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指导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旨在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综述分析,鲜明地展现出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这些重要思想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典范,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伟大创新和发展,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维度,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生发,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价值诉求,承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并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为支援背景,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以往和谐思想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及时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既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和西方和谐思想的批判继承,更是对它们的超越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我们党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巨大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创新地解答了关系我国改革成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创造;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理论创新.这三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生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在改革开放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本质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和谐理论,充分体现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特征,是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源.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科学的实践原则,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重大发展 ,对指导新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理论创新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时,又结合南通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适时提出了跨越发展全面腾飞建设新南通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对如何理解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呢?现结合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和市委十届二次会议精神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志和鲜明特色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来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以及对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在理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以及法治现代化等具体展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时,突破了这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二维论”的认识局限,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既由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富养料,又借鉴了西方进步文化合理要素的“三维论”。比较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接和间接相关的系列思想理论,从而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何而来、为何如此等重大问题,使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的基本准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仍存在诸多不公平的社会问题,其主要解决的途径是社会公正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政府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归,明确了今后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目标,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的基本内涵包含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而把这个任务提高到了重大战略的高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其重要的思想指导和重要前提。当前,在全国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高潮中,进一步深入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搞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对于整体把握和贯彻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整体把握和贯彻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展高等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高等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高等教育承担着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同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作为社会管理核心的行政机关能否真正实现依法行政,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从现行行政法的理念出发,来探询"依法行政"的含义,阐述行政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最后强调要通过加强行政法治建设的各项措施,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应转变思想观念,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好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理论支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和谐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论断,它不仅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效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化解矛盾的有力武器,而且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的需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共存的价值。而要真正实现和谐文化理念对世界文化秩序构建的指导性作用,其正确选择就是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角逐,在承认差异性、多样性中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谐观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和谐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借鉴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正确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环境危机。儒家和谐现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宝贵思想来大力推进我国的和谐外交,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既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的体现,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需求,并将反作用于社会,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将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政府,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只有建设法制完善、执法严格、廉洁高效、密切联系群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