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宪政治理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1):32-35
公民参与是宪政秩序下民主价值的体现。公民参与能够在宪政治理中重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进而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平衡。因此 ,当前应积极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以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推进我国的行政民主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民政治参与的宪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亮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1-2,11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最高体现与核心表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一个不断推进宪政进程的过程。而宪政的建设与实现除了宪政理念的普及与宪政制度的完善外,还需要宪政实践。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宪政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旨在从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宪政价值的促成来探讨二者之间的意义,以求从政治参与的角度获取对宪政进程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杨淑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9-11
民主对中国来说是个外来词,但是中国人在反思民主能否在中国成功的同时发展了民主,这与公民的参与始终不可分割,本文也从提高公民参与意识方面来改进民主提供了一些独到的建议,包括通过实践锻炼来培育公共精神,加强语言真实交流来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进而达到改进民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周志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0-53
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增多表明,既有的环境决策模式受到了公民参与的挑战。但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环境决策遇到障碍:一是公民无法及时获取环境决策的相关信息;二是公民参与环境决策的渠道不畅通;三是公民参与环境决策的组织基础薄弱;四是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府环境决策有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有效性,甚至合法性。其路径有四:一是扩大环境信息公开;二是建立政府与公民的协商合作治理机制,加强公民参与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三是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培育公民参与意识;四是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6.
葛同山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88-93
人权保护和事实发现不能直接地有说服力地回答辩护权存在的根据。从宪政的视角看,辩护权的理论根据在于基本权利的保护和多数人对少数人暴政的防范。 相似文献
7.
王海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1):32-37
民主只是自由社会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其充分条件。因为一方面,所谓民主,就其本质来说,固然是全体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但是,就其实现来说,却势必是多数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这样,多数公民便可能滥用他们所握有的最高权力,而沦为“多数暴政”。另一方面,即使民主不导致多数对于少数的暴政,却仍然可能导致暴政:一种侵犯每个人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暴政。因为最高权力就其本性来说与无限权力相通,极易演进为无限权力,因而无论掌握在君主手里,还是掌握在人民手里,都可能成为无限权力而沦为暴政。 相似文献
8.
试论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方式的有效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公民进入公共决策过程的重要条件;对参与方式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关系到公民参与的效果,现实中公民参与方式的失效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化进行;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要求公民参与方式的形式意义与实质价值相统一,需要在确定优选标准、优化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参与方式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9.
乔亚南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53-55
民主宪政在当今世界具有普适性,它历史性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政治参与的渠道,是政治参与的绝佳场合和根本保证。当前民主宪政还远未成熟和完善,无法有效限制间接政治参与带来的诸多弊端。民主宪政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着眼于摸索和构建能够克服间接民主之弊端的政治参与新机制,对具体国家而言,还要进行本土化的深耕细作。 相似文献
10.
吴锦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36-40
政治参与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名词,其“硬核”部分表达的就是对政治的介入和影响,是传统政治的表现形式。公民参与的提出是对政治参与“保护带”调整的结果和产物,它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对应,是现代政治的表现形式。公民参与不仅仅是对政治参与的辨证否定,它还是一种理论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李昕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渗透,公民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日益兴盛,并且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公民往往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网络民主监督等方式进行制度内政治参与,亦或通过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等方式进行制度外的政治参与,这都会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信息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2.
陈海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3):1-7
当前对"环境权入宪"的研究存在着"肯定/否定"的二元对立立场,有必要对宪法环境权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与分析。从法律解释的视角出发,可对宪法环境权进行深入的规范分析。在规范模式上,宪法环境权并非主体对客体加以绝对支配的权利,而是主体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在规范属性上,宪法环境权表现为一种兼具规则和原则性质的"规则——原则模型";在规范构造上,宪法环境权包括权利主体、权利相对人、权利客体三方面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借助"公权利/私权利"的分析框架,对环境权在规范意义上的不同面向展开分析,可初步得到环境权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3.
宪法和公民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在近代宪政运动中产生的;凡是成功的宪政国家,均有一套成熟的公民教育体系,宪法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核,公民教育是宪法教育的基本内容;要克服法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法科学生具备优秀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改变宪法教育的泛政治化,与公民教育紧密结合,多种途径加强法科学生的宪法意识和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4.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一种靠人们的习惯、信念、舆论和传统的力量起作用的软制度。它体现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生产状况、社会关系状况和人的本质状况。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重塑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其应有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白丽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5-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但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当从利益分配、公民观念、制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切实维护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日益突出,而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为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搭起了桥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特定地区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绩效对公众信任的影响最大,其次公众参与程度和评价结果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公众信任;同时,评价结果应用通过政府绩效对公众信任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宪法适用就是宪法解释的过程,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宪法解释可以解决宪法适用的所有问题,宪法解释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来自解释本身,甚至也不是来自法律内部,宪法解释必须借助文本之外的资源才能形成合理的裁判.宪法解释的过程表明,宪法解释不足以具备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府中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方便了公众对公共事务或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和讨论,促进了民主政治及民主行政的进程。该机制构建的网络民主参与平台、民意收集与回复机制、民意信息库和政府施政知识库,使政府在以公众为核心,运用及扩大政府内外知识,不断创新管理,在政策、服务与沟通模式方面产生了明显的绩效,增进了公众的参与及信任。 相似文献
19.
游劝荣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4):56-6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也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从宪法学角度看,必须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确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实行良法之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的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