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往岁读王摩诘辋川绝句:“独坐幽重里,弹琴复长啸。”以为“啸”可能是幽人逸士兴致勃发之际的狂呼大叫。及读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以为“啸”无非是抒发英雄豪气的长叹之声。近年稍窥魏晋之学,干“啸”之问题方略有解会,始知畴昔所想谬误之极。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而在中古土林尤为风行。它与被时之中国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村于青天,别有风致。自魏晋之后,“啸”又升华为中国古典诗文的固定意象之一,尤其应受到治诗者的注意。而幽追深透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刘晓枫 《唐都学刊》2010,26(5):120-122
中国山水画自发轫之初即强调"畅神"、"卧游"、"怡情悦性"。画家写其"胸中丘壑",本身犹如一位"造物主"。"布置"一词不仅指"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还关涉到中国画创作的方方面面。它与西方风景画"构图"的含义大不相同,无论从创作动机、创作方法以至媒介载体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山水画源自于现实"师造化"之实景,追求的却是"中得心源"之"虚境"。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既是在"造景",也是在"造境"。中国山水画的意趣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学界内外出现了所谓中国新盛气凌人的说法,有关的辩论在最近几年有越来越热的趋势。该说法宣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突然表现出了强硬的姿态,有挑战美国霸权的企图,对亚太的稳定,对区域乃至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胁。中国新盛气凌人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长期盛行的中国威胁论的一种翻版。与此相应,有关中国国力和战略思想的讨论也有一些进展。西方的很多研究对中国发展的前景还是持观望的态度,对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趋向也有争议。但新盛气凌人论的蔓延对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变化以及中美关系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很强的干扰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应对的。  相似文献   

4.
老枪 《东西南北》2008,(3):70-70
郑州人缺乏记忆。他们遗忘了三千六百年前的那段历史,那段贵为国都的历史。都说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是历史,最能代表历史的是建筑,最能代表建筑的是古迹,最能代表古迹的是时间。就时间而言,郑州商城路附近的那几段古墙,静静地横亘在那里已经很有些年代了。时光冬去春来,风霜雪雨,它任凭人们与它擦肩而过,在其背上行走、放羊、散步,没有人能证明它确切的身份。据说这几段孤立的古墙最少是三千六百年前的尘埃落  相似文献   

5.
<正> 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可以说是以西方为中心在旋转. 伴随着西方的洋枪洋炮对于世界的占领,西方的思想文化也逐渐统治了整个世界. 被统治地区 (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本土文化的衰落,是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的事实. 这种衰落一方面表现为本土文化在教育领域和大众传播媒介中逐渐被西方文化所取代和许多宝贵的传统知识的失传,而这些传统知识,常常是一些地区和民族的智慧的结晶与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是西方文化所无法替代的,它们的消失不仅会带给这些地区  相似文献   

6.
陈俊星 《社科纵横》2009,24(3):8-9,12
对中国探索实行"大部制"的可行性做了分析和论证。认为我国实施"大部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主要体现在改革共识已经形成、国内已有初步探索、有可资借鉴的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的“九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品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大量史料说明,“九品文化”发端于远古夏禹时代.“九州”的划分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使“九”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班固以九品叙录古人,陈群立九品官人法,“九品模式”开始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影响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大.以“九”为最的“九品文化”。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时代是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概念。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太平洋时代进行了宏观描绘。马克思关于太平洋时代的论述,是他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循着马克思的思路,我们能勾勒出太平洋时代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太平洋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是天时地利。太平洋时代和中国梦的实现是辩证统一的,在太平洋时代,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龚轲 《社科纵横》2013,(6):68-70
赔钱减刑体现刑法的谦抑性,符合刑罚轻缓化趋势,有助于刑事和解的达成,更好地保护被告人与被害人双方的权利。中国适用赔钱减刑,应当纠正传统错误观念,通过立法明确适用对象、适用范围和条件、适用程序,规范相关配套制度,真正实现赔钱减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岚 《社科纵横》2009,(9):14-15
旗帜问题直接关系党坚持什么方向、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理想,因而是决定党命运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极大丰富了党的旗帜的科学内涵。这面伟大旗帜,不仅内涵着党的指导思想,而且内涵着党前进道路和全民族共同理想,使党的旗帜更具有代表性、号召力、凝聚力,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相似文献   

11.
论开拓“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基本。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股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一、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无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好象母亲的乳…  相似文献   

