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辩论主义作为民事诉讼模式界定标准的核心难以真正揭示民事诉讼的体制性特征,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要反映的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之间作用分担的状况,并以何者在证据的收集和事实的调查以及诉讼程序的推进占据主导性作用为其主要的外在表征,对民事诉讼的体制更具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因此,以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作为民事诉讼模式的界定标准比之辩论主义更为合理。以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作为民事诉讼模式的界定标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应当归结为同一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2.
法官阐明是实行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的一种重要修正机制,面对世界范围内民事诉讼中产生的诉讼增多、诉讼迟延和诉讼成本高昂等问题,两大法系国家都将法官职权的扩大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作为具有职权和义务双重属性的法官阐明,法官的消极阐明或者过度阐明,都是对当事人权利的侵犯和法官中立地位的破坏。律师参与民事诉讼具有与法官阐明相同的功能,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能够有效减轻法官阐明义务,降低法官阐明强化对于民事诉讼模式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民事诉讼中程序选择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程序选择权本质上属于程序人权,理论依据为程序人权保障理念、程序主体性原则及处分权主义,内容包括当事人对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权、对诉讼程序的选择权与对诉讼手段的选择权。程序选择权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适应世界各国民事诉讼发展趋势、实现民事诉讼目的、降低诉讼成本,提高程序效益和实现司法公正等实践价值。在我国立法中,程序选择权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应当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改革与完善我国现行立法;增设某些程序选择权;明确法官的阐明与告知义务;明确律师的正确建议义务。  相似文献   

4.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是克服辩论主义缺陷的需要,是防治实务中不诚信诉讼行为的需要。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当履行真实义务、诉讼促进义务、事实阐明义务,禁止滥用诉权,禁止滥用诉讼权利,禁反言。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要提醒当事人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告知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后果,对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依法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5.
所谓环境民事诉讼,是指环境资源法主体因环境资源污染或破坏行为损害了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其民事权益或要求相对人履行民事义务,或要求人民法院变更其民事权利义务而提起的民事诉讼。环境民事诉讼具有区别于普通民事诉讼的特点:诉讼主体资格的扩大、诉讼中实行因果关系的推定、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倒置、诉讼结果的践行、诉讼时效的延长等五个方面。环境民事诉讼作为一种诉讼形式,其产生必须有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依据:《宪法》、《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实体法律规范规定了实体法依据;其程序法上的依据则主要是民事诉讼法律。  相似文献   

6.
作为民事诉讼法律行为的主体与其他法律主体相比较,有其自身的属性。准确认识民事诉讼主体的固有属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众所周知,欲开始民事诉讼程序,获得民事诉讼主体资格,成为民事诉讼的原告或被告,必须具备法定的属性。只有具备了特定的条件,方可符合适格的民事诉讼主体。准确而言,必须具备民事诉讼权利能力,而且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与他人发生争执或者权益受到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者,则可成为民事诉讼的原告;必须具备民事诉讼权利能力,而且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与他人发生争议而被他人起诉,进入到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人,方可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由此可见,一切具体的民事诉讼都有其特定的民事诉讼主体。可否成为民事诉讼的主体既不是由当事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也不是由人民法院任意指定的。只有那些具备法定条件的人,才可成为某一民事诉讼程序中的适格主体。这就是民事诉讼主体的特定性(或是确定性)。 民事诉讼主体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选择性。这里所说的选择性不是没有限制的任意处分,  相似文献   

