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鼓是精神与力量的象征,舞是情感与意志的表现。鼓与舞结合使人们情感表达腾升到最高境界。晋南自古以来就是鼓舞之乡,现今流传的鼓舞更是多姿多彩,鼓与舞之所以契合而成"击鼓而舞",既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也有其外在的机缘。  相似文献   

2.
山东鼓子秧歌以其独特的表演道具"鼓"而被人们熟知。"鼓"在丰富舞蹈氛围、确定舞蹈风格、加强舞蹈表意功能、拓展舞蹈表演空间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将鼓子秧歌的阳性之美与豪放之气以一种具象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3.
黎阳仗鼓是一种以祭神、祭祖、参与庙会等节庆活动为主体的民俗表演形式,也是一种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本文对黎阳仗鼓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对仗鼓文化现存状况进行思考研究,从而提出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鼓藏节"的本义就是"同社苗人过节以祭祀一节木鼓"。按照苗族传统,这节木鼓必须用枫香树制作,所以祭鼓就是祭祀枫香树生出的苗族祖神"蝴蝶妈妈"。同时,鼓与"日"通,而以鼓祭"日"肯定与稻作有关,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鼓藏节"是在稻作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节日。另外,"鼓藏节"的开鼓仪式始终在模拟两性交合,这一点也反映出"鼓藏节"所祈求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5.
鼓与傩     
鼓在行傩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着驱鬼逐疠、祀神迎神、送魂灵上天等功能。巫巫见在行傩时所唱的鼓歌,对鼓予以赞美,或述说鼓的历史,或借助赞颂鼓的歌唱,融入一些布道性的内容,目的是强化鼓的功能,达到巫巫见们行傩的目的。该文对巫巫见赋予鼓许多重要功能作了如下的文化诠释:一是表现了初民对鼓的宏大声音的崇拜。二是鼓由祭祀时盛牺牲的木槽演化而来,与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在初民意识中,鼓与雷同,故能驱邪疫、克阴物。四是鼓有攻击之意,在战斗中,激发士兵胜敌的勇气,初民则将此移位到驱鬼中来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曹刿论战》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将鼓之。”意思是:鲁在公将要击鼓进攻敌人。对句中“鼓之”的解释,其说不一。对“鼓”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动词。刘宋川在《古代诗文详解》中说:“鼓,在上古兼作名词和动词,作动词,意思是‘击鼓(进攻)’。”二是活用词。这又有两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刘岳松等在《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中说:“鼓,击鼓,名词用如动词。”②动词的为动用法。黄岳洲在《文言难句例释》中说:“‘鼓’不妨看成动词增加为动用法,‘鼓’是‘为之鼓’,因为战争而鸣鼓。”鼓,…  相似文献   

7.
雷州换鼓曾被誉为天下四绝之一,但人们对雷州换鼓是什么却争论不休。从民族学资料中,我们发现了雷州换鼓的真义。雷州换鼓包括:把铜鼓送往雷州府、换成雷州雷神庙的龙凤灵鼓、再运回原地三个环节。其原因是:雷州雷神闻名于天下,中国有了"铜鼓出在雷州府"的公论,南方苗、彝、土家等民族都有到雷州更换铜鼓的遗迹。  相似文献   

8.
古文献中对提鼓和早期进谏方式的记载表明,登闻鼓最先可能指古代上朝进谏时手中所拿的一种小鼓,但后世的登闻鼓就其形制来看,则当肇始于西周时的路鼓制。  相似文献   

9.
“仪式”是一种文化的共享过程,政府主导的庆典活动具有文化共享与社会维系的重要意义。湘西苗族鼓文化节是政府打造的规范化、程序化、规模化的展演活动,通过设计与鼓舞相关的一系列符号展演体系、营造鼓舞文化互动情境、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意空间来完成鼓舞文化展演实践,进而构建一个新的“认同空间”。在这一空间里,文化符号的重塑推动了我国非遗的传承,在离散、碎片化的大众记忆中唤醒社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府与大众通过各类互动凝聚起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官方仪式化的展演在传承我国非遗的同时,使得参与者在文化共享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了充分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0.
鼓藏节是苗族独具代表性的节日,具有其独特的仪式与文化价值。现在世界上只有极少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鼓藏节的传统。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本文以高排村的鼓藏节为研究对象,对其起源、仪式过程和它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鼓之简释     
鼓,本义是击鼓,动词。也有人说:“鼓”的本义是一种乐器,名词。《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前边的“鼓”是名词,一种打击乐器;后边的鼓是动词,击鼓,敲鼓。特指击鼓指挥,击鼓进军。《史记·项羽本纪》:“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古西,心举秦矣。”这种用法的“鼓‘可以活用为动词增加为动词,为……击鼓。《墨子·兼爱中》:“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意思是越王亲自为将士去击鼓使他们前进。引申为敲击 (乐器 ),弹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再引申为夜间击鼓或敲击某…  相似文献   

