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二百年,汉高祖刘邦率兵北击匈奴,结果被冒顿围困在今山西省大同市的白登山。包围汉高的胡骑,西面一色白马、东面一色青马、北面一色黑马、南面一色红马,四方四色,如五行之阵。冒顿显尽了威风,这才“开围一角”放高祖脱身。自是汉、胡罢兵言和,高祖“乃使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汉廷谋臣的计划是利用血缘、家族的关系在匈奴上层培育出一个亲华集团,以维持汉、胡间的和平友好外交,然而在这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和亲队伍虽络绎于途,但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上半阕末二句:“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对此二句,现在通行的讲法是:“飞鸣镝”者是咱们自己。因为咱们“飞鸣镝”,所以敌人就如同西风扫落叶一样纷纷地败下阵去了。我认为不然,“飞鸣镝”者是敌人,“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是个副词句,指“飞鸣镝”的时间。“飞鸣镝”始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  相似文献   

3.
赵秉文等重估儒学价值的金末儒士勾勒了一个涵盖治道、文辞的历史谱系.元好问在金亡后把这个谱系升格为“文统”,并以承继中州文献之传与金源文派之正而自居,有意和赵复一系北上的南学划清界限.元好问作为一代宗师,在东平等地培养了大量弟子,这些弟子皆擅长治道文章之学,坚守乃师所建构的“文统”,以至于在元初形成为一个大规模的阵营,规定着北方的儒学格局.不但如此,北方“文统”也影响着南学的北上,这主要表现在对南方理学北上的抵制和对理学“流而为文”的引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句脍炙人口的话,反映了人臣之极的封侯不过万户。梅鋗的封十万户,我认为是值得怀疑的。梅鋗是秦末番阳令吴芮的部将。陈胜、吴广起义,掀起了反秦的怒潮,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梅鋗观察形势,因劝吴芮起兵反秦。吴芮采纳了他的建议。梅鋗率领一支百越武装北上,在南阳与刘邦的军队会合,打下了析、郦两县,随刘邦入关,推翻了秦朝。项羽分封诸侯时,因此封”吴芮为衡山  相似文献   

5.
<正> 陆贾(约前240—前170年),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生平事迹见于史载者仅有以下三事:一、在高祖和文帝时,曾前后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归属汉朝;二、刘邦与吕后死后,他出谋划策,使周勃和陈平联合起来粉碎了诸吕之乱;三、他曾向即帝位不久的刘邦提出“马上得之(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问题,引起刘邦的重视,命他总结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结果陆贾著成《新语》十二篇,从那些经验教训中引申出他自己的治国主张——这一点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原因;又列举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四大历史功绩,肯定这支部队的"得".  相似文献   

7.
《人文杂志》1986年第三期发表了周嘉向同志为刘邦“平反”的文章,题为“为刘邦辩一言——读《史记·项羽本纪》”(以下简称《辩》)。  相似文献   

8.
不少史学家认为刘邦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黄老之术”,但我们评述历史人物,“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我们认为,刘邦的整个一生都是向往法家,推行法治的。一、刘邦羡慕法家秦始皇刘邦入咸阳前是羡慕法家秦始皇的。刘邦出身于富裕中农家庭,“尝告归之田”,虽有条件读点书,但他“不脩文学”。所谓“脩”,《说文解字段注》为“脯也”,“则薄析曰脯”,即“以求尽善”。所谓“文学”,是指文献经典。意思是说,刘邦没有很好的读过文献经典,当然也不是没有读过书。《汉书·艺文志》中列有他写的“歌诗”二篇,即《大风》与《鸿鹄》就是例证。正因为如此,他对儒家等学派的思想懂不了多少。他父亲骂他是“亡赖”,虽是指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无利入于家也”,但也有读书不多之意。  相似文献   

