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曾被部分评论家指责为是对黑人男性的污蔑。实际上,莫里森关注黑人男女关系,她理解和同情黑人男性在美国社会中的特殊处境,她的小说既揭示了黑人男性在白人男权观念影响下的弊病,也赋予了他们自我拯救与帮助他人的潜能。本文结合对小说《宠儿》中塞丝和保罗曲折爱情故事的分析,解读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女关系,强调两性间和谐关系对黑人社区延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黑人传统音乐因素对莫里森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她把代表非洲文化的黑人音乐运用到创作中,将音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表达了对黑人种族命运及其文化地位的强烈关注。《所罗门之歌》、《宠儿》中黑人音乐因素起到了布局谋篇、控制故事节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黑人社区在莫里森的《宠儿》中是一个既支持个体成员又限制个体成员发展的存在。在此围绕杀婴事件前后社区对待贝比·萨格斯、塞丝的态度变化,探讨黑人社区的是非观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讲述了女主人公塞丝出于浓厚的母爱,为了不让女儿遭受非人的奴隶制折磨而不得已杀死她的故事。描述了塞丝和黑人群体之间一波三折的复杂关系,从最初的团结友爱到妒忌非难,再到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归黑人群体怀抱。充分说明了黑人群体在黑人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精神自由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盖茨认为黑人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黑人文本特性对认定的中心理论话语加以质疑、梳理、颠覆和修正.而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对黑色命运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盖茨的文学理论建构不谋而合地颠覆了主流中心话语的权威性,弥补了西方文学理论和评判模式构建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黑人小说一般表现黑人在奴隶制压迫下的苦难和斗争,极少涉及黑人在被解放后这种历史对他们精神的钳制和他们为了走出这种历史魅影所作的努力.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不仅拓展了传统小说原有的素材,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展示了黑人奴隶的苦难,而且着重表现了黑人解放后在精神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为解决这些历史问题而对历史进行的勇敢追忆和主动忘却.黑人如果要摆脱历史阴影对自己心灵的钳制,就要勇敢地直面自己屈辱的历史;黑人如果要走向未来,与白人达到融洽相处的状态,就要忘却历史上白人在黑人心中种下的仇恨.  相似文献   

7.
张艳清 《理论界》2005,55(2):145-145
用传统的文艺理论批评方法分析了黑人奴隶史在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再现,从而揭露了奴隶制度的黑暗和残暴;并阐明了结合历史去欣赏文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个鬼魂故事,讲述了一个杀婴事件及其余波,从而揭露了奴隶制给黑人整个民族所带来的巨大创伤。他们在被压抑的回忆中,升华了创伤,勇敢地面对过去,重新获得了自我。在书中,莫里森以艺术手段描述了以不同途径来建立自我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黑人英语是非洲裔美国黑人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黑人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是非洲口头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当代美国黑人作家将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叙述内容,使小说表现出明显的“黑人性”特征,也使作品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大致有生命之"树"、苦难之"树"、拯救之"树"三种.托妮·莫里森试图通过这种"树"的意象以及超自然的表现手法,对抗白人主流叙述对黑人文化与历史的歪曲,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民间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的基础。历代黑人作家的作品都承袭了民间文学的传统 ,表现了黑人们真实的生活。托尼·莫里森继承发展了黑人民间文学传统 ,融合了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 ,创造了“文学民间传说”。该形式扩展了黑人民间文学的外延和内涵 ,深刻地表现了美国黑人追求自我和身份的心路历程 ,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莫里森斐然的创作成就使美国黑人文学走向了世界 ,并赢得了世界的广泛承认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揭示了奴隶制的邪恶及其无穷胎害.这部长篇小说的叙事特色为多视角内聚焦,其言语策略为隐喻、口语化和比喻字面化.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其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揭示其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社会中刻画了很多思想最终觉悟并能够担当黑人文化传统重任的黑人形象,她为重构被奴役而抹杀了的黑人文化身份而摇旗呐喊,使其小说充满了同情、希望和力量。她的小说根植于黑人文化传统,展现了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重新建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是莫里森本人对美国文学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文学由黑人作家创作 ,而且都和黑人的悲惨经历有关 ,所以它不同于其他文学流派。黑人文学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历史。总的来说 ,黑人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的黑人文学 ;19世纪上半期的黑人文学 ;南北战争时期的黑人文学 ;黑人文学文艺复兴 (192 0 s) ;二战后的黑人文学。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历史是黑人民族为自由和权力而斗争的社会史 ,所以黑人文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敏 《天府新论》2006,(Z1):222-223
美国的黑人文学是随着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黑人文学中的女性人物也随着黑人文学的发展变得逐渐"丰满"起来.从美国早期黑人女作家"北美黑人文学之母"惠特莉到19世纪中期的布朗、哈泼,再到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吐默、赫斯顿等,以及二战以来的赖顿、鲍得温、艾里森、沃克等,他们在根植于传统美国黑人文化的同时,从不同角度不断地给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注入了新鲜血液,使黑人女性形象逐渐丰满.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在小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聚焦黑人小女孩,关注黑人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呼唤坚守黑人本民族传统文化,重建黑人种族精神,指出这是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立足和崛起之本,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以往黑人作家小说创作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黑人表演诗歌植根于黑人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黑人族群表达心声的特质符号之一。在梳理黑人表演诗歌起源、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其特征,进一步评析本杰明·泽弗奈亚的表演诗歌所体现出的白人对黑人身心的压迫和奴化,黑人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诉求。表演诗歌不仅成为英国黑人真实生活的一面折射镜,更是他们获取话语权、增强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一直在创作中自觉地探索各种叙述手法和策略,其代表作《宠儿》不仅代表了她傲视同侪的思想水准,还代表了她高超的叙事技巧,使该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审美色调。本文从主体性、对话性和不确定性三方面探讨了《宠儿》的复调特征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圣经》中的启示录具有通过各种意象揭示苦难、宣扬人生启示的特征,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基本采用了这种启示录的写作模式。莫里森不但将传统的"血"、"水"、"地震"、"复活"等典型圣经意象运用到小说创作中,而且又赋予一些意象以相反的意义,以便起到对比的作用。同时,她也改变了圣经启示录传统的"向前看"的写作风格和线性叙述模式,从而更加有效地表达黑人苦难的主题,因此是一次新型的启示录写作风格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朱宾忠 《河北学刊》2007,27(6):236-239
从内战结束获得自由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的权益在南方社会遭到多方面的限制和剥夺。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形象地反映了这个问题。他从法定权益、政治生活、经济活动等方面表现黑人的"二等公民"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二等公民"意识。福克纳的创作表达了他对黑人群体的同情,批判了种族主义文化,但也反映出他在种族问题上的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