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这是一篇关于一个爱尔兰少年初恋的故事。在他追寻他理想化的爱恋的过程中 ,他终于领悟到现实的冷酷以及真实世界和他心中的理想世界之间的巨大差异。少年最终从现实中顿悟 ,走向了成熟。  相似文献   

2.
论周朴园私生活及其典型性--对传统学术观点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大多只把他作为资本家看待,认为他集冷酷、虚伪、自私、奸诈狡猾、残忍狠毒于一身,尤其是冷酷和虚伪;然而,他不仅是一个资本家,还是儿子、恋人、丈夫、父亲,他又有热情、执着和真实的一面.问题的关键在于,是站在封建主义的立场看还是时代发展的立场看;是孤立地看待个人,还是联系地分析社会.无论如何,应该从私生活看到典型性,从剧中人物看到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题记: 要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只需要看看他跟谁交朋友。——中国谚语哈姆莱特匆匆死了,没有来得及把他“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以解除我们的疑惑,他请霍拉旭“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他传述他的故事。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哈姆莱特,最简捷可靠的途径,就是去问霍拉旭。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霍尔顿对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厌恶之极,觉得自己与周围社会格格不入从而无处可归,因此他渴望探寻一个恒久的纯真的儿童世界,并且渴望寻找自我。但他的探寻一个违背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另一个又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所以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5.
罗彻斯特经历了两段婚姻,其性格先后反差强烈。他从虚伪、冷酷、目空一切逐渐转为重情重义、老成稳重、有所畏惧,他通过不断的自我救赎,最终完成了人性的回归,实现了重生。  相似文献   

6.
《末日异境》中,作家设计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冷酷异境",在这里男主人公陷入了一场信息战,并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在他的头脑中通过幻觉产生了一个新的世界——"世界末日",这个世界是由一群无"心"的人组成的。在"冷酷异境"中,男主人公经过一番极具隐喻色彩的性探索,清算了自己以往"无爱性"的生活方式;而在"世界末日"中,男主人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爱情,在这里实现了"性爱合一"的最终守望。  相似文献   

7.
《北方人》2008,(Z1)
英国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是个拙劣的学生。13岁时,他被送到哈罗公学求学。由于拉丁文差,入学的拉丁文考试上,他头脑白茫茫了两个小时,只在考卷上写了一个字,加上括弧,又用墨涂掉,再打上一些点。校长给他当大官的父亲面子,才录取了他。丘吉尔后来回忆说:"……冷酷的考试内容,对我是一种很大的折磨……主考偏重的拉丁文和数学,我几乎都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诞生于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去世已逾二十五年,他应当很快就成为一个历史人物,而不应象西方大多数人那样把他看作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反面人物,也不应象西方至少还有少数人,以及其他地方许多人那样,仍然把他看作是一个杰出的英雄。确实,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障碍,包括缺乏原始资料和可靠的情报,以及存在过多的偏见和感情用事,因而还难以对  相似文献   

9.
一场战争。一场漫漫无期的战争。因而,也是一场充满了绝望情感的战争。这场战争由一个人挑起,而他的对手是整个世界,那个叫做功利、世俗、短视、狭隘的世界,这个世界因了它的现实而变得绝对冷酷,战争发动者则因了他的乌托邦而变得绝对绝望。至今为止,我们的张金星在那座神秘的大山中已呆了整整八年。八年中,他搜集了许多有关野人的线索和细节,但他还没有一次正面相遇、邂逅过"野人",未来如何,一切尚难预料;八年中,他的妻子离开了他,接着,一个男人可能拥有的现实快乐也远离了他,今天,所有在现实世界中获得宠幸、获得谄媚的  相似文献   

10.
斯蒂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去逝于1942年.他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和传记家.二战期间,他写了许多遣责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沦丧、人情冷酷虚伪的优秀作品,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心灵的焦灼》等.这些小说多以小资产阶级女性为主人公,作者用细微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她们奇特而又不幸的命运和狂风暴雨般的感情经历,这些小说均以人的心灵为其表现对象,由此形成他小说一个显著的特点——细腻、哀婉、缠绵悱恻、摧人泪下.由于他在艺术上擅长于探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享有“人类精神的微观世界中的现实主义者”的美称.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3.
由于汉诗悠久的传统,导致汉诗独特的意象系统,具体表现在汉诗意象的象征义方面,并不同于英诗的意象系统。因此,汉诗意象的英译,应该采取以意为主、以意为先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名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联想义;对于动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精确到位。译诗应避免浅层理解之上的浅层之译,并努力做到深层理解之上的深层之译。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歌短小精悍却意境幽远。虽然很多诗歌都有了英译文,但由于中西方的美学基础和传统不同,所以并非至善至美。从“道”及“逻各斯”的角度谈汉诗英译,可以为汉诗英译提供一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手艺。它重经验轻理论;译者应该甘当仆人,服侍诗人并将原作奉为圭臬;模仿乃是翻译的极其显著的特点,而且应达到惟妙惟肖、近乎等值的效果;翻译在内容上不允许创造,形式上的创造也相当有限。因此,若将"全面的信"确立为翻译的标准,那么大概可以说:创造性翻译的提法总而言之是不大妥当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对这样的作品进行翻译时,既要体现意、字、声、形、韵的重叠,又要体现叠字在原诗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其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及情感内涵。在处理叠字翻译时,应忠实于原作,以文从字顺的直译为主,其次是意译。  相似文献   

17.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忠实”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这应用于诗歌翻译 ,就应在译文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以此为标准 ,本文将比较陆游名词《钗头凤》的两种译文。从而证明诗歌翻译虽不易 ,但的确可以产生好的译作。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意美、形美、音美浑然一体,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提出的"化境".通过评析王佐良先生的A Red,Red Rose英诗汉译本,进一步说明意境和神韵风格是诗歌翻译应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大量运用口语体战斗性语言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及文化背景,该语体寄身于中国古典诗词体,二者近乎完美的嵌合增添了诗词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现有的英译本对此语言特色的处理亦各有千秋,基于风格翻译论对比分析战斗性语言特色英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有利于毛泽东诗词的内核更好地展现给英语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