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侗族,栖身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崇山峻岭之间,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绮丽多姿的侗族文化。侗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走进通道侗寨,鼓楼前、芦笙坪里、风雨桥上,甚至寨门边,随处可见形式多样的侗族传统体育活动。孩童踩高脚、拣子嬉戏打闹,青年人抽陀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产生、发展和传承与当地的生态息息相关。本文基于"侗族大歌之乡"岩洞侗寨的实地调查,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三个方面入手,探究生态对"侗族大歌"生存状态的影响,并试图从保护自然生态、完善社会生态、维护人文生态等基础性保护路径来反思和考量"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侗族大歌:行云流水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旭昉 《民族论坛》2008,(6):12-12,16
<正>到过侗乡的人,都知道侗乡是"歌的海洋,舞的家乡"。无论你走进哪个寨子,处处都能感受到侗族音乐的魅力与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家山寨,更是歌声飞扬,芦笙嘹亮。小伙子吹着悠扬的芦笙,姑娘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于鼓楼前翩翩起舞,甜美的笑容在歌声里显得格外灿烂。这祥和喜庆的氛围使人似乎进入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桃源圣地。  相似文献   

4.
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带,山峦重重,江水奔腾,茶杉翠嫩,稻花香浓。110多万侗族人民在这秀丽富饶的山谷中建起了无数的村寨。每当夜幕降临,侗家的村村寨寨歌声四起,弦音遍响,使美丽的侗寨更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侗族地区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人们以“侗家人人会唱歌”而自豪。他们说:“话是说不全的,只有唱歌才能表达得完满。”为什么侗家这么会唱歌?民问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侗寨边上的大榕树最会唱  相似文献   

5.
<正>通道侗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芦笙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2008年6月,侗族芦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通道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芦笙艺术之乡"。很多外乡人都知道侗家人爱吹芦笙、村村寨寨都有芦笙队,而通道全县的芦笙,以及三省坡周围那么多侗寨的芦笙都是独坡乡坪寨村的芦笙师傅做的,那他们就不一定知道了。  相似文献   

6.
正金秋时节,桂花飘香最诱人。金灿灿的稻谷裹着侗家人辛劳的汗水铺满田垄山坳。悠悠坪坦河犹如一条银光闪闪的玉带,自南向北流入渠水。河水清清,蜿蜒如歌,沿河的17座福桥将两岸珍珠一般的侗寨一个个连起来,共同构成了"百里侗文化长廊"中美丽的风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月桥、中步头桥、中步二桥、永福桥、迥福桥、永定桥、文星桥、普济桥、迥龙桥等9座桥,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坪坦风雨桥"。如此密集的风雨桥群让来到这里的专家及游客啧啧称奇,而这里侗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热爱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更是让人大为惊叹。  相似文献   

7.
张强  文彤  代敏 《民族论坛》2008,(8):38-39
本文从侗族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出发,就侗寨、吊脚楼、鼓楼、风雨桥和凉亭的选址、营造及其作用,探讨侗族传统建筑蕴涵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贵州省从江县北部及与之接壤的黎平县南部。从江县一个叫小黄的村子则被誉为侗族大歌的故乡。  相似文献   

9.
侗族大歌与自然有关系?侗族大歌与侗族建筑有关系?侗族大歌与侗族稻作文化有关系?侗族大歌与侗族本土制度以及社区伦理有关系?不错,侗族大歌存在于以族群和地域为特征的自然生态及民族民间人文生态的多圈层系统运动之中,因其和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正>侗寨防火一直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而这次骆团侗寨的火灾则将这个问题凸显了出来。在过去,侗族村寨历来就有相当严密的防火、救火习俗,侗寨的防火工作是做得很好的,这是侗族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侗族同胞把防火作为头等大事来管理。每一个村寨都经常用通俗易懂的侗歌宣传国家相关法律,建立村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通道侗族自治县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可谓喜事连连,公司侗锦产品在国内外各种展销展示会上大受青睐,订单飞来,公司产品供不应求。侗锦走向市场的成功,只是该县"非遗"项目产业化的一个缩影。通道原生态侗族文化享誉海内外,有侗族芦笙、侗锦织造技艺、侗戏、大戊梁歌会、侗族大歌等30多个项目被列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小小的村子,五百年前是160户,五百年后仍然是160户,人口零增长。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是贵州省从江县占里侗寨。曾有人问我,在你走访过的侗寨中,你认为最原生态同时最富有侗族文化特点的是哪个?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占里。20多年前,曾有一位名叫罗西的澳大利亚女人类学家,在我国侗族地区进行多次田野考察之后,写了一部书,书名叫《隐藏在山地里的文明》。该书介绍了侗族的文明。侗族自称为"Geml",本义就是覆盖、遮蔽的意思。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很多侗族村寨,正是"躲藏"在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梯田、水车和侗寨,无一不浓缩了侗族文化的精华,更体现海阔天空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寨便是其中完美的范例──三江侗家:景中的屋 画里的家  相似文献   

