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朱淑真《断肠词》的简要分析,结合这位南宋著名女词人毁于封建包办婚姻的悲剧,论述她反封建的思想人品及其词作进步思想对后代青年争取自由婚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代著名女作家朱淑真,在诗词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现存的《断肠词》莫不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讴歌情怀、畅述心志。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天,还是酷暑炎炎的盛夏;无论是悲凉萧瑟的秋天,还是寒风凛冽的隆冬,都令她触目伤怀,黯然断肠。她悲在芭蕉叶上、梧桐树里、桃李丛中、梅花枝头,真可谓“对景无时不断肠”。可以说,“断肠”是贯穿朱淑真诗词的主调,是她强烈思想感情的凝聚,是她与悲苦命运抗争的印记,也是她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发出的愤怒呼声。她之所以如此“断肠”,乃是当时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家庭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爱情婚姻的不幸、独立特行的气质个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北宋词坛上的两束奇葩——魏玩与朱淑真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玩与朱淑真,是北宋词坛上的两束奇葩.魏玩<鲁国夫人词>风调谐婉,语言清新,其善于化用唐人诗句,以"自言体"代替"代言体",转换抒情形式等特点,对推动词体艺术的雅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朱淑真<断肠词>主要由闺思与咏物两大类构成,其中又以闺思为最.意象的纤丽细弱,比喻的别出心栽,赋物以人格化,是朱词表现在艺术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二人的共同努力,为北宋女性词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眼光、超越的意识重新评审朱淑真,首先指出人们对朱淑真女性意识认识上的偏颇,其次指出其女性意识中的本真特性::本真的女性审美视角、本真的女性审美感受及本真的女性审美表现,对其女性生命情感形式和心灵情感世界作一番探讨,从而肯定朱淑真作为女性文学典型代表的杰出成就及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男女有别:朱淑真的纯女性书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淑真是继李清照之后的著名女词人,著有<断肠集>诗词二百余首.由于朱淑真在诗词中真实描写自己的个性、婚姻生活和感情需求,以至被评为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观,长久以来,不受到重视.从女性书写来看,朱淑真的自我书写是女性真实性情的表现,感情真实,有异于男性词人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关于《生查子.元夕》词的作者问题,在文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曾?将《元夕》词收入欧公名下时,朱淑贞年龄尚小,甚至还未出世,她的《元夜》诗三首和《元夕》词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元夕》词实为欧公所为,而非朱淑真之作。  相似文献   

7.
在《诗经》学史上,朱熹的《诗集传》与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代新旧两派的名著,前者在后代拥有极多的所谓"拥朱派"述朱派"著作为作疏解,后者则有宋儒戴溪为之续作。从书名《续吕氏家塾读诗记》观之,戴书的写作目标不外是在为吕书进行补充、修订,或者是延伸的工作,于是,《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也就直接被归为旧派著作,是否真的如此,需要针对戴书的内容作实际的检视才行。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哀江头》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同为唐诗名篇,同是叙写李杨情事,然在文学接受史上的境遇却迥然不同。自宋至清,之所以优杜劣白,正是传统诗学重抒情轻叙事、尚简约忌铺陈的观念所致。《哀江头》半露半含,若悲若讽,黍离之悲,家国之感,流溢于字里行间;《长恨歌》铺写详密,宛如画出,情文相生,风华掩映。两诗主旨和艺术上各有千秋,同为古典诗歌中的精品绝唱。  相似文献   

9.
从"各"字说起,通过对比《尔雅》《释名》《方言》《说文解字》的相关说解,并辅以甲金文字材料,对"褱"之形义进行分析说明,并结合传世文献充分考察"懷"的"归至"义。"懷"表"归、至"绝非无中生有,这与其构件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疑《鲁颂》《商颂》非《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颂》、《鲁颂》、《商颂》,并称《诗经》三《颂》。但是无论从鲁、宋的诸侯国地位与周王室天子之国的地位绝然不能等列的礼仪角度理论,还是从《鲁颂》、《商颂》之诗与《周颂》之诗章句构成体式?格不合的角度考察,《鲁颂》、《商颂》实非《颂》诗之属类。其所以入于《颂》,乃是由于孔子修订整理《诗经》时人为错编所致。  相似文献   