9.
张义忱同志针对我们的《“安刘必勃’辨》写了《〈“安刘必勃”辨〉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刘邦临终的遗言是可靠的;二、周勃“重厚”的品质是无可指责的,从而论证了“安刘必勃”的必然性。我们进一步查核史料,觉得有必要“再辨”,以引深讨论。首先,我们提出“安刘未必非勃”的观点,是从对刘邦去世前后的政治形势分析而来的。一般地讲,刘邦安排后事,亦当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
奏亡之际.楚强汉弱。刘邦鉴于彭城之败,施“造势”战略.终诛灭项羽,创立汉朝,其战略思想,浑慎完密.本文试予剖析。楚汉战争中刘邦战略思想,以公元前二五年汉军彭城之败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公元前二七年.在刘邦屈就汉中,怨恨项羽之时.萧何根据。今众不如,百战百败”的实际情况;提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之策①.不久韩信又指出.项羽“其强可弱\建议刘邦“举而东”定“三秦”.“东向争权天下”.萧、韩的这些策划,为刘邦所采用,成为了楚汉战争前期刘邦的战略思想(以下简称“前期战略”)。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11.
吕后(公元前二四一——一八○年),名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刘邦在世时,吕后“佐高祖定天下”;刘邦去世后,她主持朝政十五年,继续推行法家路线和政策,巩固和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秦末汉初的社会形势、经济情况、人的价值观念以及秦汉统治者治国策略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再论秦亡汉兴之因。认为素所以亡,主因不是以往所说的“赋税太大”、“徭役太重”、“用刑太极”,而是由于过急、过广地强行全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而刘邦在建汉前后能够审时度势,采用适于当时社会现实、价值观念的适度分封和郡国制,使汉朝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3.
张敏卿 《中州学刊》2007,1(2):176-178
"北上抗日先遣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尽快实现,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和策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建和派出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根据中国革命斗争形势变化的要求,在"共产国际"的积极倡议下,"北上抗日先遣队"组建并被赋予了多重的历史使命,其中心任务是服务于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14.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基于自我生命体验提出的命题。在这个命题中,“知行合一”被定义为“知行关系”的“本体”,试图确立解决“知行关系”的基本范式,并表现出形上性;“行”之为“知行合一”基础的确认,提出了把握“知行轻重”的参考答案,并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知行合一”中的价值诉求,反映了阳明对“知行合一”应用意义的期待,体现了超越性和理想性;“知行合一”的多重性表明“知”“行”不是静止的合一、抽象的合一,而是动态的合一、具体的合一,凸显“知行合一”的最佳模式是“知行相适”。不过,“知行合一”之所以为“知行本体”,之所以“以行为本”,之所以蕴含“价值诉求”,之所以表现为“多重合一”,乃是“心体”使然。因此,王阳明“知行合一”是由“心体”主宰、孕育的“知”“行”运行系统,是“心体”这一道德智慧的深切投射。质言之,王阳明“知行合一”是以“心体如此”为核心,以“知行本体”“以行为本”“价值诉求”“多重合一”为基本元素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因而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处理“知”“行”关系的典范,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表现出丰富且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匈奴盛时其境内非匈奴人口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胡王破灭后 ,除乌桓鲜卑外还有一部分遗民被掳入匈奴中 ;冒顿曾北服丁零等北部诸国 ;乌孙等西域各国亦曾长期处于匈奴辖下。种种迹象表明 ,白登之围时冒顿所辖控弦 ,包括东胡遗民、丁零以及乌孙西域各族的兵丁战马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春节,应届大学生小王南下北上,到处参加招聘会、递简历。他说,一过年,心里就开始发慌,生怕找不着工作,面试时“都觉得底气不足”。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有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17.
龚自珍《病梅馆记》:“有以文入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其中“孤癖之隐”一语,注释各异。“孤癖”一词,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1]释为“特有的嗜好”,大体可从;陈振鹏等主编《古文鉴赏辞典》[2]释为“奇特癖好”,近之;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3]释“孤独怪僻”;高中语文课本[4]释作“偏嗜成病”,则并未妥。偏好病梅,与性情之“孤独”何关?故徐本以“孤独”释“孤”,纯属望文生义。而高中课本“偏嗜成病”之释,“成病”之义,未免有添字解经之嫌。至…  相似文献   

18.
选拔人才重在“知人”,“知人”方能“善用”。如何“知人”在于平时善于观察,“善用”则是使人才各得其所,用其所长。“知人”并“善用”是许多事业成功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西汉刘邦,自幼并没有读过多少书,长期的南征北战,使他从实践中增长了许多见识。在刘邦临终时,曾对谁能担任相国说过大体符合后来历史实际的话。吕后问道:“陛下百岁以后,萧相国(萧何)的接替人谁最为合适?”刘邦答:“曹参”。再问其次,刘邦说:“王陵可以,然而王陵比较憨厚,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智谋有余,却难以独任。周勃待人诚恳,能宽容,比较厚道,却少文才,性格举止文雅安静方面有所不足,能安刘氏的人定必是周勃,宜叫他担任太尉(掌兵)”。汉初,张良、萧何,韩信人称三杰,三杰能为刘邦所用,终于平定天下,刘邦可谓“知人”。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把“寡人”释为“寡德之人” ,把“不”释为“不善”。如《辞源》“寡人”条 :“寡德之人。”“不”条 :“不善。”《汉语大词典》“不”条 :“不善。”但是我们认为“寡人”、“不”都应当释为“孤单之人”、“孤寡之人”。第一 ,“寡”只有“少”、“单”之义 ,不含“德”义。《尔雅·释诂下》 :“希寡鲜 ,罕也。”“鲜 ,寡也。”高诱注《吕氏春秋·士容》 :“孤、寡 ,谦称也。”龚自珍《最录尚书古文序写定本》 :“寡者 ,无二无匹最尊之词。”显然“寡”只有孤单之义而没有德之含义。《辞源》等增加了德之含义 ,属增义为…  相似文献   

20.
苏俊林 《船山学刊》2013,(1):148-154
从“武关之屠”到“废丘之降”,是关中秦人逐渐归附刘邦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武力抵抗、选择新主和最终归附三个阶段。秦人归附刘邦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有:刘邦武力征服和恩惠收服并举;秦国传统权威的丧失;秦人的顺从性格;竞争对手的战略失误与相续败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