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熊理然  骆华松 《城市》2008,(2):36-38
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可以经由多条路径和方式实现.城市兼并是其主要路径和方式之一。通过城市兼并.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空间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2.
城市蓝绿空间的科学规划有利于缓减城市热岛、降低能耗和增进城市人群健康。然而,中国大城市滨水蓝绿空间冷岛效应却缺乏较为深入的定量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以武汉、南京和杭州三个水系发达城市为例,在借助多源遥感和GIS空间数据计算三个中国城市地表温度(LST)及冷岛强度基础上,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树回归方法探究各滨水蓝绿空间形态因子的对城市冷岛效应的影响程度和分布特征,同时有效克服了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在揭示蓝绿空间众多影响因子交互作用方面的受限问题。结果表明,武汉滨水蓝绿空间的强冷岛效应区域位于东湖、汤逊湖等大型湖泊周边,南京则为秦淮河南岸,杭州则为钱塘江中段南侧和西湖南侧。决策树回归结果表明,不同城市起主导作用的景观形态因子也存在差异,不同城市的水域形态对城市热岛影响作用明显。在杭州和南京,水面率和绿地率为主导因子,杭州受其共同影响占72.9%,南京则为61.8%。在武汉,水面率、水域形状指数为主导因子,受其共同影响占63.5%。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大城市滨水蓝绿空间的科学规划及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安顺市新型城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央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关政策指导下,偏远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安顺市城镇规划的各个乡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代表安顺市经济发展、城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和具体体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安顺市民族关系的现状为: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城镇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二是安顺市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良好;三是安顺市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4.
刘密 《职业时空》2008,4(9):201-201
人们在使用城市空间的同时,还在进行着不自觉的精神交流,从而获得历史的感悟、思想的启迪以及喜怒哀乐等感受,因为城市是人的空间化,是人建造的,因而城市是有情的。从人对空间的真实感受出发进行设计实践,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思想。了解城市空间所蕴涵的内容,会使城市设计充满强烈的思想和情感气息,会使人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充满活力。宜春的城市建设近年发展很快,变化明显,品位不断提高。但按照建设赣西中心城市的目标,特别是要领先或不落后于当今城市化发展潮流,还应放开视野,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既是“人口的城市化”,也是“空间的城市化”。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重组明显,社会分层现象明显体现在居住空间分化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程度加剧。通过上海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分析,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及特征进行剖析,进而对农民工居住空间演变、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实证,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对2000年、2010年、2016年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和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具有先快后慢的增长趋缓特征;人才分布格局具有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城市中心区是各年龄阶段人才的高度集聚区域,同时城市外围空间已成为人才规模增长与空间集聚的主要区域。进一步判断:城市地理空间对人才集聚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和政策措施等对人才集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城市外围的人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人才规模增长、优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空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建华 《城市》2007,(11):29-3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城市发展史上.前工业化时期城市空间扩展是十分缓慢的.城市的产业与人口向郊区迁移只是偶然现象.从工业化时期开始,西方国家城市空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由中心向四周扩张.城市存在的交通、教育以及犯罪等问题.特别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卫生问题.促使部分富裕人群先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有新鲜空间与充足阳光的地带.  相似文献   

8.
张伟  张博 《城市》2014,(8):60-63
正一、研究背景(一)城市与空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正经历着高速的城市化,现在的城市化速度远远高于过去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也远远超出地方政府的想象。有研究表明,城市化较晚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速度往往更快。随着高速的城市化,城市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也高速增长。经过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大连、苏州及福州等城市的统计,大部分城市均提前5年以上突破现行总体  相似文献   

