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影响的人物。唐皇朝统治中国将近300年。其中武则天执政时间超过六分之一。她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起,代高宗详决百司表奏几乎30年;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至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以皇太后临朝称制6年;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建立武周皇朝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李显复位结束,历时14年;总计差不多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云青 《山西老年》2010,(7):50-50
释迦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相似文献   

3.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人,是我国唐代中叶杰出的诗人之一。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于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两度出塞,在边塞生活了六年,创作了不少反映边塞生活的优秀诗歌。回朝后,由杜甫等人推荐任右补阙,转任起居舍人等职。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任嘉州刺史。后罢官,于大历五载(公元770年)客死于成都旅舍。其诗风格与南北朝  相似文献   

4.
浅议刘禅     
刘禅,小名阿斗,是继刘备之后的蜀国皇帝,史称蜀后主。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白帝城(四川奉节),临死之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同年,刘禅继承父位,十七岁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共做了四十年的皇帝。263年,刘禅降魏,举家迁徙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在洛阳病逝。  相似文献   

5.
朱熹生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9月15日的福建省中部尤溪县,逝世于1200年(庆元六年)3月9日的建阳县,享年70岁。  相似文献   

6.
发生于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三月十八日的“五人义”事件,是继发生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葛成事件以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反抗明王朝暴政的群众运动。这个事件的发生,下距明王朝的覆亡,仅十八年。应该承认,葛成领  相似文献   

7.
文姬的生年,史籍没有记载。一般文学史书或阙疑,或估计一个大概的范围。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重印)把她的生年确定为公元177年,不知何所依据。郭沫若同志的剧本《蔡文姬》的人物表上说:文姬“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由曹操遣使赎回。初归汉时估计年三十一岁”。倒推三十一年上去,当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即公元177年。  相似文献   

8.
李煜词浅探     
李煜生于公元937年(南唐烈祖升元元年),字重光,是元宗(即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当时,北方兵祸频仍,民众纷纷逃至南唐。南唐比较富庶安定,与契丹、高丽等国也甚友善。少年时代的李煜,就生活在这豪奢的“玉楼瑶殿”环境中。在几位兄长相继夭折之后,李煜于赵匡胤建宋的次年(公元961年)夏天继承王位,时年25岁,史称后主。李煜登位后没有采取积极进取、中兴南唐的政策,而是继承其父媚周误国的衣钵,对宋朝“年年纳贡,岁岁来朝”,致使国库枯竭,民穷财尽。公元975年(宋开宝8年),宋师破城,李煜欲死未果,乃率臣肉袒出降,后被押解登舟  相似文献   

9.
沈约《宋书》的定稿时间,目前多认为是在南朝齐萧鸾称帝(公元494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502年)以后。借助于语言学和文献学的相关考察,可以认为《宋书》的定稿时间应当早在永明六年,即公元488年。  相似文献   

10.
大冶富民钱监是我国宋代一座十分重要的钱监。它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始置;后来曾经历过至少三度停铸、复置:其中第一次停铸后,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至八年(公元1075年)之间的某一个时间复置,后于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十二月再度停铸,后再复置,后在北宋大观(大观年号共有4年,公元1107年-公元1110年)前后某一具体时间又停铸过一次,在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秋七月己丑又复置过一次;后于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之后的某一个时间并入了汉阳监。至此,结束了其独立存在的历史,但作为汉阳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铸钱的功能还一直存在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至南宋末年。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们柳亚子纪念馆得到了叶楚伧庚申年12月19日在广州六榕寺的一首“寿苏诗”。此诗《叶楚怆诗文集》未收,今抄录如下: 东坡生日,南社同人集六榕寺。用石禅韵,率呈同社诸子。 放歌昔作铜楚语,生日今招玉局魂。 石上姓名犹谪吏,塚中狸鼠渐成村。 文人片语能亡国?通鉴千秋苦覆盆。 除却逃禅无解法,又留微翳是春痕。 社末叶楚伧初稿  相似文献   

