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记录了高句丽建国的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统治时期的文治武功,好太王守墓烟户的来源、数量及相关制度。长达1775个字的碑文,是高句丽人留下来的珍贵文字资料,是研究高句丽建国和好太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其中,第一面第8、9行记载了高句丽与新罗、百济、倭之间征战的情况,因有倭以辛卯年来渡的字样,国内外学者称之为辛卯年条。由于对这段文字的断句、解说各不相同,学者们争论了百余年。与之相关的倭的实体,以及高句丽、新罗、百济、倭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如何认识好太王碑辛卯年条和碑文中涉及到东亚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我们认真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王陵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政权存在 70 5年 ,传 2 8王 ,都城三置两迁。诸王陵墓在何处 ,墓葬形制、规模、特点如何 ,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问题。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证明 ,我国集安国内城附近的某些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应是高句丽王的陵墓 ,诸如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西大墓、JYM992、 3319等 ,其中 3319为典型的砖室墓。从建筑结构、年代、出土遗物 ,特别是莲花瓦当、文字瓦当和文字砖的研究成果 ,结合文献 ,可以确认某些王陵及其主人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以集安为都425年,分布在集安的大型积石墓王陵将近20座,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有关文献记载,提出其分布地点是在"故国"三川之中,之后对《集安高句丽王陵》报告中确认的13座王陵和12座备选墓葬,以及太王陵、将军坟等墓的墓主人推断,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具体分析,其中有的是已有观点的进一步论证和丰富,同时也有笔者新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好太王碑的建立公元前三十七年,在现在辽宁省桓仁县和吉林省集安县一带,建立了一个高句丽王朝。这个王朝,历时达七百年之久,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好太王碑便是留下来的高句丽珍贵文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好太王碑碑文中镌有"下平壤"和"平壤城"。这是一南一北两个地方。下平壤在鸭绿江左岸,平壤城在鸭绿江右岸。鸭绿江右岸的平壤城不是国内城及其石城内的土城,而是"国之东北大镇"的新城,地处集安良民,为东川王所筑、故国原王增筑。  相似文献   

6.
好太王碑发现于吉林省集安市,此碑建于公元414年.其地另有毋丘俭纪功残石传世,约刻于公元245年前后,金毓黻《辽东文献征略》记作“毋丘俭丸都纪功碑”(卷3),是东北亚最早的碑刻.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 ,长期生活在我国东北鸭绿江流域。公元前 37年(西汉建昭 2年 )高句丽国家建立 ,公元 312年 (东晋永嘉 6年 )势力抵达今朝鲜半岛的大同江流域 ,公元 6 6 8年 (唐高宗总章元年 )灭亡。我国史学界对高句丽的研究始于 1877年 (清光绪 3年 )。是年 ,奉天桓仁县书启关月山在通沟岗的荒草丛 (今吉林省集安市太王乡大碑村 )中发现了公元 414年 (东晋安帝义熙 10年 )建立的高句丽第 19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 ,“火焚除苔 ,捶制拓本 ,传播京师” ,从而揭开了好太王碑与高句丽研究的序幕。然当时及以后…  相似文献   

8.
集安是高句丽民族早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是高句丽王族桂娄部的中心所在。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年自桓仁迁都至此,历425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政权的大发展时期。之后高句丽政权虽然迁都到平壤,集安作为"别都",仍列高句丽"三京"之一。因此,分布于集安的高句丽文化遗产也就最为集中、齐全和典型。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辽东第一古碑”和“石文中第一篇大文字”的好太王碑,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引起了深入的探讨,尤其对于它的发现时间、捶拓经过及流传始末更颇滋聚讼,莫衷一是。《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发表王健群同志《好太王碑的发现和捶拓》,对该碑的发现历史提出完整的看法,该刊1985年第1期又发表刘永智同志的《好太王碑的发现及其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三年第四期载王健群同志《好太王碑的发现和捶拓》一文,读后受益良多。我国自一九三七年罗福颐编《满洲金石志》以来,迄今四十余年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王文对好太王碑的研究将有所促进,但是,文中对碑的发现、拓打等问题的论述,尚有值得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11.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实行爵位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新的诸王爵位封授制度。孝文帝规定道武帝直系子孙才可以拥有王爵,对宗室王、异姓王采取降爵措施,并且,实行虚封爵与开国爵等级一体化以及爵品与官品合一的措施,在制度上确立了王爵为最高等级的爵位。为确定封授诸王食邑的标准,制定了亲疏世减法。在诸王的封地设置内史和王官进行管理,因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由于诸王爵位封授制度的制定,使诸王成为在政治、经济上拥有很高特权的阶层。  相似文献   

