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通 《回族研究》2002,(1):87-92
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三者关系非常密切。它们都发祥于中东的闪族即闪米特人 ,原属同一个先民 ;都反对偶像崇拜、多神崇拜 ,只信仰一个主宰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圣迹 ,都自称是自己的圣城。但同时 ,三教又构成为中东问题的主要症结  相似文献   

2.
世界三大一神教即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西方宗教史上的主线,对欧洲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中古时期的欧洲为例,分析三大一神教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虽然同根同源,但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渐行渐远,在彼此的对立中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在中古欧洲的制度层面,这三大宗教之间彼此排斥,但由于它们之间有较多的相同之处,在具体的生活层面,又有较密切的接触,因此在信徒个体的层面,也不乏相互转信的个案。这三大宗教在中古欧洲的对立局面,彼此之间相互歧视,造成双方都形成了较深的历史伤痛,这也是今天这三大宗教之间仍然难以友好相处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吞口"是古敢水族源自于古敢乡补掌村一带民间传说的特有民俗崇拜。为适应国家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繁荣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并更好地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依托于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现代舞蹈艺术,以《双鱼拱葫芦》等5个篇章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是舞蹈与传统民俗有效融汇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吞口"是古敢水族源自于古敢乡补掌村一带民间传说的特有民俗崇拜。为适应国家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繁荣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并更好地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依托于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现代舞蹈艺术,以《双鱼拱葫芦》等5个篇章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是舞蹈与传统民俗有效融汇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5.
古敢水族《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把水族民间观念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和游艺民俗等多种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既体现了古敢水族"吞口"崇拜的独特民俗,又以此为载体将水族更多的民俗事项融入舞蹈之中,成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6.
《吞口》舞是以古敢水族"吞口"崇拜为结构载体,融合水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在当代文化消费需求背景下创作的民族舞蹈艺术。从文化学角度来对其进行审视,我们会发现这一舞蹈艺术的产生是当前古敢水族社会文化发展的特殊需求,同时也是水族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它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化建设,在当前文化消费转型的背景下,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效佩 《回族研究》2007,(4):104-112
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亚伯拉罕宗教",它们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教义理论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如何看待耶稣这个宗教历史神秘人物而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篇章。三大"一神教"因各自看待耶稣的立场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巩固、创新或者构建了各自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站在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上,把它们对耶稣所持的不同立场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不但具有追求宗教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球伦理也有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埃及众多神中最为闪耀的女神,伊西斯崇拜在希腊罗马时期达到鼎盛,并流行于整个地中海世界。基督教的兴起之后,异教崇拜被定为非法,伊西斯崇拜慢慢消失。然而伊西斯女神并不会如此轻易的被人遗忘,作为圣母玛利亚的先驱,她的一部分特征与圣母相融合而存活下来。当人们把圣母玛利亚称为神之母、生命之母的时候,那就是古老的女神形象就在圣母身上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阿閦佛(梵Akshobhya,藏mi-bskyod-pa或mi-vkhrugs-pa)以密教五方佛之东方佛而闻名,但也是大乘佛教早期出现的诸佛之一;阿閦佛国东方净土也称阿毗罗提净土(“妙喜净土”),是大乘佛教净土思想中的一部分.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目前仅在藏传佛教遗存中得以准确辨识,本文在相关壁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题材、图像特征、相关经典,并对其在藏区流传的背景及往生信仰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经考察与藏译《法华经》相关的藏族史料文献,初步可认为藏译《法华经》最初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但现存的《甘珠尔》题记上写“由益希德(智军)翻译”。探析“厘定译语”及核对史料初步认为,和田出土《法华经》是814年以前的译本,可能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敦煌和《甘珠尔》中的记载初步认为是益希德厘定译语后的写本。对和田出土《法华经》上“三个写经生的署名”研究发现,这部和田出土的《法华经》是吐蕃时期的高层人物抄写的。  相似文献   

11.
哈德成(1888—1943)大阿洪,在现代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与王静斋、达浦生、马松亭并称为“四大阿洪”。他身处中国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为国家、为民族的文化事业辛苦奔波,殚精竭虑,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穆斯林中爱国爱教的一代典范,本文从四个方面比较翔实地描述了哈德成大阿洪一生的奋斗足迹与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莉 《民族论坛》2009,(10):40-41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历史国民原型——阿Q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阿Q是一种类国民,而非单个的解释原型。从类国民的角度分析阿Q形象,有利于认识众我的尊严和不足,建立国民整体的健康人格,以利于国家和社会走向进步。  相似文献   

13.
虎嵩山与马鸿逵的三次合作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希柏 《回族研究》2002,(2):109-115
虎嵩山 (1 879- 1 956)是中国著名的伊斯兰教经学家 ,著名阿洪。在 2 0世纪 30— 40年代期间 ,他曾经在穆斯林聚居的宁夏省 ,与当时行政长官马鸿逵 (1 892 - 1 970 ,回族 )曾经 3次合作 ,筹办建立了“宁夏私立中阿学校”、“吴忠中阿师范学校”等中阿兼授的伊斯兰文化学校。这些学校的创办 ,为宁夏的回族教育、文化及出版业的发展 ,造就了一大批中阿兼通的回族人才 ,在宁夏和西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吞巴家族(藏语称之为第巴吞巴)是吐蕃松赞干布文臣吞米·桑布扎的后裔,对此古今学界基本持相同观点.然而,吞巴家族的历史中仍存一些可议之处,其中包括吞米·桑布扎的出生地,吞巴家族和雅嘉巴家族的关系以及吞巴为何被称之为“拉让宁巴”等.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考察和分析,试图回答和理清该家族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5.
钟银梅 《回族研究》2013,(1):97-101
民国时期,回族留埃学生群体自觉展开了多种形式的中阿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地推动了中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为世界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国内穆斯林的思想意识及回族社会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长远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我们生活的高级层面之物,是人类进步的标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与交流。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虽同为东方文化,但两者之间确有差异。所以,在当前研究中阿文化,寻找其契合点,寻求中阿共同核心价值观,为中阿经贸合作和谐、持久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巴图孟和(蒙古族)是中国不同时期的作家。但是,他们的作品《阿Q正传》和《红鼻子罗敦》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运用类型比较法对这两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阿文明上千年的和平交往历史后发现,中阿之间的民间交往主要通过宗教之旅、学术之旅和商贸之旅等方式时断时续、绵延不断地进行,并形成独特的"三轨并存"交往模式,在中阿民间交往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新中国对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人文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阿哈德·哈姆是文化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除了在犹太复国目的、方式等方面与政治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截然不同之外,他还在处理阿犹民族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观点和主张。他不仅最早发出了未来阿犹民族冲突的预警,而且倡导阿犹两个民族之间平等共处。阿哈德·哈姆有关阿犹民族关系的思想不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其文化复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鲁学界历来有所讳忌的生理角度对阿Q进行医学人类学分析 ,认为其性格上、精神上的病态有部分生理因素。并认为 ,对这一因素的揭示 ,非但不会贬低人物的美学意义 ,反之对我们加深理解阿Q的典型性特征及鲁迅创作心理的深广性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