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俊飞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12)
新中国前四十年文学在不同时期皆因肩负着不同的历史启蒙使命,致其有着各自偏好的题材选择范围以及与之相应的叙述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长篇小说疯癫叙事文本大多采取以边缘姿态叙说历史中心的叙述姿态,这种叙述姿态一改之前历史小说相对单一、僵化的历史书写模式,偏离了原来小说所预设的既定轨道,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叙述姿态上都显示出自己的开放性、包容性与超越性。1990年代长篇小说疯癫叙事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为我们给出与以往中国文学所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胡俊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3):43-48
疯癫叙事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它们传达出新中国前四十年文学所不曾有过的历史意识,这些历史意识包括历史形态与叙述姿态的开放,将历史作为一种审美修辞对象消费。具体而言,即对历史形态的重新认识、自我置疑的历史叙述姿态、寻求历史认同和重建历史话语意义。将90年代长篇小说疯癫叙事所传达的这套历史意识,放置到中国当代文学历史意识流变的坐标轴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历史意识是在认识到过去文学叙事的局限的基础上,对其做出的有限度的反拨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刘志国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74-77
新时期以来 ,长篇小说创作在文体形式上出现多方面的突破 ,表现在对“史诗”价值的重新认识 ,叙事和审美视角的变化、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等 ,反映出长篇小说文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李正红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23-28
作为新时期的一位代表性女作家,走向历史是铁凝在转型时期选择的策略.她在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和《笨花》中,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以世俗化的日常生活情态解构历史,同时还原和建构女性历史.她采用女性的言说姿态,体现出女性历史叙事的主体性,描绘了女性视角下独特的历史风景,率先完成了女性作为“人”和作为“女人”的双重主体价值的建构,为思考历史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邓楠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莫泊桑长篇小说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小说文本成为了一段压缩的历史 ,体现了法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种种特征 ;二是社会历史与小说文本构成了生活世界的隐喻 ,莫泊桑作出了生活即死亡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黄忠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50 年代未至60 年代初的长篇小说, 不仅数量多, 而且质量高。其突出的成就与特色表现在: 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艺术风格的探求上。 相似文献
7.
方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98-103
藏传佛教深深影响着藏族作家的创作,使其作品所反映的世界常常是精神决定物质的不同于常态文学的幻与真之世界。由于深受全民族信教氛围的影响,当代藏族作家在自己的史诗级小说中,都不同程度地复述佛教教义所确定之真与幻,体现出对天国真境的宣扬与现世幻境的暗示,并浓墨重彩地描写信徒们的赎罪、替罪与虔诚修持行为,从而流露出对来世真境天国的无限向往。但是,藏族作家在创作时也需要把握好一种作品内在人生价值趋向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肖敏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2):107-111
文体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本体式,也反映了作家本人之精神机制与思维方式。简言之,文体表现为作家的话语体式及其背后的一系列内容。方方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体现出了一定的文体意识,具有城市文化感。方方采取特殊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策略来达到对武汉历史文化的书写目的,在语言上也有不同于一般汉派作家的文体特征。在方方实现其创作转型、试图更娴熟地掌握长篇小说这种形式时,武汉这座城市给予了她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方方较少通篇采用非聚焦视角,倾向采用以点带面的小说结构,以达到疏朗有致的效果。在语言方面,方方并不通过倚重还原本地语言的手段来达到创作目的,也没有止步于一般性地书写武汉的市民性特征,而是试图用其独特的语言手段和艺术方式来挖掘武汉的深层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9.
刘春红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美国梦贯穿于美国两百多年文学史的文学主题,探究美国梦的历史文化渊源,却不得不提到它与文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初是美国社会思想观念极具转折时期,美国梦在沿着这一主调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充实了时代内容。美国文学里的美国梦是在这种肯定与否定,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张力中,不断发展并波及深远的。美国梦与文学的关系确实无法割裂,美国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断在美国梦的背景下创造着梦的形象,抒写着梦的主题。就20世纪初美国长篇小说中美国梦的文学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洪华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100-102
鲁迅曾经计划创作反映唐代历史、红军长征和知识分子问题的三部长篇小说,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完成。这无疑是中国文学的巨大遗憾,而另一方面,鲁讯的这一抉择也显示出其文学创作思想的端倪。 相似文献
11.
