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不衰港市,其兴起、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历史有不解之缘。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深刻影响到广州商都形态、用地扩张方向和文化景观,更造就了广州文化的特质和风格。认识这两者的关系,对广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广州应首先在培育世界商贸文化名城上下功夫。南京已举办了四届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推动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州近30年来建设历程的回顾,分析了目前广州城市形象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基于广州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多样的生态特色进行探讨,提出了后亚运时代广州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就要整体把握、突出重点、形成体系,稳步推进实现全面形象提升策略。同时,还要迁善管理,避免大拆大建、一刀切的建设模式,要立足文化、着力细节、审慎精约进行低碳建设。  相似文献   

4.
柯可 《城市观察》2011,(3):79-87
以《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的推出为契机,分析了广州建设世界智力运动名城的背景和意义,并就如何建设"智运之都"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韩强 《城市观察》2011,(3):104-109
文章介绍了广州岭海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就岭海文化最重要的成果——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剖析,指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必须因海而重,大力发扬岭海文化。  相似文献   

6.
"敢为人先、齐心协力"是龙舟精神的核心,更是广府文化的内涵.由广州日报社、佛山南海区政府联合主办的"有为论坛--龙舟与广府文化'于2010年端午节前夕,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举行.有关专家从龙舟的起源、龙舟精神、广府文化等,摆开了一次龙舟文化的"盛宴".  相似文献   

7.
《城市观察》2012,(1):190-191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胡巧利研究员在2012年2月7日的《广州日报》上谈到,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需要做好基础性的历史文献的保护整理工作。历史文献记录了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活动以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最基础的部分。保护整理历史文献,实际上是保护城市的思想史和成长史。对于广州来说,尤其是要注意保护和整理民国文献。  相似文献   

8.
李钧 《城市观察》2012,(6):185-1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对都市"非遗"的淡忘,会造成我国城市传统文化的缺失。保护"非遗",更要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活起来,其生命之树才会常青。广彩是国家级的"非遗",是广州的城市文化名片之一,有过辉煌,亦曾走入衰落。在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下,广彩如何传承创新,焕发生命力,助推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增辉 《城市》2011,(11):72-77
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五千年之久的城市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物质载体上却严重缺乏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成都很多突出历史特征及中外领先的文化,徒有文字记录,却少有物质载体来表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文化蓝图旨在充实和提升现有的文化载体,如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永陵等;规划和建设新的文化载体,如宝墩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水井坊酒文化博物馆等。  相似文献   

10.
对于城市文化的研究,需要深入到城区等微观层面,从历史脉络入手,以城市与城区的关系为侧重点,揭示文化宏观发展与微观形成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就广州而言,城市文化历经2200多年的漫长过程,不同的城区肩负不同的使命,发挥着不同的功用.其中有的城区坚守传统、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有的城区锐意创新,探索新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精巧的、拼图式的组合,广州作为一个未来的世界文化名城,才能既有传统文化风貌,也能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课题组 《科学发展》2010,(5):96-104
民俗文化是当前我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资源,民俗文化借助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工艺、技术等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与价值认同。上海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明的特大型城市,民俗文化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近年来,上海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下,已经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已有35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度与2007年度),83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度),204项被列入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度)。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上海民俗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use of the print media to justify the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address individuals’ concerns about the vitality of regional variet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e., Cantonese) in its coverage of the Protecting Cantonese Movement (July 2010) in Guangzhou.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a relatively reconciliatory response to the Movement, which apparently contested the relevant language policy. However, the media texts maintained the national policy of promoting Putonghua as inviolable, whereas they assigned Cantonese the role of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tradition and stressed that the rise or fall of particular regional language depended on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 Such media discussions showed that the state carefully managed relevant discussions about the vitality of regional Chinese varieties within the discursive space defined by legalistic, 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iscourses. These discursive boundaries reflect the dominance of linguistic instrumentalism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language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13.
林耿  马璐  陈洁 《城市观察》2014,(5):28-37
以北京路传统商业街区为案例,分析其建筑文化在街区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指出由标志性建筑景观、建筑肌理、建筑与文化事件等构成的建筑文化是北京路商业街区竞争力的核心。与其当下繁荣的商贸文化相比,前者更是展现整个街区文化气质的核心和灵魂。当经济职能发展趋同时,应该全面焕发传统商业街区整个建筑文化体系的魅力,以激发其更强大的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柯可 《城市观察》2009,3(3):148-154
中华国学是民族智慧结晶,是文化创意火种,重视它才能认识并开发广州龙文化、羊文化、节庆文化的底蕴,以龙舟竞渡精神,将南海神庙、黄埔古港、南沙天后宫串联成线,利用广东文化强省的政策优势、传媒优势、智力优势、制造业、文化产业优势、商都消费优势等,建好广州棋都以及国际会展集团、名城旅游集团、海上丝绸之路、越秀中华文化城、南粤演艺大观园、羊城国艺创意园等,以中华国学创意促进广州文化产业大繁荣。  相似文献   

15.
何一鸣 《城市观察》2012,(1):157-165
广州文化继承了岭南文化的传统,具有工具理性,其着重于指向当下的实效和:叻利,是市场化转轨的重要前提。此外,现代广州城市文化是一种商业化、大众化和多元化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它是通过内部濡化与外部播化这两种动力机制进行型构与演进的。因此,文化在广州的经济制度转轨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永平 《城市观察》2014,(5):159-166
加快推进广州创新文化建设,是广州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举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在继续加大科技硬件投入的同时,把科技软件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形态。从文化层面来看,文化软实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软环境,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凝聚力。从理论视角来看,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文明,是历史文化和人文素养长期积淀和不断塑造的结果。“十二五”期间,上海定位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为主要目标。从实践角度来看,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如何突破改革创新,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期构建智慧城市和创新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