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5月,在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深圳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参展的湘西民族特色工艺产品再次引起海内外客商的关注。早在2011年,第七届深圳文博会首次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湘西龙山县民间竹雕艺人王仕辉老人带去参展的竹雕作品《毕兹卡捋尤》(土家语,毕兹卡意为土家,捋尤意为山寨)《土家族冲天楼》就在闪光灯下频频曝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和观众的目光。  相似文献   

2.
李立 《民族论坛》2013,(6):39-42
正"与行政指令式不同,文化产业化需按照市场的法则和方式进行文化生产和营销。而这里的关键,是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因此,应该为民族文化产业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创意人才、创作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同时造就一大批对少数民族文化感情深厚、意识开放的本土文化人。如此,湖南文化产业版图上才可能崛起另一支‘湘军’。"2010年1月,首次湖南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本刊发表了这篇《东风已至,周郎何在?》的文章,对民族文化人才提出了急切呼唤。2013年5月,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举行了大湘西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3.
湘西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德夯……土家山歌、苗族鼓舞、毛古斯……傩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哭嫁、四月八、赶中秋……湘西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不仅为湘西提供了极具根源性和独特性的文化魅力,还为湘西的文化产业、文艺事业提供了来自原生态的蓬勃生机,以及迥异于其他任何地方的发展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李立 《民族论坛》2013,(6):43-46
正2009年年底,湖南召开了首次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并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之后,2010年出台的《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中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湖南将构建民族文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保护、大利用"的长效机制,整体规划建设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2012年,《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发布。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了湖  相似文献   

5.
大湘西地区一直是国家扶贫的主战场,但长期以来,扶贫效益并不令人满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在扶贫出现"结构软化"的新形势下,适应发展形势要求,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新道路成为必然。近年来,大湘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大做强大湘西的文化产业,挖掘它的扶贫增收效益,开创大湘西扶贫的新局面,切实推进大湘西地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湘西开发的持续推进和四化两型战略的加快实施,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需做好其保护与开发的工作。本文通过对湖南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已有成效和面临困境的调查分析,从立法、管理、规划、传承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立  向阳 《民族论坛》2013,(11):4-9
近年来,尤其是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以来,吉首抓住区位优势和自身特色,经济文化社会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品牌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方面,来势喜人。近日.就城市品牌、文化产业等话题。中共湘西州委常委、吉首市委书记秦国文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8.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对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从湖北、湖南两省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及张家界市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发展趋势看,张家界市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大湘西和鄂西两大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连接关键点,在推进湖北、湖南两省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促进旅游产品、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地处于先行位置。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先试先行的突破口就是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前提下,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带动武陵山片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田开春 《民族论坛》2013,(7X):28-32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对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从湖北、湖南两省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及张家界市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发展趋势看,张家界市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大湘西和鄂西两大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连接关键点,在推进湖北、湖南两省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促进旅游产品、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地处于先行位置。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先试先行的突破口就是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前提下,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带动武陵山片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立 《民族论坛》2014,(4):31-33
正"整整150分钟,几乎没有机会让人走神。"在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台湾游客李朝民看完《张家界?魅力湘西》后,十分激动。李朝民的感受并非个例。每天,上千名游客慕名来到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被湘西这一民族民间文化精彩演绎所震撼。10年来,这里累计演出4000余场,来自国内外各地区的观众达600余万人次。每场5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底,湖南省张家界市的作者李康学自费在中国书籍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大湘西系列作品集》4卷。这部作品共计267万字,是武陵山区历史文化集大成者。李康学在《大湘西系列作品集》中,通过挖掘武陵山区传奇的历史、少数民族历史人物、民族风情,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武陵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一、建设文化湘西必须以发挥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作用为切入点"湘西自治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湘西"战略目标,要求全州文化部门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发展环  相似文献   

13.
正湘西自治州是湖南民族文化的富集地,也是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奇特的山水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神秘湘西的魅力元素,令人神往。尤其是精湛的民族民间工艺极具特色,以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品种多样、内容丰富、技艺超群而著称,有"千年湘西,万般工艺"之美誉。  相似文献   

14.
张凯 《民族论坛》2012,(16):18-20,23
2011年8月在湖南湘西召开的首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就"土司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土司的历史与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与土司历史文化"进行了重点关注,为老司城申遗注入了文化因子。此次会议提出了引入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形成土司研究的大视野。  相似文献   

15.
陈潇 《民族论坛》2010,(2):11-12
<正>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围绕"文化湘西"、"文化大州"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努力推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一是制定颁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制定出台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相似文献   

16.
周兴维  蔡晓萍 《民族学刊》2012,3(6):75-78,101
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正遭遇现代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三重门"困惑。灾后重建,千方百计,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端;而以发展文化产业来推动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处。可以依循"文化差异-文化产业特色-市场区隔定位"的理路推进文化产品的开发。藏羌文化滋养于岷江,古蜀文化源于岷江,发展藏羌文化与产业,自然该抓住"岷江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母亲河岷江,而且也是阿坝州发展藏羌文化产业的一个战略切入点。发展藏羌文化产业,需要把藏文化元素、羌文化元素和藏羌文化元素同时代元素也就是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范保宁 《民族论坛》2002,(6):62-63,20
湖南需要一个强大的旅游龙头,建设湘西北旅游“金三角”有利于增强张家界旅游龙头的实力。建设融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湘西北旅游“金三角”,应实施创新战略、科技兴旅战略和精品特色战略,努力提升旅游文化品应。  相似文献   

18.
李湘 《民族论坛》2012,(19):12-13
<正>"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我来推你嘛!"全场观众齐声高喊。新民歌组合——辣妹子组合演绎的《龙船调》,与观众一起互动,引得现场观众应和连连……9月6日至8日,"文化艺术怀化行"活动由省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组织实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雅瑜亲自带领慰问演出团前往怀化进行巡回演出。自去年承担"文化艺术湘西行"演出取得成功后,湖南省歌舞剧院今年继续受命承担"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9.
日前,吉首市武陵山民族文化产业园进入湖南“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园区名录,成为湘西自治州唯一入选的文化产业项目。武陵山民族文化产业园位于吉首市乾州新区文峰山境内,项目建设占地6.19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5.2亿元,已被列为湘西自治州文化产业1号工程,集会展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博物馆、旅游产品加工园于一体,将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由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提升,推动吉首市文化产业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日新者必日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最追求创新的领域。在人类发展的每个重大历史时期,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论断,彰显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新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文化产业的规划体系,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创新生产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