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王欣芸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本雅明,曾被苏珊·桑塔格赞美为“现代文化的具有土星气质的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坎坷,虽然屡受磨难但依旧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虔诚。他的思想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启发下他发现了在机械复制时代技术、艺术与大众之间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并提出“艺术政治化”的设想。而技术这个话题也成为了本雅明理论体系中极富争议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通读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著述的基础上,梳理了本雅明两次艺术比较研究的理路,并对寓言与象征、灵韵与震惊等一系列解读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甚至后现代艺术的钥匙式的美学范畴进行了勘定。 相似文献
3.
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一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2):53-58
在视觉文化史上,摄影理论一直围绕着"摄影作为艺术"而展开.然而,摄影作为艺术的辩护是以屈从于传统艺术观念为代价的失败的辩护.对此,本雅明提出应将"摄影作为艺术"的思考方式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的思考方式.这一转换带来了摄影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从哲学、文化学、主从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艺术作为摄影"的理论内涵.如何理解这一转换的真实内容,是理解摄影及其当代视觉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张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4)
波德里亚是当代知名的后现代理论家,他曾经深受马克思及其后学思想的影响.在马克思诸多思想中,给波德里亚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从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马克思的理论对波德里亚思想的启发和指引.即使波德里亚后期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一个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折,他依然未能摆脱马克思的庞大身影,他所继承和发展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思想仍然是其思想中的内核.并且,波德里亚一直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持批判态度,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继承.因此,我们在研究波德里亚时,千万不可人为地割裂他与马克思的关系,否则会有片面之嫌.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在辨析浪漫主义、弥赛亚主义、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艺术生产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回到马克思哲学语境中,将唯物主义思想引向了社会文化批判,以此揭示艺术生产的逻辑、主体以及功能问题。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批判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试图阐释艺术革新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理论根源,从而为“图像-视觉”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提供哲学基础。从视觉文化批判的角度看,本雅明的这一理论既具有阐释社会存在的意义,又重新建构了社会生活与艺术现象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展开深入的批判,因而体现了一种基于艺术社会学批判的视觉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6.
温恕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6-69
本雅明认为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表现性关系,他坚持将文化现象纳入经济关系之中,强调艺术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并不外在于社会的经济关系,而是内在于其中,艺术生产力的先进与否取决于艺术工艺技术的先进与否,艺术的政治性源自艺术的生产性,在艺术生产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对工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本雅明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指出技术发展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更在于指出先进的技术与政治倾向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柴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65
德国美学家本雅明的思想浸透着强烈的现代精神。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启发,他把艺术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进而从它与技术的关系来发掘其政治功能。本雅明以政治和革命之名来赞美复制艺术,它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开启了艺术民主化的进程,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友平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50-54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重要成员,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思想较之该派同仁有着很大的不同,他认为艺术批评就是完成对真理的认识,并把语言解读为一种被传达的客体,进而以此出发,将艺术看作取代哲学理性而承载着认知真理的载体——其样式在现时代只能是“寓言”式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新兴科学技术尤其是机械复制技术不断渗入艺术领域,艺术的生产和接受都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和特征。对于这一转型所引起的艺术功能的变化,阿多诺从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理论出发,指出机械复制艺术完全为资本逻辑所控制,其功能也随之由原来的独立批判沦落为资本主义的欺骗与整合;本雅明则敏锐地捕捉了机械复制技术所蕴含的革命性与创造性,期望通过“艺术的政治化”来实现新型艺术的颠覆功能。阿多诺与本雅明的观点针锋相对,但理论宗旨和命运又可谓殊途同归。两人的理论交锋奠定了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视域与平台,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和解放理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和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0.
11.
现代性与媒介文化批评中的主体型像──从本雅明、麦克卢汉到鲍德里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耀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8-34
西方的媒介文化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条反思现代性的主线,其涉及的重要问题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构成深刻的关联.在这诸多关联中,可选取主体这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关于主体的探讨可以总结为两种观点:一,从启蒙的精英立场出发,断言媒介文化塑造了一种被动型主体,它代表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异化;二,超越启蒙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认为媒介文化促成了一种新型现代主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反思波德里亚:我们如何理解消费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兴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62-69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已成为国内批判性理解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础,但他不是从对社会体制的合法性及其规范论证的角度去讨论消费社会,而是从符号学的经验分析和人的本真性诉求去批判消费社会。这样的思想样式注定了他对消费社会的否定是非法理性的;他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传统批判理论之审美主义批判的延续和变种。鉴于审美主义批判已在国内的思想界演变成为一种阻碍社会理性批判的文化氛围,应谨慎对待波德里亚并进而廓清他在国内思想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易中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42-48
艺术的诞生经历了三次分离。第一次是作为一个精神环节从原始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从原始精神生产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作为艺术生产实现自身精神环节和物质环节的分离,即创作与欣赏的分离。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纯艺术",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则分别是"前艺术"和"后艺术"。后艺术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到史前艺术的状态,成为无所不在、无人不能的美化环境、美化人生的"艺术化生存"。 相似文献
14.
陈宇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02-908
在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构架中,消费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马克思那里,消费被确认为生产的一个"内在要素",因为马克思当时没有也不可能直接预见到资本以文化的方式对消费的控制。鲍德里亚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符码的方式解蔽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突显消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鲍德里亚的这种符号编码只是形而上学的无限夸大,无视生产对消费的隐性操控,乃至彻底否定物质生产的核心地位,从而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真正根基的应有重视和对社会批判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张芳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2):91-94,140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已经从物品消费转变为符号消费、图像消费。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行为,人们对符号的追求是无穷的。要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变成符号、图像。人们通过符号建立差异,通过符号获得拯救。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图案一直是应用美术学科的主要基础课之一,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人们长期以来缺乏对图案学科的深入思考,导致图案教学内容的萎缩,致使图案教学难以适应工业时代的发展需要;然而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困惑,致使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设计的现实意义;现代艺术设计愈来愈重视人文传统、自然、科技社会等综合利益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发展。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体系发展中以“传统图案”和“现代装饰”为主要内容,并以“现代装饰”理念贯穿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精神,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中创造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当代设计艺术,可以说是图案走向当代装饰设计的主要趋向。 相似文献
17.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7-62
随着艺术虚无时代的到来,现代人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姿势。这种丧失既是人类自然身体姿势的衰亡,更是历史积淀的语言文化姿势的衰微。在不可见的权力运作下,姿势丧失自然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生命也变得模糊不清。人类企图在电影中通过影像来捕捉丧失的姿势,找寻姿势的复归。阿甘本正是在对现代艺术危机,到对艺术表现中影像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姿势论的批判。由此,阿氏展现了纯粹姿势凭借自身的力量呈现人类中在的在场,驾驭其中不可能的可能的场景,并为将来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一个非中央集权的、非目的论的、非身份政治的,即政治作为纯粹中介性的来临的共通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从西方到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志钧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72-77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是对古希腊以来诸多文艺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它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及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者的研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期以来的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和文艺生产消费问题的研究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巨大发展。首先,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产生到历史发展,从经典作家的若干论断、命题到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现实依据、历史影响,研究日趋细致充分。其次,学界由注重对文艺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进行多维度的研究逐渐向注重深入研究文艺创作生产自身的特征、结构、系统和文艺生产方式变化。再次,由注重对文艺创作生产的研究逐渐向文艺社会生产、消费研究并重变化。 相似文献
19.
苗枝文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60-61,71
文章以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为起点,关注经典艺术边缘化和大众文化兴起的审美悖论,探讨艺术创造转化到资本化生产的过程,并以此分析为基础进一步讨论文化工业的产生机制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