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在卢卡奇把"总体性"作为检验"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之后,总体性始终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和核心。总体性思想的产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理论的继承,是对第二国际、物化意识、实证主义的批判,是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回应。深入分析和研究总体性,对理解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有一个由来已久的错误认识,即认为它是反“总体性”的。本文在详尽考察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以及《否定的辩证法》中的“同一性”与“非同一性”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我们不能就字面含义把阿多诺所批判的“总体性”不加转换地当作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意义上的总体性。总体性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的语境里事实上相当于同一性。那种认为阿多诺反“总体性”的观点混淆了总体性与同一性。澄清阿多诺与总体性的真实关系,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的认识,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总体范畴是卢卡奇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作为哲学规定的总体性是研究社会历史和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科学方法,它所追求的是与社会历史的契合。从总体性的逻辑张力出发,卢卡奇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现实的非历史性特点,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历史性和合目的性,这也正是卢卡奇总体性逻辑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在历史哲学语境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反思性的批判话语,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革的关系是其话语活动的直接动因,总体性辩证法理论、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是这种反思的核心主题,而意识决定历史是其反思的内在理念和逻辑归宿,这一点鲜明地凸现出卢卡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和阿多诺都提出了总体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美学思想,但是总体这一概念在卢卡奇和阿多诺那里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卢卡奇把总体作为认识论、方法论,一种对人道主义的理想和向往。阿多诺借鉴了卢卡奇的总体概念,但真实的含义却是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非同一性的同一性。因此他反对总体性。但是二者在理论的指归上却是一致的,即反对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同的是前者的理论存在于遥远的乌托邦,后者的理论描述则植根于现实的苦难。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对当代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具体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和直接性与中介性的统一.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唤起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重新思考,他们的理论是在 "寻求总体性与反对总体性"的交锋中不断发展的,然而由于他们过分强调人在历史创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夸大社会意识的功能,对于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理解不足,他们没有找到变革当代社会的科学道路.因此我们在重视发挥历史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去考察"总体性"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认为西方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强调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破除那种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化的做法,把以变革社会现实为目的的“总体性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培育成熟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作为方法论,系统论述了阶级意识的内涵、功能,揭示了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点、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质,强调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以“阶级意识理论”为核心的西方革命战略,并根据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关于革命策略的争论,提出了以“组织理论”为核心的西方革命策略,由此构成了其政治哲学的完整内容。不同于那种以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二分为基础,抽象探讨正义、自由和平等等主题的西方政治哲学,卢卡奇的政治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追求无产阶级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目的的解放政治学。卢卡奇的政治哲学无论是对于建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政治哲学,还是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若干范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文中简称《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范畴,其中最重要的是“总体性”,“物化”和‘阶级意识”。总体性是指总体对部分的优势性;物化指物的世界对人的世界的全面占有,从而使社会单面化、零碎化;阶级意识指一个阶级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即阶级主体意识。这三个范畴密切相关。总体性体现的是全部事实的有机统一性,而物化破坏了人与物,人与社会及其自身的联系,因而破坏了总体性。要返回总体性,必须有阶级意识。卢卡奇这些理论范畴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即批判资本主义反总体性的物化世界,呼唤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物化概念与物化意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卢卡奇用以剖析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病理性症候的核心概念。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与第三代传人霍耐特分别从交往理性与承认理论出发,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了哲学的反思批判和主体间性的重新诠释。哈贝马斯在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考察批判基础之上,发展了工具理性的物化批判,将物化诠释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并据此提出了物化理论的交往转向。霍耐特则从规范性的维度将物化重新界定为对承认的遗忘,并区分了不同于卢卡奇物化的三种物化形式,进而从病理学角度剖析了造成物化的社会成因。在此基础上,霍耐特结合20世纪末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特征,从后现代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视野出发,以“预先承认”概念重新批判性地诠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实现了物化理论的承认转向。对物化的批判和新诠释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病理学症候,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卢森堡和卢卡奇在运用总体性的理论方法来考察马克思的理论时,从中开显出了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在卢森堡的启示下,卢卡奇提出总体性,旨在审理实证主义理解"现实"与"事实"的方式。在此过程中,通过抗拒实证主义而展现出对政治价值的追求,尤其是布洛赫所说的那种链接于价值判断或理想追求的"希望"的东西,在总体性的结构中得以显现,政治哲学由此在总体性视阈中"出场"。在卢森堡和卢卡奇总体性理论话语之背后,我们发现了通往马克思总体性以及政治哲学的一条思路,总体性对政治哲学的开显,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十分真实地发生了。  相似文献   

11.
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改造中形成的,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包括个体的总体性、社会的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三个理论层面。这三个理论层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以及和谐社会作为其实现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为理论指导,并根据这一哲学精神去设计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程哲学作为在全球化进程曲折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性及其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反思,既是科学技术哲学逻辑理路的延伸,又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当代表达方式的创新。社会工程哲学汲取了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的精华,标志着现代哲学从社会批判向社会建构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13.
"海洋文化城市"代表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下最成熟形态,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滨海城市,也与"海洋经济型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完全一致。概括地说:一是在城市发展和海洋保护的关系上,"海洋文化城市"的构建遵从了依赖而非简单征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二是在城市发展的内部形态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和城市文化分别作为"海洋文化城市"的灵魂与血肉的重要思想;三是在城市发展的宗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5.
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存在论的哲学著作。它既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批判海德格尔,又以海德格尔哲学透视乃至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将海德格尔哲学社会历史化,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暨存在论化。它在卢卡奇“总体”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具体一伪具体之辨,实即海德格尔本真一非本真之思;作者以后者为比附,力图建构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解释学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释学的视野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解释学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的。我们应当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确立科学的解释学意识,并以此来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这样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总体性思想的复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差异性、异质性的强调使总体性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总体性思想也产生两种对立的观点。面对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利奥塔等人的批判。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分歧.詹姆逊挺身而出,提出了融合的总体性,强调对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分歧的超越,从而实现了异质性与同质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此回击各方质疑,化解总体性的危机.重申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应当在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效应。转换非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和脱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立场,是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前提和基础。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关系是我们客观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思逻辑的关键,强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