文中从自然及人化自然角度审视特定的人及其文化人格的合理性与深刻性。文章还概括和论列了《文化苦旅》的艺术特征:文化分析性、哲理性、崭新的文人品格和文体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刘桂华 《唐都学刊》2013,29(1):23-27
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四季”抒情诗。春季,唐人迎春喜春又送春伤春,而伤春无处不在,形成了典型的“伤春抒情模式”。夏季,诗人的情绪有乐有苦。秋季,唐人悦秋赞秋,而“悲秋”乃是一种普遍情绪,形成了典型的“悲秋抒情模式”。冬季,诗人有苦有乐,苦寒而歌唱飞雪。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人】社会现代化与现代伦理精神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萌生与拓展试论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论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揭开《九歌》十神之谜以语言为主体的符号学文化重构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周易》背后的人哲学论直觉论科学想象论实践的普遍性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意义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社会规律·实践活动、个性自由堕负论札记从历史主客体关系的视角认识历史唯物主义论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意义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论人造物和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在发达的中国传统诗词中,"悲秋"是个重要的主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不胜枚举。一直不理解,"秋"为什么是用来"悲"的?为什么提到秋天,在诗词中总是凄凄切切、哀婉苍凉?仔细一想,也许是因为秋天特殊的景致吧。秋风瑟瑟,落木萧萧,黄叶飘零,北雁南飞,一年的盛景就此结束,寒冷孤寂的冬天即将  相似文献   

9.
宋娟 《学术交流》2006,(10):163-166
生命意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它艺术地凸现了周人从文化演进中汲取的丰富生命资源,隐喻了他们逐渐走向觉醒、解放、强化的内在生命理路,澄清了周人在这一历史段落中不断滋长的人伦意识。这样的生存体验不仅是原始天命观念、祖先崇拜观念等商周思想意识流变的作用物,而且构成我们从《诗经》透析周人生命意识的思维视点。  相似文献   

10.
一、文化时代概观古往今来,任何文化现象、文化意识、文化形态,都具有时代性,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的。从“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意识说,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世界纵横交错的影响,形成了当今中国的文化时代特征. 特征一:全面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生产体制的变革与进步使很多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被推崇的观念和见解都发生了变化.新的生产方  相似文献   

1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2.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4,20(6):132-136
从生命本体论、生命认识论和生命价值论三个层次破读《红楼梦》"好了歌"及"解",分析曹雪芹文化反思意识生成的原因,检讨《红楼梦》语境中"他乡"、"故乡"概念的意义隐含,推究出曹雪芹诗性加神性的人生理想及对"人"的终极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3.
祥瑞·琴韵·悲秋——试析"梧桐"在中国文学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有些植物在几千年的文学演变中逐渐成为富有文化意蕴的象征,如松树象征坚贞、竹子象征虚心、梅花象征高洁、兰花象征高雅。梧桐这一看似普通的树种,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它不但是祥瑞的象征、高贵的代表,还是制造高雅乐器琴的上好材料,史传神农黄帝削桐为琴,这寄托文人闲情雅思的千古琴韵也是借梧桐这一良木来传达的。而且梧桐还以其独特的属性成了中国文人悲秋情绪的典型寄托。本文试结合作品,对梧桐在中国文学中所富有的这些文化意蕴加以简要说明。一梧桐以其易生的特性得以广泛种植,道路两旁、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源”思想的产生与主题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渠红岩 《阅江学刊》2010,(2):100-106
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思想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对理想生活和社会模式的描绘,受其影响,刘晨、阮肇艳遇仙媛的天台山被称为爱情的“桃花源”。在历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文人结合不同的时代条件和自身经历,分别择取“桃花源”的超脱生活和美好爱情主题表达不同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作为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和意象成为隐居避世和求仙艳遇的文化符号,在后世的诗、词、文、曲中再现着绵绵不绝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评论》的两个专栏:“时事短评”与“闲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浩 《北京社会科学》2003,4(3):141-147
“时事短评”和“闲话”是 192 0年代北京颇有影响的同人刊物《现代评论》的两个重要栏目 ,它们保证了杂志的办刊宗旨在技术层面上得以顺利实现 ,对中国现代期刊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 ,通过主题栏目的设置和文体风格的形成 ,以《现代评论》为中心的文人团体建构了阐释自我的舆论氛围 ,并借此影响和干预公众社会。  相似文献   

16.
论孝之形而上意义○肖群忠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而且,它还具有对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另外,它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人类内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是中...  相似文献   

17.
(一) 在我国近代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一直阴魂不散,曾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潮,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这已被历史所证实.但是,也无可否认,在新文化运动中,采取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完全对立的态度,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1929年.胡适为《基督教年鉴》写的《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反映和代表了这一思潮的观念.在文中首次使用了“全盘西化”这个提法,他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情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他说:“我们  相似文献   

18.
王向远  亓华 《日本学刊》2005,(5):151-157
在日本右翼文化人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即漫画家小林善纪。小林善纪作为日本新一代右翼文人,在其政论漫画丛书《傲慢主义宣言》、《新傲慢主义宣言》,特别是其中的《战争论》和《台湾论》等书,完全继承了老一代右翼文人的衣钵,而且更激进、更偏执、更狂妄、更“傲慢”。他宣扬的所谓“傲慢主义”、“新傲慢主义”是昔日“大日本”帝国主义的再度膨胀,其实质是歌颂战争、赞美侵略的新时代的军国主义。小林善纪1953年生于日本福冈县。大学时代开始画漫画。1975年以后出版《东大一直线》、《东大快进击》等漫画书,虽自诩“卷起了漫画新风”,但…  相似文献   

19.
曹植笔下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香草美人”与“闺怨思妇”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歌中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两个基本主题。然而这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差异。“香草美人”自屈原之后大都重在写“美人”,大致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女性为追求对象,男子思慕渴求而不得美人一顾。这里的“美人”代表着某种理想或力量,如《离骚》中的求神女、宓妃、简狄、有虞之二姚。这种“求女”并非追求“爱情”,所以不能将其纳入“爱情诗”之中。另一种则是以美人为道德情操的体现者,多用于自比。如《离骚》中的“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啄谓余以善淫”,此为自比于美人。在《离骚》中,不论美人是…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这一论述是我们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理论依据之一,同时,又蕴涵着无产阶级的人权观。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了人 的生存权是中国的首要人权 生存权,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权利。当今世界公认的人权理论都确认,生存权不仅包括人的生命安全不受非法剥夺和侵害的权利,而且包括每个人为维护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生活条件应该获得基本保障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在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的同时,特别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一个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条件”,“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人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需的社会服务”。此外,《经济、社会、文化公约》还确认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