11.
由宋到清代《静夜思》版本嬗变情况可见:明代《静夜思》版本错综交杂,共有八种之多;比较宋本和当今流行的两个"明月"本,其中的"床"字具有不同的内涵,审美过程也有室外"赏月思乡"和室内"触月思乡"之别,"形象圆整性"的审美原则得到更充分的认识;明人对《静夜思》版本的改变是"故意误读",应肯定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伟华老师认为双语词典的编纂质量亟待提高。为了举证,她指出了《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中一些例句的汉语译文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还指出了一些她认为是误读、误译和漏译的现象。宋老师并尝试着对这些现象作了一些理论上的分析。对宋老师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援引一些语言学理论进行了辩护,并指出宋老师对双语词典例句的汉语译文的要求过高了。  相似文献   

13.
《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有两种传统说法,第一种是周必大"有补治道"说,第二种是刘克庄"去取多朱意"说,但吕祖谦是以己意编《宋文鉴》,并未按宋孝宗"有补治道"的旨意去编纂,吕祖谦与朱熹学术思想不同,朱熹对《宋文鉴》的编纂也多有批评,所以传统的两种说法均不对。从吕祖谦编《宋文鉴》时的史官身份,《宋文鉴》大量增选《宋文海》遗落文献、基本不选《宋文海》已选文献,以及《宋文鉴》资料来源广泛,有意搜求真实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是存北宋一代文献,形成了"包括全代,与史相辅"的特点,南宋后期及明代出现的以一己之力编选一代文献的选本显然是受到了《宋文鉴》存一代文献编纂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宋代文人对“晋宋间人”之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宋闻人"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为之后千百年来的中国文人确立了艺术化的、富有诗意的最高人生境界和审美精神境界,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文人对"晋宋间人"之接受经历了书法及诗文认同、审美人格及审美理想认同两个阶段.这表明了宋代文人对"晋宋间人"的阐释、解读,逐步深化,并与南北宋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有两种传统说法,第一种是周必大"有补治道"说,第二种是刘克庄"去取多朱意"说,但吕祖谦是以己意编《宋文鉴》,并未按宋孝宗"有补治道"的旨意去编纂,吕祖谦与朱熹学术思想不同,朱熹对《宋文鉴》的编纂也多有批评,所以传统的两种说法均不对。从吕祖谦编《宋文鉴》时的史官身份,《宋文鉴》大量增选《宋文海》遗落文献、基本不选《宋文海》已选文献,以及《宋文鉴》资料来源广泛,有意搜求真实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是存北宋一代文献,形成了"包括全代,与史相辅"的特点,南宋后期及明代出现的以一己之力编选一代文献的选本显然是受到了《宋文鉴》存一代文献编纂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吴炳传奇《疗妒羹》是一部敷演冯小青情事之作。作者以小青情事为题材,意在踵武汤显祖《牡丹亭》之"情至说",然而从情节到主旨都在刻意模仿《牡丹亭》,未能超越世俗价值观等局限,为赋予女主人公的俗世幸福而牺牲了其深刻的精神内涵,从而导致《疗妒羹》艺术性之粗陋与思想性之浅薄。  相似文献   

17.
评述了从战国时期至 2 0世纪 90年代《孙子兵法》在国内流传与整理的简况 ,指出了今存的汉、宋、金、明、清各朝及当代《孙子兵法》重要版本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考证“YI”字为汉《衡方碑》“褘隋”之“隋”辗转而误,“褘隋”与《毛诗·羔羊》“委蛇”音义相同;《隶释》谓“褘隋”出《韩诗内传》,本员兴宗之说,并非洪适臆说;《韩诗》在宋孝宗乾道年间尚未亡逸,《韩诗》亡于五代后、亡于政和建炎间、至宋亡之已久诸说,皆非是。  相似文献   

19.
李碧华是香港文坛上一位素有"才女"之称的畅销小说家,她的<胭脂扣>写了一个"人鬼之恋"的传奇爱情,但是作品超越爱情的"非纯情"的意义在于:她让如花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从一个妓女对爱情的坚贞执著中来体现对传统古典爱情价值观的迷恋和渴望,以此来映照现代香港人精神中所缺失的一种情结,并在对香港历史的追寻中,再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中私营企业主形象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媒介与社会身份之间存在着相互建构关系,不同社会阶层的身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播媒介来呈现、形塑并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本研究通过分析1949至2009年《人民日报》对私营企业主的报道,归纳并揭示了该阶层在中国主流媒体上从"奸商"到"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变迁过程,并指出中国传统主流媒体对私营企业家的报道在整体上以负面为主,私营企业家阶层缺乏自身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分析这一形象变迁过程,探讨了媒介话语实践、政策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