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赵树理的创作在1947年被确立为"赵树理方向",但是赵树理的创作与批评家所概括和提倡的"赵树理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缝隙。赵树理主要是因为突破了"大众化"的难关而被确立为"赵树理方向"的,但其创作在"政治性"上并不能满足"赵树理方向"的要求,而且赵树理坚持为人民写作,坚持现实主义精神,拒绝"革命文学规范",因此多次遭到批判,最后被定罪为"修正主义文学标兵"。认识赵树理的创作与"赵树理方向"之间的缝隙,可以使我们摆脱对赵树理创作的简单化理解,可以使我们认识"革命文学规范"的核心内涵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在中国1940—1960年代的文坛上几度浮沉,最终以悲剧告终,对研究这期间的中国文学是有着"标本"意义的。其"问题小说"创作与"中间人物"的塑造都为他招来不少是非,而究其根源却在于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赵树理的褒与贬实际上与对现实主义把握的正确与否有关。赵树理这一"标本"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为现实主义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曾以"文摊文学家"为自我定位,他的"文摊"里包含了深刻的"现代性"家国内涵,其延安时期小说更是迎合了解放区政权的"现代性方案",他对"革命"内容进行现代性书写与反思,继承并创新了传统民间文艺形式,他所代表的"本土"现代性规范直接体现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十七年诗歌"无疑是和"政治"具有密切关系的.然而,无论从研究的角度,还是反思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对于这种关系的分析都不宜作浅表化处理.而从政治文化的理论视点出发,从四个主要方面对"十七年诗歌"进行分析,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在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前提下,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延安文艺整风后,"赵树理方向"的提出,是党和政策执行者对特定历史条件下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和瞩望。其基本内涵:一、反映时代精神和崭新的革命主题;二、民间语言和民族形式;三、农民的立场和革命的功利主义。建国后的"十七"年学界几乎沿着这一基本内涵加以引申和阐释。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学界开始质疑和反思"赵树理方向"的提法。尤其是在重写"文学史"思潮影响下,更出现了强烈否定和解构"赵树理方向"的文章,这在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6.
探究"十七年"乡土小说的时代特征、新农民形象、艺术方式、审美理想、文化精神,有助于正确认识赵树理、孙犁、柳青、李准笔下展示的新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赵树理,一生固守不变的民间立场让人叹为观止。他的民间立场,使他的创作为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寄托着作家的审美理想。赵树理"文摊"文学观、"问题小说"创作观和"大团圆结局"的美学观三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以"农民作家"著称,他开创了通俗化、大众化的创作风尚,创立了新的小说形式——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其独特性毋庸置疑。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一是"文摊文学家"的矢志不渝与孤寂落寞;二是作家中的农民,农民中的作家;三是文学家中的民间艺人;四是文学家中的社会学家、政治家。特别是他作为"文学家中的民间艺人,文学家中的社会学家、政治家"方面,目前研究鲜有详述,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话语"占主导地位的"十七年"文学中,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感在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对日常口语及民间文学形式的妙用、对反封建主题的坚决、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农村生活现实的理性把握构成了赵树理乡土情怀的内核,也是赵树理自觉坚持"文学即人学",坚持人性自由思想的具体表现,对当下乡土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赵树理以善于写问题小说著称于世。他不仅明确地把自己的小说称之为问题小说,还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努力遵循这一创作主张,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以说,问题小说的概括,大致上能反映出赵树理创作的特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赵树理问题小说的研究是很不够的,不仅对此缺乏系统的论述,有的甚至还把问题小说与“赶任务”、图解政策混同起来,贬低了赵树理小说的价值。这种现象是不公允的。我们认为,恰当地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