12.
踢鼓秧歌是流布于大同、朔州(以下简称为同、朔)及内外长城之间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是和同朔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风联系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同朔地区踢鼓秧歌活动的剖析,说明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秦鼓舞蹈是一种起源于闽南地区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兼具闽南文化与温岭本土文化的特点.与其他民族舞蹈相比,大秦鼓舞蹈因具有怪诞的装扮、扭捏的舞蹈动作以及富有喜剧效果的表演等特点而深受舞蹈的喜爱.设计师可以将大秦鼓舞蹈中的造型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设计之中,如围绕大秦鼓舞蹈创设动画主题,提取大秦鼓舞蹈人物造型元素,创新大秦鼓舞蹈动作表演元素,借鉴大秦鼓舞蹈色彩搭配方式等,这不仅能丰富动画表现方式,还能借助动画实现大秦鼓舞蹈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陵川书鼓砖雕产生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陵川县境内最近发现的两千余块书鼓砖雕艺术图案作品,是中国境内首次在以县为单位的地区发现的传统曲艺曲种与砖雕工艺美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为研究晋东南地区在清代时期的曲艺兴盛提供了佐证,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砖雕工艺在本地区曲艺兴盛的情况下转化为一种民俗事象之成因提供了前提。文章从陵川书鼓砖雕形制概念、书鼓说唱在本地兴盛情况,书鼓说唱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砖雕艺人和本地说唱与民众思想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这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阐释,以期对此文化现象的深层次揭示、研究提供前提和可资参考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带凹槽的新型平衡鼓结构,并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分析了5种不同凹槽长度对新型平衡鼓间隙泄漏量、2侧压差的影响及泵的性能和残余轴向力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凹槽长度是影响新型平衡鼓间隙泄漏量及轴向平衡能力的重要因素,当凹槽长度大约为平衡鼓轴向长度的三分之一时,新型平衡鼓装置间隙处存在最小泄漏量,泵的效率较高,轴向力的平衡效果也最好。  相似文献   

16.
原生态非洲鼓艺术,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充分展示着非洲人丰厚的艺术底蕴。本文对非洲鼓的起源、韵律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厘清它与非洲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鼓藏节”是苗族的大型祭祖活动,包含着很多大大小小的仪式,是苗族最主要的宗教活动,其中蕴含着当地人的世界观、情感情绪。本文借鉴象征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力图探索“鼓藏节”中的象征符号意义,以接近对当地人世界观、情感情绪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古代交响乐--西安鼓乐的品质和精神.采用实地考察与现代音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鼓"这一传统打击乐器在西安鼓乐中的作用,认为作为我国境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的西安鼓乐,其价值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屈指可数的."鼓"在西安鼓乐中具有非常突出的灵魂作用和地位,它通过节奏、音色及风格体现着中国民族音乐所传达的传统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野调查对乌略苗族村鼓藏节仪式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分析了鼓藏节仪式的社会权利功能、社会认同功能、社群联系与娱乐功能、经济功能等基本社会功能,指出苗族鼓藏节仪式由于现代性的切入所发生的功能意义上的嬗变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石首跳三鼓是流行于石首的一种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丧葬仪式,其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多样,文化功能显著,早已深深融入百姓的生活.近年来,石首跳三鼓由地方性祭祀仪式发展为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其文化传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石首跳三鼓正面临着文化空间压缩、殡葬改革冲击、市场化的局限等文化传承困境,从拓展文化空间、强化科技支撑、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对石首跳三鼓文化可持续性传承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