12.
论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的“无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诞生于语言学。“简单、通俗一点说,话语是言语交际单位,是实际语言运用中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内容及形式上的完整性的书面语和口语成品(也有人将口语排除在外)。小至电文、便条,大至长篇多卷巨著,都可理解为‘话语’。”①但是,当“话语”概念从语言学领域被引入到其他研究领域(文学、哲学、文化、社会学,等等)的时候,“话语”概念本身由于新的意义的被赋予而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模糊,更加晦暗不明了。米尔斯(Sara Mills)在其专门研究“话语”概念广泛而普遍地被使用在诸领域的著作《话语》(Discourse,2004)里有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问题的争论焦点在于中国古代是否有必然推理。中国逻辑史研究者对该问题的回应多为描述性论证,而鲜有实证研究。以《九章算术》开方术为对象,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开方术中的必然推理机制是科技推类推理,其推理程序为:一,立类;二,寻同;三,推类得值域;四,对余数反复适用上述三步,直至得出需要的结果。中国逻辑必然推理机制的证成,为中国古代逻辑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4.
王伟凯 《社科纵横》2010,(2):125-127
张申府先生于1939年2月10日在《战时文化》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论中国化”一文,认为“中国化”的提出既是中国最近思想见解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的表示。“中国化”不仅要“化”外来文明,而且也要“化”内,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科学在内的一些学问都必须先“中国化”,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能形成崇尚和信奉科学的氛围,才能不断进步。应该说,张氏的观点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其将“中国化”的内涵无限“泛化”和绝对化,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两方面,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理论中“神”的意义。哲学中的“神”有主体,客体之分,客体之神为“自然之道”,主体之神是人之志、气、性、情、欲的综合体。哲学之“神”首先被引入绘画理论,接着由刘勰引入文学理论,强调主体之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自唐以后,文学艺术的审美注意凝聚于客体,主体之神由“意境”、“象外”向客体转移,从“诗而入神”实现主体之神对象化,这就是主、客体“神遇而迹化”,创造出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性成于习”、“好学近智”、“志强智达”、“因材施教”等方面挖掘分析了中国古代智力培养的宝贵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与"青年"有关的话题一直都是文学/文化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与当今中国的特定语境有关,更是中国现代性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的呈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小说,就会发现青年形象的变迁——从"革命青年"到"问题青年"再到"反叛青年"乃至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及其针对"永恒的青春"的反复书写,虽然折射出青年自身命运处境的起伏,其实更是中国现代性实践的展开方式及其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9,(2):162-170
朱利安的间距/之间植根于法国解构思潮,它是当时法国哲学家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间距如何在精彩纷呈的法国理论中脱颖而出?这得益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启发,异质思想的催化使间距点石成金般地获得了全新的理论意义。间距意味着拉开一段距离,在未思之处发现他者,反观自身。间距的能量为何?它可以破:破二元对立、本质主义、形而上学等一切僵化固定的思维模式。它更可以立:可以游刃有余(通畅)、迂回进入(自由)、气韵生动(生成)。中国古典文化经朱利安的调剂加工,成为批判西方思维的理论资源,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也因此被重新照亮和发现。  相似文献   

19.
鄂伦春族女歌手玛哈依尔·淑珍,以她所在的小兴安岭逊克县新鄂民族乡(原毕拉尔部旧地)为据点,历经4年,持续进行了以该族古老的传统韵语文学“摩苏昆”和“坚珠恩”为重点的科学采集活动,取得了民族文学采集工作的崭新成果。这是继80年代初期我国民间文学工作者考察并搜集赫哲族英雄史诗“伊玛堪”之后又一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中的新发现。面对人民口头文学遗产中某些古老艺术形体正在疾速消失;传统文化堆积(精神文化的)日趋迅猛更易;新的信息传播工具不断浸入僻远的边区乃  相似文献   

20.
韩传喜 《求是学刊》2015,(3):119-125
美国作家赛珍珠以《大地》等中国题材小说获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以"中国小说"为题的授奖演说中,赛珍珠系统论述了自己小说创作的"中国经验":"为了让平民高兴"的写作观念、"故事的天才之水"的叙事风格、"人物高于一切"的形象塑造。这些"中国经验"构成了赛珍珠小说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与艺术储备,并在作品中以多种审美样态呈现出来。赛珍珠的"中国经验"与莫言等中国本土作家的"中国经验"同中有异,互为参照,相映成趣,共同成就了中国小说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