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岳好平  刘培培 《云梦学刊》2013,34(1):141-145
概念合成理论解释了思维过程的普遍规律,被广泛运用于隐喻、翻译、话语含义的推导等领域。概念合成理论下指令类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前段激活、核心及结果段激活和后段激活三大类型。通过对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意义构建进行了解读。证实了概念合成理论对言语行为转喻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在转喻认知理论框架下,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形容词转类现象的认知理据及其语用效果。形容词和名词的互转主要涉及“范畴或事物转指属性”或“属性转指范畴或事物”的转喻认知模式;而形容词和动词的互转则基于“结果代行为”或“行为代结果”转喻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3.
杜娟 《南方论刊》2012,(1):79-81
著名语用学家梅尔强调,非言语行为语用位在适当情景下的交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行为中的此种重要性,本文继续分析了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支撑点,也借助模因学理论分析了非言语模因在语用行为中存在的神奇魔力,并且主要追溯了其强势存在的群体文化与个人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传统修辞学将转喻约简为词汇间的替代,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讨论比较简单;认知语言学把转喻看作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忽略了转喻在日常语言,特别是在文学语言中修辞效力的体现。转喻既是一种认知机制,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用现象,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使用总是策略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用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语用策略提供了实现的途径。交际中有条件的合作原则的违反为语言的选择和言外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是语用策略在交际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家长对孩子的指令行为是在亲子沟通中一种极为常见的交流形式。本文以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理论视角,结合3-6岁幼儿的亲子沟通状况问卷调查数据以及亲子对话的具体实例,分析指令行为中的语用选择现象。研究发现,家长在实施指令行为过程中存在着语用选择偏好,他们倾向于选择一种论证式的指令行为。在具体推理机制上,该类指令行为通过附加信息,以否定后件与条件强化两种方式,使释话人的认知语境得以扩展,进而强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最终促进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7.
许锦云 《学术论坛》2006,(5):191-193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问。墨辩包含丰富的语用学思想。墨家对名的意义作动态研究,对索引词进行了广泛运用和初步探讨。墨家推理以故、理、类为依据,涉及辩说的语境意图及相关背景,使辩说具有语用性。墨家对辩的实质、功能和要求的论述体现了辩说这种言语行为的语用性质、社会功效和礼貌要求。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244-249
语言交流是说话者之间权力关系的相互比较、调整和竞争。在权势不对等的交际中,低权势方的拒绝言语行为具有更大的语用策略依赖性:使用缓和性辅助语(包括模糊限制语等)以尊重对方的权势优势、降低拒绝言语的语力,使用支持性辅助语以增强拒绝言语行为的客观性,使用称呼性辅助语以增进移情。构建语用力量和语用效果之间的平衡可以弱化权势差,增加低权势方拒绝言语行为被接受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用等效翻译的实质可以从语境和言语行为理论两个方面来论述。语境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话语的真正含义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言语行为分为言之发、示言外之力和收言后之果,其中示言外之力是言语行为的核心,传达言外之意是语用翻译的重要内容。具体运用英汉互译实例分析说明语用等效是指译文与原文的交际价值的对等,而非表达形式及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试论批评言语行为中的性别话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是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言语功能之一。尽管批评是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以往对批评言语行为所作的研究却相对甚少,本文拟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对汉语中男女教师的批评语用策略的选择做出一些阐释。一、调查的理论框架———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关于言语行为,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早在1955年英国哲学家Austin就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人类言语交际的最小单位不是语言的各种句式,而是某种言语行为,如请求、感谢、告别等。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  相似文献   

11.
英语幽默话语具有间接、含蓄、出人意料等特点,以事物相似性或邻近性为基础构建事物间借代关系的转喻思维方式是解读英语幽默中乖讹的产生和消解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此选取概念转喻框架中的重要概念——认知参照点概念和言语行为转喻概念,结合实例,说明转喻对于部分幽默话语生成和理解的重要阐释力。  相似文献   

12.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是日常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言语行为,但是教师在实施批评言语行为时有必要讲究策略,以便达到更有效的教育目的。在此根据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分析人称指示语和称呼语的恰当运用在教师批评策略中的丰富语用功能,其不仅能在批评中维护和补救师生双方的面子,而且能使批评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网络言语的语用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造就了颇具鲜明个性特征的“网络语言”,这种“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言语行为形式和语用意义。本文试从语用学之言语行为、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角度 ,对其作出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言语行为逐步成为语言哲学、语言逻辑以及语用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指令行为的逻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预设、真值、形式刻画等三方面入手,细致探讨汉语指令行为的逻辑语义,以期为言语行为的逻辑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反问句语用否定功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问句是汉语中十分特殊的一类句式.以往研究认为反问句的功能是对原有命题进行否定,表达于原命题互逆的命题.但本文认为,反问句的否定是语用层面而非句法、语义层面的,其功能是传达言外之意、行使言外之力.本文还逐条分析并证明了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是反问句发挥语用否定功能的根源.最后本文总结了反问句语用否定的本质,即为"反问者使用言语行为引导和干涉被反问者、从而实现其语用目的的一种曲折方式."  相似文献   

16.
语用逻辑是言语行为理论的逻辑分析工具和逻辑分析系统。本世纪中叶,奥斯汀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1985年,塞尔和范德维克建立了一个非形式的语用逻辑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奥斯汀和塞尔的工作,明确了语用逻辑的研究对象,并对语用逻辑作了形式化的研究。在语形研究方面,作者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的形式公理系统PF,在PF中证明了语用逻辑的三类定理:关于语用行为的定理、关于条件的语用行为的定理和关于语用力量的定理。在语义研究方面,作者构造了语用逻辑的语义模型,给出了系统的语义解释。在元逻辑的研究方面,作者证明了PF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完全性。最后简要指出PF与塞尔和范德维克系统的区别以及语用逻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产生语言哲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在雏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现的影响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问接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随着言语行为研究的深入,语用行为理论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颇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话语功能。在此以关联论、语用顺应论为认知理据,结合自然口语语料,分析了话语标记语三种主要的语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揭示出话语标记语不但是动态言语交际中构建语篇的语言机制,而且是交际主体动态顺应策略的显性依据。同时,其语用功能也显示出交际主体对语篇、语境及交际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曹斌  曾倩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153-155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研究转喻,揭示了转喻的认知本质,分析了转喻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用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施语者与受语者之间在特定语用环境中展开沟通和交流的言语活动。包括施语者、受语者、文本、语境等诸多要素。话语内容由词或句(或者说名称)构成。话语始终出自具体的施语者,即具体的个人。施语者的内在思想付诸现实则必然离不开将内在抽象的语言思维外化为具体的话语形式。外化的话语形式在客观语用中所蕴含的施语者的话语含义必须具备的显性功能决定了语后行为的效度。语言效度离不开从哲学角度分析话语这一社会活动中的语言活动。话语具有连贯性,有意识的话语行为中语言的使用必然有着某种目的、意义和辩证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