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美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其研究对象——与生态相关的审美生活,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完整的,这是生态美学的首要问题;它体现为审美主体在生态环境中的具体生活体验,在其基本的构成上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其时间性三个要素,具体而言,是审美主体的体验奠基于生态环境诸物的质料之上,在时间性上的整体特征是审美主体“始终”指向生态环境;具体而言,这种时间性又有两种基本的可能性,其一是描述生态审美生活的内时间意识的静态构成,其二是从“意义”与“价值”角度,阐述此内时间意识得以形成的动力及其机制,并与艺术美学、设计美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兴起的生态美学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及东方原生性特点.西方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则具有后生性特点,其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怀特海与阿伦·奈斯的生态理论均具有明显的东方元素.生态美学的原生性表现在其“天人合一”的哲学前提、万物平等的价值取向以及生生为易的生命论美学内涵等诸多方面.西方环境美学是其原生性理论形态,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遗痕、分析美学的方法与艺术美学的影响等.在21世纪,两者只有通过交流对话,才能使世界生态环境美学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是我国美学家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品格.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生态美学属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生态美学作为全新的美学观,实现了对传统美学哲学基础的跨越.生态美学鼓励多元思维风格,开创了新的美学时代.生态美学坚持生态论的存在观,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人类学范式对于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主要有四 :一是人类学作为以具体直接的人类生活为终极存在的思维范式 ,超越了主客二元的传统思维模式 ,从而彻底还原了生态美的和谐本质 ;二是超越了实践论美学的工具论、认识论局限 ,恢复了马克思存在论实践观的现代品格 ;三是使生态美学超越了一般生态学范畴 ,使之进入真正人文的、审美的领域 ;四是有助于建构一种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5.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继承了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充分肯定了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方面的功绩,并受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启发,从存在论维度理解和阐释实践范畴,建构以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的本体论美学,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的束缚,用生成论取代现成论,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与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观相比,实践存在论美学观在对实践范畴的理解、人的个体性和自由性以及美学研究逻辑起点等问题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实践美学,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重要的价值.董学文等人对实践存在论美学观进行政治化批评,否定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是不符合实际情形的.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美学必须对“生态”进行再定义。不恰当的“生态”阐释会使生态美学重归主体论美学或陷入抽象的一元论美学。“生态”的再阐释应是大道形上学根基上的再阐释,“生”即“大道生生”,“态”即“大化流行”,“生态”即天人一体、万物并作的本源性世界。建立在这一重阐释的“生态”之上的生态美学,将有可能突破主客二元对立、化解唯审美主义的僵化立场,完全地体现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问题在于学科理论与历史文化相分离导致美学研究呈现主体"中空"现象。这使得美学研究对象的独立性不强,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相似性。由于过分强调个体感性地位,在否定机械反映论的同时,也否定了认知性维度对美学的意义,从而压制了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这是由新时期以来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导致的。走出这一理论误区需要重建美学史研究的认知性维度,树立学科的主体性地位。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美学理论的包容性问题,应从存在论和认知性两个维度理解美学理论;另一方面是美学史观问题,应更加注重思想史与美学史之间的潜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美学必须对“生态”进行再定义。不恰当的“生态”阐释会使生态美学重归主体论美学或陷入抽象的一元论美学。“生态”的再阐释应是大道形上学根基上的再阐释,“生”即“大道生生”,“态”即“大化流行”,“生态”即天人一体、万物并作的本源性世界。建立在这一重阐释的“生态”之上的生态美学,将有可能突破主客二元对立、化解唯审美主义的僵化立场,完全地体现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生态美学李欣复生态美学同生态环境学、生态哲学、生态意识学等生态科学群落一样,是伴随着生态危机所激发起的全球环保与绿色运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美为主要任务与对象,是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构成内容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物质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美学建立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水文化的根基之上,而与植根于盐文化的西方传统美学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一种植根于水文化而极富水的意蕴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形态,并由此构成其独有的原生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国独具特色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建筑与山水园林等山水艺术中得以具体体现,呈现出特有的生态智慧与美学魅力,这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统资源。我们不能割裂传统而一味地盲目追随西方话语,否则就会造成话语建构中的根性失落与根基错位,而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出发,加强本土理论资源与文化传统的深入开掘,使植根于中国水文化传统而富有原生性特质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在当前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美学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变革 ,开辟了生存论美学的现代美学范式 ,是美学现代性的开端。马克思美学从实践和异化两个概念着手 ,探讨审美活动 ,认为它是一种生命实践活动 ,具有本源性和第一性 ;认为审美与异化具有否定关系 ,审美是对异化的扬弃 ,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刘超 《东南学术》2012,(3):230-237