7.
张纬武 《天府新论》2005,(Z1):172-173
民事诉讼当事人知情权,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对程序上与当事人有关的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及包含案件中断、中止、终结等法定事由应当享有的知晓、了解的权利.确立民事诉讼当事人知情权的基础是当事人对法律的价值追求,同时,确立民事诉讼知情权也是程序公正的要求.民事诉讼当事人知情权包含多项内容,但也受到一定限制,存在例外情况.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基石之一.然而,已有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几种学说只是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外延宽窄之论证,属于形式意义上的界定,并没有真正反映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实质内容,即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权力(权利)优化配置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应当以诉权和审判权为基本范畴,分为权力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权利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权力-权利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应该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余庆斌一、职权主义的含义及其弊端民事诉讼职权主义是以法官为中心的审判程序原则和模式。它强调法官在审判中的作用。法官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始终是处于占主导的支配地位,是诉讼的指挥者和控制者。查明真相的责任归属法庭,法官主...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各主体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即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从权力型与权利型法律关系为出发点,重新建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揭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实质,有利于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电子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证据具有高科技性、复合性、易损性等特征。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应由法律明确规定 ,证明力应由法官自由判断。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应该严格依法进行。  相似文献   

12.
浅析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鸾 《天府新论》2004,(Z2):156-157
电子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证据具有高科技性、复合性、易损性等特征.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应由法律明确规定,证明力应由法官自由判断.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应该严格依法进行.  相似文献   

13.
证人出庭作证难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民事诉讼的问题,从立法上看,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对出庭证人的权利规定得不够具体,这种权利和义务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法律应保障证人的正当权益,赋予证人拒绝证言权,对证人因出庭作证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应给予物质补偿,对证人的人身安全给予保护,使我国的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王忠平 《理论界》2010,(6):85-86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其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协商,进而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民事诉讼过程中的调解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和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重要方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案件性质上说,凡属于因民事权利义务争议而引起的民事案件,都可适用调解方式解决;从诉讼程序上来说,在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中,都可适用调解结案,人民法院依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由于不属于民事权利义务争议,所以不适用调解。  相似文献   

15.
(一)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审判、执行具有涉及外国因素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中所适用的一种诉讼程序。一般来说,涉外民事案件是指诉讼的主体、客体、或法律关系方面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案件。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就是办理涉外民事案件应当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也是人民法院审判涉外民事案件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和工作次序。  相似文献   

16.
<正>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理论问题。从我国民事诉讼的社会主义本质出发,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和我国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加以科学的研究,对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举证责任的概念 举证责任,就是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确认的事实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也就是,在当事人确认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前提下,由当事人各方对于这些已确认的法律事实,履行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义务。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一规定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当事人提出自己的主张,即确认某些法律事实,是举证的前提条件,这些主张是举证的对象;第二层含义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加以证明,表现为  相似文献   

17.
第一审程序是整个民事审判程序的基础,充实第一审程序,有利于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有利于提高法院民事审判的质量和效率.当下,有必要通过完善民事诉讼的程序规则,使法官和当事人协同促进诉讼来加强第一审程序.向后挪动允许当事人提交证据资料、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提起反诉的时间界限,允许当事人提起预备之诉,强化法官的阐明义务,坚持"适时提出主义",是强化第一审程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事人违反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会侵害对方当事人的财产利益和人身利益,浪费司法资源和扰乱司法秩序,同时也会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当事人违反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制还不完善,难以遏制诉讼中的不诚信行为。为了更好的规范诉讼行为,协调民刑关系,统一法律适用,最终实现诉讼价值,有必要构建毁灭、伪造证据罪和恶意诉讼罪,通过刑法对当事人严重违反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9.
认证的对象包括当事人的举证和法院依当事人的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以及法院依职权调取的除涉及与实体争议有关的事实以外的证据材料。认证以当事人的质证为基础,建立在当事人质证和辩论的基础之上。民事诉讼认证中存在当庭认证情况不足、当庭认证的方式存在随意性、认证过程不公开的情况仍然存在、混同证据交换与证据质证,导致合议制的认证流于形式等问题。要完善民事诉讼认证,需从完善认证规则、提高法官业务素质、增强法官的当庭认证意识这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杜京蔗 《理论界》2008,(3):66-67
出庭作证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但是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和审判实践中,对证人制度一直未有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实践,对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