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拼音输入法是根本方向 中文的电脑输入,从原理上基本可分成拼音输入法和非拼音输入法两大类。我们现对两者的特性及原因作一简单分析,并着重论述海外流行的中文拼音输入法,以便明确中文输入法的发展趋向。 拼音输入法日益流行的根本原因是不  相似文献   

2.
纽约《世界日报》出版的《世界周刊》第48期报道,“中文语言测验将成SAT—Ⅱ的科目”。文章说,近十年来,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中文系。越来越多高中也提供以中文为第二外国语的课程。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决定把中文语言测验列为SAT—Ⅱ中的一门科目。报告将于1991年4月26日首次举行中文语言测验。测验的内容分三大项:听力(20分钟)、语法和阅读能力(共40分钟)。其中第(二)项语法测验的考题以正体字、简体字和汉语拼音分列。 鉴于美国华人子女中文学校目前多采用注音符号辅助中文教学,该篇报道文章提出应该  相似文献   

3.
一、目前的流行技术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解决同音严重现象,不同系统采取各自的技术来提高输入速度和系统整体性能。 (1)压缩编码长度; (2)以词为单位输入; (3)联想输入法;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于2003年4月11日至14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该会由暨南大学中文系与香港大学语言学系联合主办。香港理工大学中文与双语学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合办。参加此次会议的海内外代表共60余人。  相似文献   

5.
环顾目前中文电脑现状,似乎在海峡两岸仍然以形码输入法为主。鉴于国外普遍流行以拼音为基础的中文输入法,以及同音词比中文多三倍的日文语词处理机不采用形码的事实,海峡两岸以形码为主的现象是相当突出和需要进行探讨的。本文分析形成这种情况的一些原因,并且提出符号等级性的概念,探讨中文电脑应有的  相似文献   

6.
晨雨 《中文信息》1994,(5):15-17
一、信息时代的新问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除中文外,全世界有一千多种文字,使用英文的人,目前也仅四亿多人。而使用汉语人数竟达十亿之多,是英文使用人数的两倍。可见人类文明中,汉字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金西 《中文信息》1994,(6):19-22
中文Windows3.1基本系统,配置了国标/区位、全拼/双拼等输入方法,其拼音输入方法支持联想、动态调频、模糊音以及键位的重新排列等功能,可进行词组输入。所谓动态调频就是在高频先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了众多的研究热点,这些热点问题的形成得益于汉语语法研究中新理论、新视角的深入开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近十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热点视角进行阐述:(1)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角;(2)汉语语法研究的类型学视角;(3)汉语语法研究的韵律词法、韵律句法学视角.同时指出,多视角研究综合互补是近十年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9.
周娟 《学术研究》2003,(7):144-145
“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 (暨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 )于 2 0 0 3年 4月 1 1日至 1 4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 ,由该校中文系与香港大学语言学系联合主办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与双语学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合办。与会代表 60余人。研讨会收到硕士或博士生提交的论文 60多篇 ,经匿名审读评选出 2 0篇获得资助并发给奖状 ,北京大学的詹卫东和浙江大学的税昌锡荣获一等奖。研讨会举行了学术报告会 ,陆俭明的《语言事实与分析方法》通过大量的语言实…  相似文献   

10.
语法的内涵     
尽管人们赋予“语法”一词以不同的含义,但语法大致只分为两类:1、“语法”作为一个由语法学家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下称“理论语法”);2、“语法”作为一套客观存在的组织语句的语言规律(下称“客观语法”)。前者是对后者的描述,但二者并不对等。 1.理论语法的目标几乎每一位语法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语法理论,并且,所有的语法学家都在努力自觉地使自己的语法理论更贴近客观的语法规律。长期以来,各家语法理论始终处于相互竞争之中,孰优孰劣,毁誉不一。ChomsKy(1957)提出,“语法”  相似文献   

11.
大学中文专业,其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两大块:一是语言学,如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一是文学,如文学概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语言学课程着重研究语音、词汇、语法,近来才逐渐有人关注到句群,尚未把表达思维系列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文学课,研究完整的作品,但不包括实用文章。因此,中文专业很少研究、传授应用价值极高的事理论辩文(如政论、评论、学术论文等)、告知说明文(如公文、知识述说文、总结、报告等)和实用记叙文(如史传、新闻等)的原理原则和写作规律。笔者认为,中文专业的课程宜增加一大块:文章学。文章学研究除开文学创作以外的一切文章现象,其课程可分三个方面:文章基本原理,中国文章史和常用文章文体论。  相似文献   

12.
在评述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美国莫里斯(C. W. Morris)的符号学理论和英国韩礼德(M. A. K. Halliday)的三元功能语符思想为基础,提出并例证英文标点符号具有三种功能:特定语境中的语义功能、语篇构建中的语法功能、特定文体中的语用功能.在三种功能中,语法功能是主要的,其他功能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3.
香港中小学语文课程包括英文和中文,其中中文课程不如英文那么受学生重视,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影响香港中学中文科教学质量的因素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脱节,即说写不一。为此,宜从下列方面入手提高:1.切实加强中国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学,务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逻辑、修辞、篇章等语文基础知识;2.适当进行对比教学,给学生一点方言和共同语差异的知识;3.引导学生重视口语表达的训练,克服重书面语轻口头语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本刊启事     
本刊采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制订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请作者在来稿中提供如下信息:1.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以200-300个字为宜,关键词3-8个为宜;同时提供与中文题名、摘要、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翻译。2.作者信息。主要指第一作者,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籍贯(出生地)、学位、职称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副+名"结构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一种是语法的"副+名",另一种是修辞的"副+名",两者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区别.语法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没有变,而在修辞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已经发生临时的转化;语法的"副+名"意义具有明确性、单一性,修辞的"副+名"意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对不同语境要素的依赖性和语用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读了崔羲秀<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结合有关常用教材,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凡是进行语法方面的编写或讲授的时候,都不得不考虑到例句的问题.语法例句可以称得上是符合语法条件、代表作者的理论主张的依据乃至证据,还是进行论证的实践场地.无论展开多么伟大正确的观点,如果脱离了例句或例句不妥当,就不可能让读者或学习者得以理解、产生共鸣,理论也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具有模糊性的.其语法的模糊性决定了根据语法规则生成的句子也具有模糊性,因此不能简单的说一个句子是绝对错误.本文通过对教师在学生作业批改中使用简单√、×的质疑,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应考虑到英语语法的模糊性.笔者从语法模糊性着手,结合语言学对语误问题的研究,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作业中语误的判断问题,(2)批改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胡伟 《北方论丛》2011,(6):58-63
"上"、"下"的语法化经历了语法演变(由动词虚化为补语)和语义演变(由趋向性演变为动相标记)。"上"、"下"语法化的动因包括:人类认知方式及规律;语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泛化;语用推理;汉语双音化趋势与表意精确性的影响。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类推机制;泛化机制;转喻和隐喻机制;主观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1·1 新的教学语法系统,即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去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试用系统》。这个《试用系统》,是根据1981年7月在啥尔滨举行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上制订的原则,对1956年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称《暂拟系统》)进行了删简、改换、增补,经过六次广泛征求意见,六次修改,经有关领导和顾问审订,于1984年1月定稿的。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回顾 1956年,中学、师范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语文的体制。中央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室为编写中学、师范的《汉语》课本,便拟订了一个教学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这个综合性的语法体系吸取了《马氏文通》(马建忠著)以来中国语法研究的一些优秀成果,对当时中学汉语(语法)教学,普及语法知识,无疑是好的,起了推动作用的。但是,它的析句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有人称为中心词分析法),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