12.
金代开创纪功碑“大金得胜陀颂”碑是中国历史名碑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辞海》(1979年版)和《中国名胜词典》一都做了收录。该碑位于吉林省扶余市徐家店乡石碑崴子村,通高320厘米,龙首龟趺。正面汉字碑文八百一十五字,奉政大夫赵可撰稿,儒林郎孙俣书丹,碑额篆书“大金得胜陀颂”六字,是国史院编修官、金代大书法家党怀英的手笔;背面女真字碑文约一千五百余字,是世界上女真文字最多的碑刻,两种文字对照。碑文中叙述  相似文献   

13.
夫余亦书扶余。关于夫余、北夫余、东夫余的问题 ,中外史学界意见分歧 ,众说纷纭。笔者在已发表的两篇论文中 ① ,认为北夫余、东夫余即夫余 ,不是在夫余之外还有北夫余和东夫余。今再重新提出探讨的目的是抛砖引玉 ,希望通过争论 ,能够澄清一些问题 ,获得正确认识。不当之处 ,请大家指正。一、北夫余即夫余 ,不是在夫余之外还有一个北夫余  《好太王碑》云 :高句丽的始祖邹牟 (亦书朱蒙、东明 )“出自北夫余”。《冉牟墓墨书》云 :邹牟“元出北夫余”② 。这是关于高句丽起源最为重要而可靠的记载。但在《魏书·高句丽传》、《梁书·东夷…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研究二题陈鸿祥关于《宋安化王祠碑》《宋安化王祠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之子百家撰,编入其自选的《学箕初稿》卷二,附于黄宗羲《南雷集》刊行。据撰者自注,该卷文字起自清康熙丁巳(1665年),则碑文之作,当去此不远,或即在当年。这篇碑文,是为重...  相似文献   

15.
熊考核  文龙 《船山学刊》2007,63(1):91-93
禹碑是衡阳历史文化一大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一大奇观。最早论述衡阳禹碑的是南北朝徐灵期。禹碑文字古奥奇特,刻凿出衡阳历史文化的古远与瑰丽。  相似文献   

16.
<正> 《荒年志》碑,1957年在河南省内黄县苏王尉村发现。立碑的时间应为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碑文记载了崇祯十二年至十七年(1639——1644年),河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西照四十顷地村东北方,在当地居民称做“王墓梁”的陵园内,有许多挪亚方舟形的景教墓顶石,远望宛如白羊群,在墓顶石群中,有一石碑跌,其上原立有石碑。其上石碑是解放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法人马定发现的,其后拉赫曼博土将北碑照片寄给陈垣(援庵)先生,陈先生为此撰文并附有照片发表于1938年《华裔学志》3卷1期。以后又将可识读碑文录入《绥远通志稿本》卷58。后原碑被当地居民运至墓地附近的乌拉太村,1965年运回内蒙古博物馆,现存内蒙古博物馆内。  相似文献   

18.
高句丽南北道是当时从辽河流域通往高句丽王城所在地即今集安地区的两条道路。文章首先对文献记载中的关键字词进行了辨识;然后对以往学术界推断为高句丽南北道的几条道路逐一进行辨析,提出倾向性意见;与此相关,文章最后对当时高句丽的新城所在又作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集安 3319墓多年的实地考古调查和重点运用天文考古学知识 ,对高句丽人像石刻神秘图纹符号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考释 ,提出了“天书”是由“七衡六间”、“四方五位”、“四时八节”、“九宫”、“八角”及“阴阳五行”等中国本源文化中独有的原始图解所构成的复合图 ,东西立石系高句丽民族崇拜的日月神像。本文还对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确定了石刻为仿中原汉代墓阙性质 ,断定墓葬应为高句丽第 16代王故国原王的陵墓 ,并认为高句丽族名“高”姓来源于始祖神高阳氏 ,其“天人合一”思想深受中原影响。这些方面 ,都充分体现了高句丽民族与黄帝氏族、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此文以全新的视角 ,独到的见解系统考释 ,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0.
侯卫东 《殷都学刊》2012,33(4):56-61
安阳修定寺唐代开元三年(715年)刻的《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清代的《安阳县金石录》、《唐文拾遗》都著录了碑文.原碑已经打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艺风堂旧藏拓本,拓本与著录文字相比勘,可以互相发明,最大限度地还原碑文的原貌.唐代修复后的修定寺塔至今尚存,仍然使用了北齐时期的塔基,该塔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塔基,碑文对包括该塔在内的始建于北齐时期的寺院建筑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对研究北齐佛教和皇家寺院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