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书记载的 “鲜卑山”共有五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五处“鲜卑山”实际上指的是三座山,即鲜卑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朝阳附近、混有乌桓、匈奴部落的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和敦煌附近、以鲜卑为主体,包含乌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吐谷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阶段的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史书记载的五处鲜卑山事实上是三座山,即鲜卑族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位于朝阳附近的鲜卑山,以及吐谷浑部落联盟的聚居地,位于敦煌附近的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不同阶段的直接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兴起和发展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史书中详尽记载的鲜卑神话共有三个,其一为鲜卑人投鹿侯之妻吞电生下鲜卑部落联盟第一任首领檀石槐,其二为拓跋诘芬与天女相合生下拓跋部始祖拓拔力微,其三则是天降神童成为乞伏部落联盟的首领。通过将这些神话与当时鲜卑族历史相联系可以发现,吞电生子的神话是为了隐瞒檀石槐私生子的事实,天女之子是为了解释拓跋力微母族消失的原因,而天降神童则是说明乞伏部之强大,展现其顺利统辖四部之功。  相似文献   

4.
鲜卑代国的成长与拓跋鲜卑初期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拓跋鲜卑建立过中国历史上的北魏王朝,此前近一个世纪中,鲜卑拓跋部在幽并边地汉族士人的影响下,改变其旧的部落形态,向中原传统的专制政权体制转变,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鲜卑代国时期的历史进步是拓跋鲜卑接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并为后来北魏的历史过程定下了发展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同匈奴等游牧民族一样,拓跋鲜卑早期部落制下的“强者得立”原则是其权力传承的决定因素,也是其兴旺的主导因素;“强者争立”也曾使拓跋部族出现衰落.拓跋部族权力特征是“卡里斯玛权威”支配,极不稳定.拓跋部族在统一北方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强者争立”的负面因素,避免了十六国短祚的覆辙.  相似文献   

6.
"麦田"源于鲜卑麦田部落;"麦田山"并非指某一座山,而是指今平川境内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由许多山脉构成的"弧形"山系;"麦田水"是指经过水泉镇牙沟水村新墩社、水头社和陡城村的沙河;"麦田城"当为"柳州城"。  相似文献   

7.
慕容鲜卑是十六国时期统治过北方的胡人部落。经过早期的汉化改革和近一百年的关内生活,他们在很深的层次完成了汉化。可以说,他们是十六国时期汉化程度最高的胡人族群。但是,不论他们的汉化程度多高,我们还是可以寻觅到他们生活中的本民族习俗。本文考察了慕容鲜卑在汉化的同时所保留的胡族文化,诸如牧业,本民族语言,族内婚,等等。关于此种现象,本文从同化量化标准的角度给予解释,指出由于汉族社会组织的封闭性,慕容鲜卑汉化的途径只能是从外部学习汉族文化,最后把自己的社区变成与汉族相同的社区;汉化不等于非汉族文化变为零,因为汉族文化本身不统一,中国地方文化系统可以兼容一些非汉族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乌孜别克族乃蛮部落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乃蛮部落在乌孜别克族形成前就已经存在,其历史可以上溯到辽代。今天乃蛮部落不仅在乌孜别克族中存在,在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乃蛮部落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的乃蛮部落操用突厥语,蒙古族中的乃蛮部落操用蒙古语。乃蛮部落的形成,融合了金山地区的回鹘、黠戛斯余部以及当地其突厥语小部落。成吉思汗征服北方草原后,直到15世纪前后,在蒙古人的主导下,乃蛮部落参与了乌孜别克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部落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发表以前,人们氏族、部落不分,部落、部族不分。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讲到氏族语言发展为部落语言,而后部族语言、而后民族语言。学术界以此类推。认为氏族先于部落,有人甚至将氏族和部落视为两种历史形态或两个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还有的人反对称部落为民族,认为“部落不包括在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之内”。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作为案例,建立一个解释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的分析框架。"氏族""部落""部落群"等概念是具有不同外延的族群指称,在分析部落地区安全时首先应界定地区冲突主体为何者。权力、认同、安全、财富四项因素是部落地区暴力行为主体发起冲突的主要驱动力,但需要在部落社群结构视角下进行考察。当社群外的异质力量试图进入部落体系时,会刺激社群结构产生变化,促发地区冲突呈现新样态。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发生或被卷入的重大冲突事件证明了上述因果逻辑。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部落学院以传承部落文化和为部落社区服务为宗旨,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当地自治政府(部落)、联邦政府、社区等外部力量形成了既独立又合作的治理格局。在内部治理结构上,董事会、校长、教师、学生是美国部落学院的四种主要力量。这种治理结构,保障了美国部落学院服务于土著人民和部落社区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12.
11—14世纪,在贝加尔湖流域,远东、中央亚和东西伯利亚等地区,生活着许多操蒙古语的部落,他们使用相互近似的部落方言。据《蒙古秘史》和《史集》记载,12—13世纪,所有的蒙古部落分为两部分——森林部落和草原部落。森林部落主要居住在森林,他们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尽相同。有的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森林部落。有的则以放牧和农耕为生,他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高得多。属于森林部落的有斡亦剌惕人、布里亚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甘青川藏族牧区,随着藏传佛教寺院的重建、民间纠纷调解中部落习惯法的运用,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度被废除的藏区旧的社会基层组织——部落组织不断地得以复兴。它既脱胎于1958年以前在藏区普遍实行的部落制度,又在部落组织结构、部落制度等重要方面因时、因势地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东纳藏族部落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是现居于于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部落,人口约为2800人。诸多原因导致学术界对东纳藏族部落关注不多,其社会历史与部落文化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文章结合文献资料及部落文化现象对东纳部落族源历史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彭英明同志的文章《部落产生及其浅探》(下简称彭文)对我在《论部落》一文创用的“前氏族部落”一词提出异议,认为只有“后氏族部落”而没有“前氏族部落”。现释于后,作为对此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部落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地区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部落兵员征集及军事训练的方式入手,对藏族部落的武装制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和一个部落文化盛行的国家,阿富汗的民族与部落问题非常突出。同时,尽管在禁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阿富汗的毒品问题依旧十分严重。民族、部落问题与毒品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解决阿富汗毒品问题,必需考虑到阿富汗的民族与部落问题,否则毒品问题很难得到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8.
克烈部落属于哈萨克三个玉兹中的中玉兹。克烈部落分为阿复玛依勒克烈和阿巴克克烈,阿巴克克烈又分为12个部落,这12个部落历史上一直居住在中国的阿勒泰地区。这12个部落于1836年选举产生了四个比,这四个比在《陶克汗的七章法律》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阿巴克克烈四个比的法规》。本文主要探讨《阿巴克克烈部落四个比的法规》与《陶克汗的七章法律》的联糸和区别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 ,就藏族部落武装力量的体制类型作了划分。认为藏族部落武装力量体制包含在部落体制之内 ,既承袭了本民族传统的编队体制 ,也受到蒙古括户和满清旗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部落联盟是辽建国前的社会组织形式。契丹部落联盟设立联盟长、军事首长各一人 ,设立部落联盟议事会、人民大会。它与酋邦制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不同的。契丹部落联盟向部族、国家的转变 ,是在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在部族形成的同时 ,国家的各种因素开始萌芽 ,国家的雏形也在发育、成熟。耶律阿保机在担任部落联盟可汗 (联盟长 )时 ,开始了建立国家政权的各种准备工作 ,奠定了辽初政体的基础。辽国家是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本文分析了辽朝跨越奴隶制的发展阶段 ,直接进入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四点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