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为推进学术与学科及管理体制创新,建设一流学科,东南大学以三大基地为基础成立了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的"道德发展研究院"。三大基地是:"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2011协同创新中心";"道德发展"高端智库;"道德国情调查中心"。现有协同共建以上有关基地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学术机  相似文献   

2.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近日发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 0 0 0年课题指南》,并开始受理项目申报。主要内容如下 :1 .2 0 0 0年课题立项的指导思想是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为主攻方向 ,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 ,同时加强基础研究 ,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 ,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全面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2 .这次公开受理…  相似文献   

3.
《社区》2015,(9):19-19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研究解决当前城市街道改革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根据《民政部2015年部级课题计划》,现发布2015年“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课题指南,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汪道伦 《南都学坛》2002,22(3):51-54
“情不情”“情情”是情榜对宝黛二人具有结论性的评语。脂砚斋也认为宝玉有“情极之毒” ,此评不确 ,应予以辨正。因钗麝非宝玉情之所钟 ,而情之独钟是黛玉。弃钗麝为僧是宝玉的情极之变 ,亦是一种“情极之情” ,而非“情极之毒”。情不情的核心是儿女真情。宝玉对黛玉、晴雯之情就是天然情性去私净欲后的无瑕真情。“情不情”与“情情”不能分开 ,宝黛二人均可说是“情情”。  相似文献   

5.
德国道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传统且成就突出的学科领域。它虽然起步稍晚,但并不是法国道教学的影子,而是有着它自身的鲜明特色。在早期阶段,德国的道教研究者们主要是从喜欢远方国度事物的兴趣出发,对于道教中那些具体而微的内容诸如医学口诀、民间信仰、仙话神话等进行研究。在20世纪前半叶,德国的道教研究已具备相当规模,有了道教主要经典的德语文本,研究也渐趋深入,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20世纪后半叶,德国的道教研究已处于世界前列,它不仅为美国道教学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自身的德意志民族特色也日渐彰显,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前沿性和学理思辨的深刻性之上,为世界其他国家的道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6.
钱澄之文以载道的"情道"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创精神。他将国破家亡、妻亡子散的切肤之痛付诸笔端,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情道"一以贯之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在怀念故国、经世致用、悼亡妻孥旧友等作品中,而其中又以悼亡妻儿的散文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2,(7):62-63
日前,民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做好首批民政理论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并发布公告,公布首批研究课题指南。现将关于课题的说明和课题指南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济道德分为经济发展道德、经济运行道德和经济交往道德三层次。与此分别对应的"利群"、"互利"、"利他"三原则和"效益结合速度"、"效率兼顾公平"、"局部协从全局"、"目前虑及长远"、"勤劳俭仆"、"公平竞争"、"循章协作"、"诚实守信"、"克己奉人"、"扶贫济弱"、"解困助危"、"敬老爱幼"12准则即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张将道德区分为"道德应当"和"道德必须"两个层次.首先,从基本特征上说,道德应当是劝导性规范,而道德必须是约束性规范;其次,从价值意蕴上说,道德应当是自由的选择,而道德必须是平等的要求;再次,从直接根源上说,道德应当源于个人人格,而道德必须源于社会契约;第四,从核心内容上说,道德应当集中表现为奉献,而道德必须集中表现为正义;最后,从社会功能上说,道德应当是"内圣"的道德支持,道德必须是"外王"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曹雪芹的情禅思想,分析了情禅的本质特征、审美意向和认识论意义及其产生的文化契机和思想背景,并将它与王阳明的“阳明禅”加以比较。文章认为,曹雪芹以禅治情,将情禅意化,具体以贾宝玉的“情僧”形象和“情不情”境界展现出来。情禅是对情的本然形态的内觉体认,它作为内心自我调节机制可以满足个体生命对情感的形而上需要。情禅不但表现了对人类情感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本体思考,而且昭示了情感追求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超越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对封建法律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规范体系中处处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德治和法治思想,并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和市场经济的社会现实加以综合创新,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德国经济与“德国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 2 0多年来 ,德国经济一直在低增长中徘徊 ,这同 50年代和 60年代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美国经济学家将此归因于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体制 ,并称之为“德国病”。作者同意这一结论 ,并在第一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其症状 ,认为主要表现在“五高两低”上 :即高福利、高劳动成本、高国债、高税收、高失业和低投资率、低增长。在第二部分作者集中阐述了治愈“德国病”的难度和可能 ,指出关键在于把握好改革和转轨的根本规律 ,冲破德国现有政治、经济体制和社民党自身矛盾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13.
老子通过对“道”的意义在哲学层面的提升,分化出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层含义。其后各家借其符合自己价值体系的含义进一步引伸发展,分别在以上三个方向上发展了“道”。“道”的发展从虚到实,从实到虚,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为当时的理论价值体系服务而建构的。“道”所内蕴的这些智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对于我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阳方言副词“情”的语义功能有两种:“情1”表“劝勉”,“情2”表“劝诫”;后者是前者在主观化过程中句义规约化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情”在表意上实现了从“消极祈使”到“消极禁止”的转变.“情1”是南阳方言副词“情管1”的缩略形式;“情管1”主要用于“劝勉”,由于语音条件的限制尚未发展出表“劝诫”的用法.南阳方言副词“情管1”与冀鲁官话“保证”义动词“情管2”形同意不同;从来源上看,“情管1”也并非南阳话的特有方言词,它实为汉语共同语“尽管”一词的方音形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源自美国的脱口秀节目传至德国,从此脱口秀在德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德国的脱口秀节目初期只是简单模仿美国,到80年代开始增加节目类型以及电台数目等,寻求本土化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90年代后,脱口秀迎来了第二春,在节目设置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德国的脱口秀是伴随"美国化"而生,如同其他领域一样一直受"美国化"的影响,德国的政界精英和有识之士对此愈加不满,因此德国的反美主义也随之而兴。德国的脱口秀在"美国化"和反美主义的斗争中发展成为既有美国文化因素又有本土特性的节目类型,杜绝了完全的"美国化"。  相似文献   