作为后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杨春时的美学理论经历了从生存论美学到存在论美学两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它受到海德格尔等现代哲学的影响,建基于生存本体论,以生存的超越性、个体性、自由性批判了实践美学的现实性、集体性和功利性,打破了实践美学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中国美学的新格局。但是,生存论美学没有明确划分存在与生存,因此本体论的基础有所欠缺,也没有克服主体性的倾向。2002年之后,杨春时区别了形而上的存在与形而下的生存,独辟蹊径,把存在定性为我与世界的共在,进而确认审美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从而实现了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转折。至此,在存在论的基础上,他建构了"主体间性超越美学",完成了现代美学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西方生态美学在20世纪中叶出现理论萌芽,经历了在生态伦理、生态文学、景观设计等领域几十年的发展,逐渐与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区分开来,并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立话语体系的一门学科。生态美学的学科构建主要体现在处理生态学、美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具有从自然到环境再到生态的内在逻辑承接性,包含了人、社会、文化、环境四个维度的融合。生态美学突破了传统美学知识自律的窠臼,并以科技与人文相融合、景观与艺术相渗透的视野成为后现代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主体的生态自然与生命自由提供知识资源。利奥波德、米克、贾克苏、高博斯特和林托特等学者在不同的时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在各自的领域推动了西方生态美学的发展,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是西方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的当代文化课题,从现代人类学视角看去,其民族性有独特体现:(1)现代人类学对“人”的理解,偏于对“人”及其“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差异性的辨识和描述。这一立场,使得以人与世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具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凸显出来。(2)生态美学的多样性突出表现为文化上的差异性。现代人类学认为人性身份的多样性,主要缘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性。生态美学的构想惟有体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才符合“审美生态”的真正意义。(3)生态美学文化品格的特殊性,最终落实为生态美学的民族性。这使得民族化的生态审美资源在现代社会获得了继承弘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康德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从Dasein的角度对存在的认识,这一存在论基础奠定了审美领域中的主客二分,也奠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与审美客体的存在论性质,这种区分与对立奠定了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域,也是近代美学得以确立的前提.要超越这种对立,就必须超越这一对立之产生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美学研究在中国已有十余年历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理论上达成四方面共识: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逐步明晰,确立了一些生态美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基本确立的以生态存在论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对美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是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学理基础,它为中国美学参与东西方美学平等对话创造了重要条件;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于,生态美学的理论研究要与实践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学研究存在着"泛化"和"俗化"的倾向,泛化意味着传统美学观念的危机,俗化则直接威胁到美学本身的存在.正是在这种意义下,生态美学必须首先接受可能性与合法性的质疑.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其一,由于生态美与自然美的特殊关系,在分解生态美之前有必要先行介入对自然美的发展和定位的回顾.其二,对生态进入审美视界的契机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不仅是生态美学当代性的表征,也是生态美学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其三,如果承认生态美学是可能的,那么这种可能性的终极依据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意味着生态美学建构的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人的生态本性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存在论哲学观是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学术思潮。从生态存在论哲学观出发提出了人的生态本性理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的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与生态自觉性。在生态存在论哲学观的学理基础上,直接产生了以海德格尔后期美学思想(“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为代表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生态本性理论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表达的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新人文精神,它在人的平等权、生存权、人的价值、仁爱精神与人文关怀等方面均包含了自然的纬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学的视域融合与当代美学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和谐美与近现代崇高美体现了审美的双重视域--整体性视域和主体性视域.生态美学在生态文化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基础上实现双重视域的融合,它从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交互性自组织演化以及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自组织演化理论出发考察生态美的内涵和特性,将生态美理解为和谐美与崇高美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伴随着近现代美学向生态美学的转型,当代美学思潮呈现出两种美学思潮交汇的趋势,一是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经由后实践美学(主体间性美学)向整体性美学发展,二是整体性美学力图形成新的理论维度,容纳主体性美学的内涵.两种思潮交相融汇,体现了整体性美学与主体性美学视域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试论生态美学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在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突破就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学术界对于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看法分歧甚大,有人批判其为“反人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生态中心主义”中的“生态平等”是人与万物在“生命环链”之中的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因此,它实质上是对于人的生存权利的充分尊重与保护,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人道主义,所以,它不是“反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对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美学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