9.
黄凌翔  王雅洁  陈竹  何瑛 《城市》2023,(3):41-51
生态建设必须适应和预判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所引发的生态问题。笔者以斯德哥尔摩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总结其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生态问题以及完善公共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多方合作治理等应对措施,并对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明浩  李灵芝 《城市》2014,(2):46-49
正城市景观反映一座城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记载、发展、弘扬着城市文化,是城市容貌的展示,是城市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各种空间艺术的表征。城市景观是指由各类建筑、建筑小品、构筑物、道路和广场等硬质界面所形成的硬质景观,由湖泊、河流、水体、公园和城市绿化等自然界面所形成的软质景观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在这里,就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作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的重要性成为各国普遍共识。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风险及韧性的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构建了基于城市安全治理五维体系的韧性城市建设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开展了韧性城市建设实证研究。研究提出了在大城市韧性水平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若干策略与启示,为我国开展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研究与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4.
吴琳 《城市观察》2014,(1):180-187,159
回顾地铁发展史,作为载体之一的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而言,至少具有两个有益的作用:一是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二是引导市民行为、推动城市文明。有鉴于此,在当前中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时期,也应该同时注重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建设。本文以武汉为例提出加强地铁公共艺术空间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提升城市活力的空间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构建“人群—环境”城市活力模型,运用多源数据测度城市活力系统中人群与环境活力的协调程度。研究发现,广州中心城区正面临边缘地段城市活力较低且功能组成较为单一、城市“人群—环境”活力耦合协调度有待提升的问题。基于此,从公共空间营造、边缘地段产业空间活化、完善多层级治理渠道、促进公众参与四个维度针对性地提出面向活力全球城市的广州城市空间治理策略,为建设和提升活力广州提供思路,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空间治理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向快节奏、机动化发展,体力活动缺乏引发的慢性病对公共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科学选择运动类型和运动量是改善慢性病的重要途径,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体力活动空间,其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体力活动水平。基于“慢性病—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的内在逻辑,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本研究量化评估了两类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特征及差异,并针对特定群体需求偏好,探究不同空间类型供给与老年人、青少年需求的格局特征。研究表明:第一,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第二,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供需均衡度较高的社区分别聚集在北部和南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第三,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并不代表空间类型供给和群体偏好相互匹配,部分高均衡度的社区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绿色锻炼或青少年中高强度的活动需求。建议从人与空间精细化匹配、绿色空间运动化、绿体空间耦合、完善空间共享模式等方面进行空间优化,为城市规划的公共健康促进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高军波  陈建华  丁玲 《城市》2016,(10):26-31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问的主体形式,其供给和利用事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公平.笔者基于对河南省信阳市实地调研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研究转型期我国中小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利用特征及类型差异.研究表明,中小城市广场整体上具有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等级规模呈金字塔形分布,商业和休闲广场是中小城市广场的主体类型,且呈显著圈层结构格局.中小城市的广场利用率较高.七成广场休闲者能在20分钟内抵达广场,出行距离在5公里范围内,休闲者占54%,80%休闲者的停留时间少于2小时.在广场利用特征对比上,市政广场辐射范围大,休闲者职业类型差异大,停留时间长,是年轻人偏好的休闲区;中老年人就近聚集休闲广场,职业类型集中,利用频率高,就近利用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8.
尹子伊 《城市观察》2021,(1):152-164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在缓解城市拥堵、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具有城市传播的潜力.以广州地铁和广州有轨电车为例,关注轨交运营主体规划设计的后台行为和城市实体空间的多重属性,考察轨交如何连接市民与城市,建构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研究发现,广州轨交通过实体景观改造形成层次鲜明、极具地方特色的立体城市空间景观,同时在动态的空间实践中满足了受众在视觉、行动和情感上的需求,将轨交空间与城市、市民联结起来,又利用文创产品和文创空间将轨交元素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相结合,无形中实现了轨交空间在城市中的扩张.基于广州轨交的城市传播实践,未来其他城市的轨交空间和非文化公共空间可以引入国家和地方双重文化元素,连接城市其他主体,加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联动,寻求实体空间在传播都市文明上的其他可能.  相似文献   

19.
20.
城市定位问题研究——以青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文俭 《城市》2010,(6):34-37
城市定位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城市定位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牵涉到区域各级城镇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城市定位是制定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制定城市发展方针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