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翠琴 《经营管理者》2011,(2X):383-383
苏轼是宋代乃至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他的作品在诗、词、文等诸方面均有着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谐谑诗入手,就苏轼的自嘲诗进行具体分析,从"轻松的笑"、"苦涩的笑"、"讽刺的笑"三个方面来诠释苏轼化解苦难的人生方式,进而审视苏轼独特而深刻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
词是继诗歌之后新兴的一种诗体,所以又叫“诗余”,由于它是配音乐演唱的,又叫“曲子词”。词兴于唐而盛于宋。 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诗有题目,词有调名。对于诗歌,题目是重要的,每篇诗必有题,有的不好标题,也要标个“无题”;对于词来说,词题没有调名重要,调名就是词牌。有许多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这样的词一般把词的首句作为词题,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当然,像苏轼的词,《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艺术,既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趣,又具有独特甚至超神的词风诗格。毛泽东诗、词皆擅长,尤其以词著称于世。他以词这一古老  相似文献   

4.
揭定印 《科学咨询》2009,(17):89-89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艺术,既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趣,又具有独特甚至超神的词风诗格.毛泽东诗、词皆擅长,尤其以词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5.
谈“诗眼”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作为一名党政干部,若不能欣赏中国的传统诗歌,应当说是一种遗憾。欣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而把握“诗眼”,则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那么,什么是诗眼呢?“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中有“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的句子;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正如人有眼睛一样,文章有“文眼”,诗  相似文献   

6.
一、 "否泰如天地"之"否泰" 在教材<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对"否泰如天地"之"否泰"未作注释,师生也多从"否极泰来"一词中知道个大概.  相似文献   

7.
帝王的文化     
顾伯冲 《领导文萃》2010,(21):69-73
(一)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一首诗: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  相似文献   

8.
所谓“回文诗词”,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读之成韵的诗词。 如今所能见到的回文诗词,最著名的要数十六国时前周女诗人苏蕙的《回文璇玑图》。该诗共有841字,题于一幅8尺见方的锦上,纵横往复,皆成章句,据传能得诗7958首,堪称空前绝后。而一般的回文诗词只能正读倒读,一首变二。  相似文献   

9.
苏轼,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欧阳修、梅尧臣等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成果,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词块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转有的优势入手,进而分析了词块法对于英语写作的影响,并从培养学生词块意识、创造性学习能力、语篇理解生成意识等方面针对应用词块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邬静 《科学咨询》2008,(20):58-58
从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反复诵读,"死" 读硬记,能很好的帮助学生领会到诗歌的精髓,达到读诗的最佳境界.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一门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学诗、赏诗、写诗是一种慢功夫,对中学生而言,须慢慢地培养,逐步提高。从新教材的编写角度出发看,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诗歌更具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孔子曾对儿子孔鲤说 :“不学诗 ,无以言。”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是群星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最明亮、最耀眼的的那颗星辰。它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 ,音韵和谐优美 ,千百年来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鼓舞青少年的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 ,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法。一、走近诗人我们常说“诗如其人” ,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了解…  相似文献   

14.
王梦娟 《经营管理者》2013,(25):362-363
基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语言文字习惯的差异,英汉翻译中存在词块不对等现象。本文将从英语词块的角度出发,结合翻译,主要研究英语词块汉译语义的层次性,即英汉意义的不对等性,结合一些实例从不同角度来探究英语词块汉译的语义层次性。  相似文献   

15.
冯延巳和晏殊都是位及人臣的词人,他们年代相距不远,且在词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冯延巳词与晏殊词有微妙的异同关系,现从词人的际遇和词风特点作异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所谓习作素材,是指在生活实践或调查研究中搜集,积累起来的原始的生活材料,它是未经加工改造的原料,是形成习作的基础。宋代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写作之前必先下工夫体验生活,积累材料。只有掌握丰富的素材,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来。那我们该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习作素材呢?总结十多年来习作教学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中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7.
王世贞的词论仅有二十九则,却显示了一代文宗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其在论词的起源时,不仅看到了音乐的作用,还能够从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词体,并非视作诗歌的副产品.在词的体性上,王世贞延续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并从风格和情感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关于词体的正宗和流变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正语序,简单地说就是词在词组或句子里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语序相对固定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但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语序的变化妙用也是汉语言有别于其他民族语言的一种语法手段。所谓语序的变化妙用,即是将词在词组或句子里重新排列组合,使其生出新意,产生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内涵。语序的变化妙用始于回文诗。如宋代刘敞的《雨后》诗云:"绿水池光冷,青苔砌色寒。竹深啼鸟乱,庭暗落花残。"如若将其逆向回读,便又成一诗:"残花落暗庭,乱鸟啼深竹。寒色砌苔青,冷光池  相似文献   

19.
诗词中有"大我"与"小我"之别。文章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辛弃疾词与姜白石词之"郁勃"与"放旷"、"纵横"与"局促"的不同,并指出其根本原因就是辛弃疾的大部分词都做到了"大我"与"小我"的统一,把"小我"深深地融入"大我"之中,而姜白石词则反之。这主要是辛弃疾与姜白石二者身世、性格、地位、境遇和行事的极大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能诗善文。千百年来,人们习称其诗为“玉溪诗”,其文为“樊南文”。重审“樊南文”,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破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