王春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2):24-28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创作追求是不仅取悦当代,更要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其作品中潜隐着未成过去而属归未来的因子,并由此而渗溢出宏阔、深邃的历史意识.文章从作家艺术思维的历史感,深潜的使命意识,主体意识及历史全局观四个层面阐述路遥历史意识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自觉与作家的责任——《张居正》创作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召政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5)
与现实小说相比,历史小说更能体现作家创作上的自觉,因为历史小说要兼顾历史与小说两个方面,其作者首先应该是史学家,然后才是小说家.因此,写什么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尤其重要.要想弄清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皇权统治或日国务活动家的基本特征,应该着重关注两个系列的人物,一是帝王系列,二是宰相系列.选择张居正作为研究和塑造的对象,是基于三个考虑:(1)他是典型的士的代表;(2)他所领导施行的万历新政,比之商鞅、王安石推行的改革要成功得多;(3)明代的国家体制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张居正的悲剧,不仅仅具有封建性,更具有民族性;不仅仅具有政治性.更具有文化性.张居正应是历史中的人物,更应是文学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夏德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现有的多种小说史有许多并不是真正的小说史,因为它们并没有抓住小说的特殊性。小说的特殊性不能仅仅归结为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而在于其文体。小说文体既是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方式。小说史研究的文体学方法主要包括纵、横两方面的内容,纵的方面主要是指小说特有的多种叙述者类型、聚焦方式、转述语、结构、言语特征等,横的方面则是指探讨这些文体因素在某个时期的聚合。(如类型、流派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康金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2):83-85
文章以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为基准,对照当代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著作,发现它们在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古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的文类归属以及小说的源流等问题上,既有悖于鲁迅先生的本意,也与历史事实不符;通过对《穆天子传》《燕丹子》《吴越春秋》等古小说的分析,认为应该将汉代看做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将历史小说看做中国最早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15.
马自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99-101
中国的小说观念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长期伴随着历史著作的影子,小说被当作是“史之余事”。究其根源,主要是神话的历史化以及儒家正统观念的要求。以“信”、“实”,而不是以艺术真实要求小说创作,成为批评小说的一大标准。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小说创作开始脱离历史著作而成立。从此,人们对于小说的独立价值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小说评点的出现以及明代文人对话本的编辑、加工和拟话本的写作,标志着小说观念中对小说艺术肯定评价的确立和对小说性质认识的加深。金圣叹在建立中国古典小说美学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建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4):69-72,77
传统上西方人为小说辩护的理由是它“更富于哲学意味” ,中国人的辩护理由是它“有可观之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小说的功能正在补正统文化之缺 ,后一种理由更符合实际。文人大规模地介入小说活动 ,使小说成为沟通各种文化的公共领域。 2 0世纪以后 ,西方出现了将哲学“非中心化”的主张 ;从鲁迅开始 ,中国现代小说摆脱“历史癖” ,强化了批判精神。当代小说仍应发挥传统 ,沟通文人的批判意识和民众智慧 ,采取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17.
陈国和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430-433
从“复仇”这一情节模式出发,分析了武侠小说中的主导性因素,是如何被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所承继,又采用了哪些改造和利用,使之服务于政治,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艺术言说方式的,从而揭示出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曾在新中国被根绝的武侠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陈丽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92-96
传统观念对小说的轻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薄弱,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对古代小说史进行了纵向梳理,探寻各类型小说发展源流,并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对各时期小说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出明晰的史理意识,为近现代的古代小说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程利英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30-35
明代西北为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情况相异,很难进行整体研究,目前所见多为单个民族研究成果。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一个民族,对其在明代的发展情况,如明代的关西七卫,专家学者关注较多,尤其是对哈密卫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明代西北蒙古族的研究,涉及到蒙古族与土族、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等形成的关系,蒙藏关系,蒙古族向青海的迁徙,蒙古族在西域的活动等;对明代西北藏族的研究,则集中在明政府对藏区的治理措施、藏传佛教、藏族移民与人口等方面;明代西北的回族专论和综论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回族的发展演变、回族与伊斯兰教等。 相似文献
20.
吉咸乐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3(6):89-92
60年代初"爆发"式出现的历史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独特风景。然而,在对历史小说的描述和评价上,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权威教材和研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空白或遮蔽。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历史小说进行思考,以期对历史小说的地位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