12.
(一)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4月25日,北魏孝文帝元宏在南伐时病逝于谷塘原(今河南邓县东南)。临终遗诏以咸阳王禧(太尉)、北海王详(司空)、王肃(尚书令)、广阳王嘉(左仆射)、任城王澄(右仆射)、宋弁(吏部尚书)六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恪称帝执政。孝文帝为什么要安排顾命大臣,并且是六辅呢?从北魏历史上看,曾有六辅和四辅之设,孝文帝设六辅当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明元帝末年(公元423年4月),“命世祖(即太子焘)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以长孙嵩、奚斤、安同为左辅,“坐东廂西面西”;崔浩、穆观、丘堆为右弼,“坐西廂东面”,共决国策。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正月,“皇太子始总百揆”,“命侍中·中书监穆寿、司徙崔浩、侍中张黎、  相似文献   

13.
刘秀(公元前6—57年),即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年至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新莽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他与兄刘(纟寅)于公元22年聚众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公元23年(更始元年),更始帝命刘秀行大司马事,徇行河北.此举成为光武帝自河北定天下的契机.公元24年,受封肃王.期间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击败铜马、招降赤眉等起义军.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称帝于(高阝)南,定都洛阳.本文仅就刘秀称帝之后,即建武元年至建武八年期间,为讨伐公孙述、隗嚣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而御驾高平(固原)亲征前后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4.
陆游(公元1125年——1210年),字务观,别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是我国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十二月,五十四岁的陆游得旨除朝请郎(正七品)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而来到抚州,翌年十一月,陆游又得旨命诣行在所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而离开抚州。这样,陆游在抚州正  相似文献   

15.
韦应物是盛唐、中唐之间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生年,学术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他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七三七年);关于他的卒年,现代学者均属推测,并不能确指。孙望师在《蜗叟杂稿·韦应物事迹考述》中说:“应物罢守苏州后,除曾写过两三首诗以外,就再没有看到他有其他的诗,大约此后不久也许是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左右,就死在苏州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中说:“我们可以大致推测;韦应物大约在贞元七、八年间(公元七九一至七九二年)卒于苏州,此时已罢苏州刺史任,其年岁为五十五、六岁。”周夷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卒年问题》中说:“韦应物罢守后不久即死去,他的卒年当在德宗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左右。”本文从孙先生之说。  相似文献   

16.
长春子名丘处机,元代著名道士、养生家。曾随成吉思汗西征,他生于南宋高宗绍兴18年(公元1148年),卒于元太祖22年(公元1227年),享寿79岁,这  相似文献   

17.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湖北江陵人,是明代后期一位有作为的政治改革家,被进步思想家李贽称为“宰相之杰”。他为了挽救明朝的危机,于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以裕王(即穆宗)讲官的身分进入内阁后,次年,便上《陈六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政见。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神宗即位,他出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前后当政十年。在此期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究其奥妙,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第六章唐长安第一节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公元六世纪末期,一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都城在今西安市区的所在地建立起来,这坐都城定名为大兴城。这坐都城的出现,适应了当时大统一的新形势的需要,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是一个空前的伟大的创举。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的设计思想、平面布局曾对邻国的都城产生重大的影响。隋初仍都汉长安城,由于形势的发展,这坐旧的都城已不能继续沿用,必须另建新城,关于大兴城的兴建,据《隋书·高祖文帝纪》(卷一)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2年)六月,隋文帝杨坚曾下了一道新建都城的诏令,诏令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19.
<正>书院之名始于我国唐朝,当时为收藏、校勘,整理典籍的处所。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4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公元725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辩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这就是当时设置书院的目的,亦即是书院之名的由来,而不是学子肄业的地方。 唐德宗贞元时,李渤隐居于江西庐山白鹿洞,至五代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宋时改称为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书院具有学校性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铁器最低限度在公元一世纪已经远销至罗马帝国,这是有确实记载可稽,不容有任何怀疑的事情。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Pliny,the Elder,公元二三——七九年)在他所著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里特别说及这件事。他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