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云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人名、地名并非都是无意义的代号。如果不顾其表意功能 ,一概音译 ,就会淡化译文的情味 ,丧失原文那种诱人联想、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寒山”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字 ,在《枫桥夜泊》中用意译比音译更能切近情境 ,表达题旨。 相似文献
2.
3.
张颖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
近年来,典籍英译日趋受人关注.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之无愧地成为典籍翻译的首选目标.本文以<枫桥夜泊>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题目和内容的翻译入手,对三种译文的意义、意境及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各自的得失,并揭示出诗歌翻译标准确立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相似文献
4.
李金坤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14-117
本文通过查阅参考文献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得出"江枫"是"江村桥"与"枫桥"两桥的简称的结论。"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审美依然深邃丰富而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5.
郑杰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82-84
在我国声乐作品演唱中,最难以把握和演唱的是短小却又精美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我国著名的《枫桥夜泊》是由我国古诗词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枫桥夜泊》的艺术分析,详细探讨了艺术歌曲的演唱诠释,认为要真正达到完美地演绎这首作品,除了首先要掌握必要的歌唱技巧和积累一定的文化素养之外,还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枫桥夜泊》这首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歌词的艺术内涵,以及词与曲和音乐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诗歌的翻译也不例外。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比较《枫桥夜泊》的三个译本,检验其是否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以期给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桑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122-123
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对《枫桥夜泊》三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对等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认知语用学角度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一个参照指针。 相似文献
8.
张继《枫桥夜泊》及其接受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学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58-62
本文探讨了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艺术魅力的来龙去脉 ,具体梳理了它的意象生成史、现实影响史和诗人接受史 ,并从中抽绎出“景咏相生”、“连锁接受”这两条文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刘性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09-113
人们普遍认为诗歌不可译,或者说无法再现原作的原姿原貌。翻译家汪榕培先后将《诗经》、《老子》、《易经》、《邯郸记》、《陶渊明集》、《墨子》等翻译成英语,并赢得了普遍认可。汪榕培在翻译实践中一直遵守"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结合汪榕培翻译的《枫桥夜泊》,从"传神"和"达意"两个方面,与《枫桥夜泊》的其他几个英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汪榕培翻译的《枫桥夜泊》更能做到"形神兼备",即"传神地达意"。进一步分析"传神"与"达意"的关系,并指出"传神达意"是较好的诗歌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0.
11.
蔡希勤、赖波、夏玉和等对长期困扰翻译界的厚今薄古,重洋轻中的怪圈现象,提出了挑战,他们合作英译的《论语》对推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当然,译本中也难免存在瑕疵,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对做好翻译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谢志辉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92-94
汉语是主题突出语言,主题句占有很大比重,而英语是主语突出语言,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汉英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作好主题句和主谓句之间的转换。《红楼梦》中的主题句层出不穷,怎样翻译好这些主题句,杨译本《红楼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范例。杨译本中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增译和减译等译法,对于翻译汉语主题句具有指导作用。研究汉语主题句的英译对于汉英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判词中的修辞格及其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雪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96-97,107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清代文坛上的一部巨著,以其思想和艺术的杰出成就而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蕴含丰富的文化小说,其语言魅力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几乎使用了我国几千年来所有传统的和民间的文艺形式,包括诗、词、曲、赋、歌、咏、谣、谚、小调、小曲,以至灯迷、酒令、偈语、俚语、禅诗等等,而且运用得恰倒好处,对全书艺术框架的构建,主题思想的深化,典型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暗示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十四首《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以及十四首《红楼梦… 相似文献
14.
试谈沙译《水浒传》中英雄绰号的英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学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2(5):96-99
本以沙博理的英译《水浒传》为例,从跨化交际的角度研究《水浒传》英雄绰号的翻译。作分析了英雄绰号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厚的民族渊源,讨论了化的民族性与翻译的关系,提出翻译水浒英雄绰号时,译既要准确理解、足额转换信息内容,又要着力突出其民族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谢士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28-30
讨论了《马氏文通》句的定义及涵义,认为马氏是教案性质的著作,对句所下的定义切合语言习得心理。同时在王海棻、邵霭吉两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马氏文通》句的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李田心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34
研究发现《红楼梦》的人名翻译有两种策略:用音译翻译姓名,用意译翻译非姓名。文字可以产生声音,文字也包含意义,可是人们听到或读到用文字表示的名和姓名时,人们只把它作为纯符号对待,不解读这个符号的文字包含的意义,只从符号的文字产生的声音和文字的外形识别人。因此音译是名和姓名唯一的翻译方法。用音译法,实现了奈达的“功能相当”翻译原理。非名和姓名的人名,如外号,是他人根据一个人特征或自己表达某种意义而取的别名,它的第一功能是意义的表达,第一功能不是某一个人的纯符号,因此这一类的人名用意译,也实现了奈达的“功能相当”翻译原理。 相似文献
17.
曹顺发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3,3(1):61-62,65
在汉译英研究或作品中,汉语笑话,尤其是古汉语笑话似不大多见,即使出现,也通常是“坐下席”。我们这个不擅长幽默的民族天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的相互感染中已不再是“旧模样”,因而这方面的翻译或研究理当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就一篇汉译英“笑话”的不当之处一述已见。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英译后模糊美感的磨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英汉语言的模糊性对比视角浅析了《水浒传》的英译本中对原文人物绰号所蕴含的简约、形象、准确的模糊美感由于中、西方审美思维的差异而遭受的磨蚀情况,并由此引发对我国典籍英译的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19.
黄国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16-21
本文探讨的是《论语》的英语翻译问题,重点是分析"意译"的翻译方法,研究的视角是系统功能句法。通过对一些《论语》英译文进行功能句法分析,对采用"意译"翻译方法的利弊做了一些讨论。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很多《论语》著名翻译者都采取了意译方法来翻译《论语》。本研究的启示是:句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论语》的英译本,也可帮助我们评估译本,同时揭示译者的语言选择及其意义表达的动机。 相似文献
20.
成昭伟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47-49
翻译不光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它还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模式,翻译中必然时刻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意象的如实传达乃译者职责之所在。本文从《枫桥夜泊》中“姑苏”一词的英译出发,探讨了相关意象的如实传达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