16.
当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之风吹遍校园角落时,教育的"专制"制度逐渐瓦解,教育的状态从封闭走向开放,教育的关注从专家走向教师,教育的课程从文本走向生活……在此春风吹拂之下,教育科研也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和姿态,以一种拥有无比亲和力的方式走进了教师日常教育教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院士关于“开展需水管理研究,培养需水管理人才”的指示精神,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河海大学成立了“需水管理知识体系与水利人才培养创新的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与课题组。课题组由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  相似文献   

18.
道德增强技术以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手段,降低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成本来调节人类的道德动机,实现人对“善”的目标追求。技术增强的效果促使人类行为无一例外地趋向“善”,这是否是屏蔽人类自由意志对恶的判断能力,是否是对自由意志的反叛?趋于“善”实现人类的进步,预示超人的降临,但是技术加持的超人如同“赛博格”,这是否又是对人性的反叛?两次反叛的重心显示出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技术要以“自然”的道家伦理去实现人,而不是把人作为手段,才能消解两次反叛带来的伦理沉思。  相似文献   

19.
“IP”中凝聚的价值呈现为体验价值、想象价值、共创价值。作为资本符号本身,“IP”经历了由人际交往资本符号到网络虚拟资本符号的演变,最终在当今流行的语境氛围中确立为生命价值资本符号及其聚合体。“IP”的价值转化有两条路径:“IP”的人格道德化和道德人格化,前者主要反映出一条社会伦理心态中的“价值动力链条”,包括善的自我完型动力、善的凝聚传播动力、善的价值整合动力;后者主要包括“IP”在形象维度、需求维度、意义维度中的现实塑造。  相似文献   

20.
“情誓”与“情咒”是民间歌谣中表达爱情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考察中外民歌和客家山歌的一些个案 ,分别探析了“情誓”与“情咒”的不同表现形态、潜在心理、文化内涵、相互影响以及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