14.
侗寨防火一直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而这次骆团侗寨的火灾则将这个问题凸显了出来。在过去,侗族村寨历来就有相当严密的防火、救火习俗,侗寨的防火工作是做得很好的,这是侗族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侗族同胞把防火作为头等大事来管理。每一个村寨都经常用通俗易懂的侗歌宣传国家相关法律,建立村规民约,家家户户门前都建有防火的水塘,一方面用来防火,另一方面可以养鱼供作食用,  相似文献   

15.
<正>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实施,将在北京雁栖湖建设”中国民族文化城”,占地280公顷,这是迄今规模最大的民族经济、文化展示。它将增进国内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民族团结,也将为各国朋友了解我国各民族提供最便捷的途径,增进各民族对外经济文化联系。笔者受托草拟其中的侗寨展示构想,并对展示内容作必要的说明。笔者本着“立体、全面、高层次和生动活泼”的原则,提出了下列构想。鉴于展示是否全面,准确对本民族来说是个敏感问题,而且民族村寨展示还可能在其他旅游城市修建,如何全面、形象、生动地介绍一个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故不避浅陋,将构想列后,以供讨论,恭候读者、专家的赐教。侗族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和湖北西部一些县市,现有人口250多万,是古代越人后裔。侗寨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传统文化颇具特色。多声部合唱的侗族大歌、不用一钉一铆的鼓楼和风雨桥建筑艺术、有九个舒声调六个促声调的侗语,有“侗族三绝”之称,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论坛》2013,(4):68-68
3月23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高步侗寨举行隆重的“春社节”及高步侗寨支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万人签名活动。来自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侗族同胞,聚集一堂,哆弛,吹芦笙,赶社,吃社,热热闹闹。  相似文献   

17.
<正>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没有一般的文化,只有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一定民族的文化。侗族有自己历史悠久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侗语声调是侗族民族文化中的三大瑰宝。  相似文献   

18.
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定湘 《民族论坛》2005,(10):42-42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踏进侗乡,你就到了侗族大歌的故乡。一、侗族大歌的种类大歌,侗族叫“嘎老”或“嘎玛”。“嘎”即汉语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语,即汉语里的“大”的意思“。嘎老”直译为汉语就是“歌大”,但按汉语习惯说  相似文献   

19.
侗族大歌是我国较为少见的民间多声部合唱音乐,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以来,在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学界以及相关企业主体的推动下,侗族大歌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关注。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充分运用现代化新技术更好地传承、传播侗族大歌;如何挖掘侗族大歌的传承、传播优势并找到可行性实施路径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将结合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试图探索出一条在新时代背景下侗族大歌现代化传承、传播与营销整合为完整产业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侗族风雨桥     
在中国南方湘、桂,黔边境地区山清水秀的侗族村寨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造型别致、结构精巧的桥梁,这就是侗族所特有的水上建筑杰作——风雨桥。风雨桥又叫花桥、风水桥,多建在离村寨不远的通衢溪河上,一般都为杉木组合托架简梁式木桥,桥上建有长廊,桥墩上建有亭阁。它采用杠杆式结构原理,以挂枋衔掌的方法,支撑悬桥,托起阁檐。全桥常常不用一件铁器钉铆,只是在各种构件上凿孔穿眼,以榫衔接,直套斜穿,纵横交错,左右吻合。这种桥结构科学,构思独特,造型优美,建筑坚固,融美观和实用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侗族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聪明才智。风雨桥和鼓楼一样,是侗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民族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