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内蒙古库伦旗是清代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喇嘛旗。历时300年之久的政教合一体制,造就了库伦旗神奇而独特的宗教历史文化。库伦旗宗教历史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后进入发展阶段。其研究范围涵盖库伦宗教历史的诸多领域。库伦宗教历史研究在蒙古族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乃至蒙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青海地处祖国边陲,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经济形态的地区。历代王朝,包括中央王朝和在青海或青藏高原建国的地方王国,对这里一直实行着有利于本土的特殊政策,无论  相似文献   

3.
青海蒙古族盟旗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旗制度是明清到民国时期在我国蒙古族地区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权组织形式,青海蒙古族地区也实行了这一形式。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其内在的原因,但青海蒙古族所处的以牧为主的生态环境与以地域为本的盟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相适应性,最终成为青海蒙古族社会衰退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政教合一"的喇嘛旗是清代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畸形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相关文献和蒙古文原始档案,从社会与历史变迁视角阐述了清代蒙古地区设立的七个喇嘛旗之一锡勒图库伦扎萨克喇嘛旗的来源及其"政教合一"的行政体制,尤其是有清一代该旗财政收入和清末民国年间出现的"政教分治"所带来的近代化或世俗社会化进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所谓“新政”的大环境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张荫棠和联豫在西藏实施各项新政措施,其中之一即“收回政权”,实行政教分离。这一措施使得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论青海土官、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青海地区土官、土司制度的变迁 ,对了解元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具有典型解剖的意义。青海土官制度创始于元代 ,明代得到普遍推行 ,清代演变为土司制度。清代土司制度与明代土官制度大同小异 ,随着时代的进步 ,土司制度日益不合时宜 ,终于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库伦旗是蒙古漠南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也是清朝全境七个政教合一旗中最先实行此体制的旗。它始建于1634年,已有380年的光景。在近四个世纪的历程中,库伦人民以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佛教文化、萨满文化、安代文化、多元文化、习俗文化和口承文化。同时,培育和成就了库伦人民集体的精神品质即自强精神、包容精神、革命精神和安代精神。历史与精神是同步的,在逐渐形成的精神主导下,库伦人民克服和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不断创造了库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库伦传统精神迸发出新的活力并强力推动着库伦旗的各项事业。  相似文献   

8.
千百户制度是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政治策略。文章根据《西宁青海番夷成例》就清代青海藏族地区千百户的设置、管理职责及其待遇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奏销制度是清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对各省的财务收支实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制度之一。奏销制度在清代曾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奏销制度的渊源及其在清代建立、完善、崩溃的过程,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等各个方面,做一个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清代的奏销制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奏销制度是清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对各省的财务收支实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制度之一。奏销制度在清代曾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奏销制度的渊源及其在清代建立、完善、崩溃的过程,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等各个方面,做一个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清代的奏销制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724年,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加强了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整顿和管束,其中关于喇嘛衣单口粮的规定,就具有控制藏传佛教寺院经济、限制寺院规模的作用。虽然青海的藏传佛教寺院并没有完全受衣单口粮规定的限制,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寺院的兴衰。  相似文献   

12.
清朝对青海、西藏的设治和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和西藏地区的设治和经营,是清政府处理边陲民族地区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清朝前期的不断努力,采取有力措施,稳定了两地的局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清朝出于稳定青藏社会、防御准噶尔部入侵,加强对青海地区统治的需要,在青海地区驻扎了相当数量的军队。文章对这一时期驻军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青海历代屯田垦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至清朝中期,不同朝代出于不同的政治、军事需要,曾断断续续在青海牧区开展过较大规模的屯田,近代以来则以有组织的"举办垦务""放荒"为主要形式对草原进行垦殖。本文对青海历代屯田、垦殖的史实作简略记述,并简单评价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于明代中叶的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雷坛,是甘青地区明清建筑体系发展时期的珍贵实例。雷坛正殿结构独特,承前启后,集精美的大木工艺、彩画、壁画及悬塑艺术于一体,是甘青地区不可多得却埋没已久的艺术宝库。其梁枋、斗拱上至今完好保存着明代彩画原作,带有官式“旋子彩画”特征,是甘青乃至全国范围内难得的明代彩画实例。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青海省湟源县南古城系何人何时修筑一直不能确定,一般依据《丹噶尔厅志》所记“父老相传”之语,疑为该城系清代青海蒙古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与其妹阿宝所筑。近翻检史料发现,此城应为阿拉善蒙古郡王阿宝于雍正年间统辖青海蒙古诸部期间所筑。  相似文献   

17.
驻藏大臣是清朝总理西藏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驻藏大臣从最初设立到最终形成稳定的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可以说是清朝对西藏统治政策的一个"法制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清朝政府制定了较为全面、完善的治藏法令。这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对维护当时国家的统一,促进西藏地方的稳定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从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及其完善的过程出发,分析清朝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相继颁行一系列治藏法令的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当前我国民族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